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RK588 2015-02-17
2014-06-24 物流文化
物流文化
  • 来源现代物流报

丝绸之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和。丝绸之路出现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物质和精神文化交往的产物,是东西方文明相互撞击的结果,亦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充满开拓精神的记载。丝绸之路贸易兴起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此后丝路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步衰落。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将东西文化联系起来,丰富了丝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古丝绸之路,打开中国同中亚、西亚等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今天,丝绸之路东边是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为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丝路沿边区域应当延续古丝绸之路精神和内涵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构建良好周边经贸环境,维护地缘政治安全,关注资源、能源联合开发。

丝绸之路不是固定的交通道路,它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它随着地理环境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道路发生变化。它的开通与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推动了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最稠密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往来交流的历史。彼此之间的商品交换、贸易往来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交流,使沿途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深受其惠。

丝绸之路的产生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沿丝路各地各民族文化的高速发展为它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它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结晶和产物,没有沿途东西方古典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就不可能有丝绸之路的出现。正是沿丝绸之路各地各国经济文化综合力量的高速发展为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开通创造了物质基础,为各地各族人民之间物资的交流提出了强烈的愿望和需求,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无穷无尽的动力。


政治因素对丝绸之路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往往采取更加主动的政策和措施,丝路沿途大国的兴盛和发展有利于丝路形成和畅通,起重大的主导作用。其中如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期班超、班勇对西域及中亚、西亚的经营,北魏时期多次派使者如韩羊皮等出使中亚、波斯、隋唐时期对西域、中亚、西亚的经营等,都反映了这种主动开拓、开放精神,起到了丝绸之路龙头的作用。


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在安全上和成本上都有较大益处,海上运输由此成为地方贸易的通道。南宋建都于东南的杭州,加之中国经济、产业、文化重心的转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起来,陆上丝绸之路要比从前有所衰落。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标志,是对张骞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尤其是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超过了传统的骑着骆驼在沙漠中行进的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形成背景


(一)张骞出使西域引发汉王朝与西方各国进行贸易强烈动机

秦汉末年,我国北方匈奴势力范围从今朝鲜西侧扩展到今新疆东界,他们直接控制大漠南北,隔断了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交通,他们频频越过长城南下进犯中原地区。中国的西汉王朝在文景之治后国力变得日渐强盛,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招募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匈奴逐出故土的大月氏,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国向汉武帝报告关于西域的详细形势后,汉朝对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变成了“广地万里,重九泽,威德遍于四海”的强烈愿望,为了促使西域与长安的交流,汉武帝招募大量低微商人,利用政府配给货物,到西域各地经商,吸引更多人从事路上贸易活动。张骞出使西域没有达到联合月氏的政治目的,但其经历对河西、西域,包括中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他拓展了汉王朝的视野,促成了西汉对西行道路的开辟和经营,丝绸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而且易于携带和远距离运输,它成为长途贸易、获利丰厚的最佳首选商品,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所经交通路线被称为“丝绸之路”。


(二)沿线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丝绸之路产生的基础


丝绸之路从根本上是一条贸易通道,沿途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其形成的基础。丝路全线所经地区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和最发达地区。它的西端是人类文化发达最早的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其中的古代埃及、古代希腊、两河流域都具有世界最古老的人类文明,具有当时世界最发达的经济文化,丝绸之路的东端是具有发达古代文明的中国,特别是中国早在公元前数十世纪就生产易于运输的丝绸,丝绸之路的中部在丝绸之路上起着枢纽作用,古代波斯、巴克特利亚(大夏)、花刺子模等西亚、中亚诸国以及古代印度这些中间地区成为数万里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沿丝绸之路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力量的高速发展,为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开通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动力


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原来活动于今甘肃河西走廊月氏和乌孙大约在公元前201年左右和汉文帝中期沿天山北麓至伊犁河流域及天山西部地区迁徙,带去东部地区物产、经济信息。匈奴在丝绸之路的开通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匈奴族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汉朝政府不得不“奉匈奴絮增酒食物各有数”,但实际游牧民族生活中很少需要丝絮,他们把从中原获得的丝絮贩卖给中亚和伊朗地区获得更大利益(杨建新,1995)。匈奴人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以后又在突厥人身上得以重演,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突厥族十分强大,突厥可汗乘机向当时中原地区与突厥相邻的两个敌对政权—北周北齐勒索丝絮财物,但丝绸对他们来说是可汗及其亲属和少数高层官员服用,而大多数主要用来与中亚、波斯和其他地区进行交换,这种中西丝绸贸易活动对丝绸之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蒙古族、维吾尔族也对发展和进一步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少数民族在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丝绸之路分为北道、中道和南道,历史上丝绸之路没有严格界定,三条线路由众多的干线与支线组成。


随着地理环境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道路发生变化,其中大国的出现、政治的统一为各国进行交流提供了可能,中国的一些朝代对开通丝绸之路采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政策,丝路沿线的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政治因素使丝绸之路的发展、变化、畅通、受阻出现某种周期性和规律性,丝绸之路的大致发展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一)西汉开拓凿通丝路


