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展望

 zhw9888 2015-02-17

(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记者 周利勇)


  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工业能源消费增速回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较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那么,2015年,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大环境如何?政策取向又有哪些?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工业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工业节能减排压力有所缓解,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积极。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正式实施,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减排压力空前加大,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将进一步显现,节能环保产业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基础仍然薄弱,工业结构重化趋势仍未逆转。


  完成“十二五”目标几无悬念

  有关专家表示,2015年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目标几无悬念。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与工业都将进入平稳运行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反弹的情况。“十二五”前4年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的超额完成,也将大幅缓解2015年工业节能减排压力。“十二五”前三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71%。2014年,工业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逐步扩大,说明工业能源生产力逐步提高,能够完成年度下降4.5%的目标任务。

  此外,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金属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保持下降态势,结构性节能减排效果在2015年将进一步显现。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不会缩减。尽管“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有望提前完成,但国家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未变。

  有专家表示,产能过剩将不断降低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严重,将在2015年继续抑制相关行业企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增速趋缓,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建材、有色等行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导致行业利润和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4年以来,钢材、有色金属价格持续下滑,螺纹钢价格跌到3000元/吨以下。利润不足导致企业的投资意愿不高。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2013年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0.63%,低于工业平均水平0.8%。由此可以推断,产能过剩对企业节能减排的投入意愿和能力都将产生较大的抑制力。


  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依然薄弱。

  相关专家表示,全国能源计量的一致性无法保证,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无法实施全面的监察。企业能源计量装置配备不健全、缺少专业能源统计人员、采用自主填报统计数据等,导致地方与国家的能耗统计数据不衔接。此外,工业行业和企业能源消费的计量、统计数据不足,工业产品单耗等信息难收集,尚未实现工业节能的在线监测,工业用能管理和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缺乏实时可靠的数据支撑。我国已发布了粗钢、焦炭、水泥、铜冶炼、轮胎、化工产品等50多个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以及30个工业行业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标准中的部分指标要求已经过时,亟待修订和完善。并且,目前,工业用水、用地指标要求仍然处于缺失状态。

  对此,专家提出5点应对策略和建议:

  一是严格新项目能评环评,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加快修订“两高”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提高标准的限定值及准入值,尤其是加快粗钢、焦炭等高耗能产品标准的修订工作。严格控制“两高”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禁止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类产品的加工贸易。

  二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严格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尽快研究制定工业行业的用水、用地准入要求,促进结构性节能减排。

  三是加大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力度。以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为抓手,加快工业低碳转型发展。加强工业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建设,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在碳资产的开发、盘查、交易、融资、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四是研究制定分区域分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充分考虑东部、中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在淘汰落后产能、新上项目能评环评以及节能减排技改资金安排等方面,研究制定区域工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充分考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异,在节能减排服务、绿色采购、绿色信贷等方面研究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差异化政策。

  五是加强工业节能减排管理基础体系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继续推动工业用能设备IP化,建立工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完善能源计量和标准体系,实施企业数字能源分级管理。按照《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的要求,尽快启动第一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制修订工作。

  专家表示,这些建议很有可能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并加以推进,企业对此应引起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