易有太极别开 别世富 太极旋转着,同时振荡变易着(具有瞬时角频率ω及瞬时振动能r2,位矢r与行星椭圆运动瞬时矢径相应,远日矢径为其振幅),故曰“易'有’太极”——物理所谓'角动量守恒’,其实质是ωr2守恒,正是“易'有’太极”的数学表达,姑且记为ωr2≡N,名之太极方程。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物理本质正是:在体系物质能量变化中,聚势能阳态与散展能阴态间的能量转化遵循Xy2守恒:阴阳能态之积守恒转化,她是宇宙系统的根本大法。(阳的本质就是聚势态,为一次方量;阴的本质为散展态,为二次方量。阴阳并非简单抽象的明暗动静,比如巽兑为阴为动,艮震为阳为静) 角动ω为阳,为势态之动能,为太极的“本征”能态,(老子所谓“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当玄转之谓),易象为乾天——为宇宙或体系的运转轴心,乙理为庚金——玄转必然意味着'更新’周期,金代指(动)能量;振动 r2为阴,为展态之振动能,其根本含义为光振动——电场能。'振动’易象为巽风,乙理为乙木,为变易之风气,“聚则成形,有生于无”。巽乙为乾庚的相对能态,乙理之'庚乙合金’的数学直译正是 太极方程ωr2≡N,因为ωr=v——势态角动能旋转展开就是轨道动能兑辛,仍属于金,故曰'庚乙合金’。先天八卦图以乾为首,兑巽左右相辅,包括坎(振动频率、辐射功率)皆为(动)能量,代表能量的运作时间过程。 守恒量N金姑且别称“角动”,本质上是一个能量守恒的范畴。(应与单位面积内的磁通量相关)。若以ω为行星的瞬时角速度,r为瞬时位矢,此式正是开普勒面积定律的完美表达。(所谓角动量守恒:L=mvrsinθ。不仅表述繁琐,而且抓不住矛盾对立面,不能进一步认识问题的本质)。 易理有两个不知来源的数,我想:大有之数55是“易有太极”的量子化角频率极值,以弧度表示为18π,其稳态值为54。(“3”为π的稳态,π为稳态3的进动,达到3则逼近π)而大衍之数50为太极的阴阳分化临界角频率16π的量子极值 而由乙理“戊癸合火”,猜测守恒之火必与圆π相关:因为丙巳火的物理意义就是一个圆,为轨道(儒理引为礼、为专制教条)、为轨道电子;而丁午火为圆的展开,为轨迹(为脱轨,引为离经叛道、言论自由)、为电离,为波长、为光子。 物理守恒于π的方程如LCπf2=1/(2π)2,二次方f2正合阴癸水(金为物质土所生之动能,水为动能所做之功:壬水为辐射频率,为总功率;癸水为共振频率,为有功效率),而L对应磁感性(戌土),C对应电容性(辰土——元素)。先天八卦图以坤(引力场)象地,震(辰土)艮(戌土)左右相辅,包括离(振动波长、电流热能)皆为物质,代表体系的物质构成基础。 由乙理领悟猜想,守恒量1/(2π)2或者π2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常数,可由太阳系数据验证:以R地=1为单位,则R木=5.2=0.529π2【玻尔半径α0=0.0529nm,介于1/(2×32 )至1/(2π2 )之间,约为1/(6π)】,R土=9.5=0.96π2,R天=19.2=1.95π2,而R海=30则由3π2(29.6)逼近π3,R冥=39.44=4π2(π2=9.8696044) 两个易数相应ωr2守恒有如下关系:55×(3/π)2=50,(我想,衍数50当与光速相应,其用49为太极分化后的能量循环单元——72,比如R小≈7R水(R木≈7R金)R天≈7R小(R冥≈14R小)。 当太极由极限旋转角频率大有之数55,振荡衰变至临界辐射频率大衍之数50,大有之数按太极方程ωr2守恒展开的基本循环为55(50):34,21,13,8,5,3,2,1,而其对立面r2按1.618倍依对数螺旋展开 ,2为轨道强烈共振带,对应太极的“天河”——如小行星带,至1则复归次级太极,于太阳系而言, 1对应木星,而地球对应5(处于第5轨道),3对应火星(第6轨道),金星和水星对应8、13,(分别处于第4、3轨道)。后天轨道运动速度近似有v2∝ω,因为有数ω数列反映的是先天轨道物质抛射动能v2;轨道半径近似有R∝r2。(r2反映膨胀振动能) 下面以行星数据验证:
对比公转速度V/6与有数ω,ω×5与(V/6)2几乎相等(差别以+->标示),但后者ω排列极有规律,而(V/6)2数列只对类地行星基本合乎量子排列(缺7),且ω数列反映先天轨道物质抛射动能,有数ω×5后面标+则后天轨道R比理论值r2偏大,金星标>则会显著偏大【40/(0.625/0.72)=34.72,比36更接近金星的实际值(V/6)2=34】,标-则后天轨道会比r2偏小。显然有数ω的展开数列体现了体系形成本质。 由于太极衍射波34自旋一转公转两转(对应1轨道)及21自旋一转公转一转(对应2轨道),不能形成球形自旋,故没有行星诞生。老子所谓 “三生万物”,或是以一、二态为量变态(电子电量三分,夸克形态与之相关),而“三”为物质质变基态。 根据ω(庚金)的相对能态为电(场)能(乙木),我猜想一个有数对应两个核电荷数,因此能量值110与大有之数55相应,决定轨道之引力场能,故人造元素之Z越逼近36π(113),其结合将十分不稳定,而能量值100与大衍之数50相应,对应后天之轨道物质波,决定宇宙自然存在元素之Z,以32π(100)为限,或以“其用49”两倍为最大稳定存在。而50应是一个与光速相应的数,它是太极“一生二”的分界点,与太极方程的守恒量N相关。光速约为V地的一万倍,即光速之自然速率约为50*103(易以50为大衍之数,衍数之名何其巧也)。 太极方程为先天量变层次方程,面积定律为其后天相对守恒表现。太阳系是一个太极,气态行星为太极又生太极。而小行星带和行星光环中的细碎带,星系晕等天河具有共同之成因,猜想为太极的频率共振带,振动能由此向内压缩向外膨胀,在核心产生热核反应,星系由此定形。所有太极应有相似之比例构造与运动状态,一个原子应是一个星系的全息,但只包含有一个太极,故其电子轨道应止于天河,其外只有电场存在。 对于乙理而言,谈到轨道能量时并不一定涉及质量,正如光电效应所揭示的规律一样,光电子的逸出与否仅由频率决定,其动能与光子数目(光强无关),类似,轨道动能态v2直接由有数ω之先天抛射频率决定,而光强才决定后天之轨道质量,轨道“角动”守恒也须如此处理,并不需要迎合动量概念而引入质量。 太极为元始自玄、势利衍申、忠贞全息之乾象物——乙理认为申中暗藏戊土(戊为聚态之球形物,巳土物理本意为磁球),故乾有强磁环绕,后天八卦居戌土之地,实为现代物理之中子星、中子等同象物质。或说正如原子出于中子,星系实出于中子星之类,元素与星体同步全息产生,频率决定元素类别,光强决定轨道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