西汉开辟中外交流新纪元,成功将东西方之间的珠帘拉开。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咸阳、宝鸡,向西通过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过敦煌,出玉门关和阳关进入新疆,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和南缘,分两路汇合于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直达地中海东岸,期间跨越国家、民族甚多,文化呈现多元性。文化作为精神和物质的融合将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旅,将大批丝绸运往西方各地,在关系正常时,汉王朝在边境要塞关道上开辟有专门供各族人民互相交易的市场“关市”。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各国也派使节回长安,汉武帝依靠强大的国力,立足长安,在陆上和海上都采取进取政策,丝绸之路开始进入首次繁荣时代。期间丝绸之路上来往官员、贸易常年不断,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迅速发展,数不尽的新奇商品、新鲜技术、思想开始不断流向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


(二)东汉时期丝路复通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一度中断,汉哀帝以后中国放弃了对西域的控制,西域内部各种纷争不断,后期车师与匈奴常年不断的战争令出入塔克拉玛干的商路难以通行。当时为防止西域的动乱波及本国朝廷经常紧闭玉门关,种种因素导致丝绸之路的天山南麓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这一时期的中国西部、贸易交流随着纷争不断出现变的断断续续。


东汉迁都洛阳仍与西汉时期一样,以“京兆尹”为长安地方长官,长安仍然是丝绸之路上西往、东来货品重要的集散地。在后汉时代,班超、班勇父子两人威震西域,夺回了曾一度被匈奴所占据的西域,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控制河西走廊,进驻天山南路,班超运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五十多个城邦国家附属后汉,在平定了中亚之后,丝路上的交通与贸易进一步趋于繁荣。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东汉明帝中期,东汉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抵触匈奴人的威胁,并且恢复了丝绸之路交通。


从东汉末年直到北周灭亡为止的三百年间,长安比不上昔日的繁荣,但长安与西方的交通往来从来没有间断过,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安息、中亚的贵霜、东亚的汉朝在这段时期,四大帝国都处在国势昌盛时期,积极向外扩散和交流,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第一次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


(三)魏晋南北朝丝路兴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集权政府不存在,中国内陆出现十六国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由于西域(指今新疆地区)以及河西、青海相对平稳,掌握政权的少数民族重视对外贸易和交往,所以中国西部与中亚、南亚的交往并未断绝,不少大族和有文化人士纷纷迁居河西以避战乱,促使中西交往的孔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五凉王朝的先后建立,集聚了大批人才,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士人的存在,为本地区接受外来文化、向中原输送外来文化提供了基础。经过实地考察后,中国这段时期在以前丝绸之路路线基础上,新开辟了天山南麓原北道的一个分支。这段时期波斯为集散、中转中国丝绸的主要地区,它是与中国交往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波斯王曾多次派使臣前来北魏的平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洛阳和西魏的长安访问,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曾派韩羊皮访问波斯首都宿利城(伊拉克巴格达西南)。这一阶段除魏与西晋短时期统一外,大部分时期国家很不统一,但总的来说丝绸之路仍发挥着作用,不论是东晋五胡十六国,还是后来的南北朝,都不断有东往西去的使者旅行在丝绸之路上。


(四)隋唐丝绸之路的繁荣


隋唐时,丝绸之路超过汉朝达到空前的繁荣,隋朝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全盛时期,隋代将交通西域、发展丝路贸易定位基本国策,隋炀帝亲巡大西北,征战阻碍交通的吐谷浑人,并举办贸易会,使中西交往繁盛一时,当时丝绸之路通向罗马东部、波斯、印度,隋朝为丝绸之路唐朝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王朝的社会局势稳定、贸易繁荣,中国统治者借机破突厥的时机,一举控制西域全国,重新打通这条商路,并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新修了唐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各关隘并打通了天山北坡的丝路支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丝绸之路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唐朝的势力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王国,成为天山以北、葱岭以西区域内各个王国的宗主国。


代替突厥而取得蒙古高原支配权的维吾尔族人放弃游牧,选择了定居的生活,进入稳定和谐的生存环境,唐朝与维吾尔的关系和睦,西域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稳定时期,丝绸之路在唐朝大环境下中西往来畅通无阻,贸易业较汉代更加频繁,出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极盛时期,丝路进入了二次繁荣时期。与汉朝时期的丝路不同,唐朝控制了丝路上的西域和中亚的一些地区,并建立了稳定有效的统治秩序。


(五)唐以后丝路逐渐衰退


唐末以后,西部地区发展错失良机,草原、绿洲被接连不断的战火摧毁,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受到致命打击。宋朝以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相对稳定的南方对外贸易增加,南方和海上贸易日渐繁荣,成都和泉州逐渐成为南方经济大城。在明代时期,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西方社会正在进行工业革命,但明王朝为了加强巩固其封建统治,不愿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极力阻隔民间对外贸易,丝绸之路“朝贡贸易”的官方独占地位丧失。清王朝建立初期,从顺治到康熙这段时期,为了加强巩固政权,防止一系列“复明”和“联外夷”活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走向衰落。有了平稳安全的大船、丰富的航海经验,旅途的辛苦较小,费用也较当时的陆地交通少,丝绸之路上的货运逐渐被海运所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