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曾驻青龙镇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2-17

米芾曾驻青龙镇


  曹伟明
  说起上海青浦,一般人大约只知道赵巷的奥特莱斯和朱家角,对于白鹤镇难有概念。其实,白鹤镇曾经叫过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青龙镇,它还是上海地区的第一个名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沧海桑田,江浦变迁。隔着那一千多年的月亮往回看,当年的繁华虽只留给我们依稀的脉络,却仍能给今人带来巨大的启示与力量。
  青龙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可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航点和发祥地之一。它发端于海上贸易,兴盛于文化交流。在唐宋时期成为上海和苏州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广州、泉州、扬州等通商口岸齐名。
  早在三国的东吴时代,青龙镇便为孙权划江自守的军事要塞,水师装备较强,它因青龙战舰在此建造而得名。当时,青龙镇是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成为东吴水师操练集训的基地。随着海岸线的推进,吴淞江入海口逐渐成了完善的喇叭形海湾,俗称为“三角港”。《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吴淞江东泻海曰沪渎,亦曰沪海。今青龙镇旁有沪渎村是也。江流自湖(太湖、淀山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岸各有浦,凡百数……”到了唐宋时期,吴淞江成了江海要冲,作为苏州地区一条重要的出海航道。唐末五代时,随着太湖流域商品经济的发展,急需一个海上贸易的港口。正是由于吴淞江是一条深阔的大江,“吴淞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青龙镇便具备了海上贸易港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条件,所以,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才会应运而生。
  唐宋时期,青龙镇凭借沪渎之口,背靠发达的苏州、秀州地区,由原先的军事要塞顺利转型发展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嘉靖《上海县志》就说当时的青龙镇“人烟浩穰,海舶辐辏”。据《青龙赋》记载,镇上有36坊,有镇学,有酒坊,茶、盐、酒等务都在镇上置有税场,并设置了水陆巡检司。镇治堂宇及市坊中坊巷、桥梁、街衢井序,“人乐斯土,地无空闲”,人称“小杭州”。
  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兴盛,镇市的规模越发可观,朝廷置监镇,首任镇监(镇长)为大书法家米芾,时间是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元初,著名书法大师赵孟頫\专程前去参访当地文庙,写了《谒青龙文庙二首》。
  从近年来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出土有浙江越窑、龙泉窑的青瓷、福建的黑釉瓷、长沙窑褐彩瓷器、景德镇的青白瓷器、耀州窑的刻花青瓷、江浙的丝绸等。它们的发现,说明青龙镇对外贸易的货物商品,都是通过从内陆转口来进行贸易的。这里成为“海舶百货交集”、“海商辐辏之所”,是唐宋时期,上海和苏州、秀州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对外贸易的大码头。据史料记载,青龙镇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东亚的日本、高丽,东南亚的交趾、广南、南海诸国以及西亚大食等阿拉伯地区。
  青龙镇港口对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青龙镇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上海最早的先进的造船业。它建造航海的“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当时一料为一石,约120斤)海船建造“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再在海船上配有风帆、尾舵、铁锚等航运设备,造船技术相当先进。当年青龙港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指南针得到普遍应用,它使航海更加准确、安全而高效。青龙镇的通江达海,促进了“海舶辐辏,风樯浪楫,朝夕上下”。海上交通的便利,又加速了海上贸易的兴旺,促使青龙镇成为江南地区转口贸易的大码头。
  商品的交流,文化的碰撞,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鼎盛时期的青龙镇,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和宗教在这里广泛交流和传播。据《隆平寺经藏记》载,青龙镇当年佛教相当兴盛。青龙镇凭借依海临江、沪渎之口,出海下海频繁,镇上人“事佛尤谨。方其行者蹈风涛万里之虞,怵生死一时之命,居者岁时祈禳吉凶荐卫,非佛无以自恃”。镇上应运而建的庙宇有22座之多,如报德寺、国清院、法云禅院、观音禅院、沪渎重玄寺等。唐宋时期日本的三次遣唐使(732、753、738年),往往落脚和往返于青龙镇,除了来青龙镇研习佛教、文化交流外,还促进了中日间的经济贸易。日本来华贸易的商船有时一年达四五十艘。青龙镇也与日本互通有无,横渡东海到日本的博多港,即现在日本的福冈进行贸易。大中元年(847年),日本学问僧圆仁曾巡礼过青龙镇上的佛寺,并与其弟子惟正、性海等44人,搭乘新罗人所驾海舶从青龙港出发,途经登州返回日本。(事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青龙镇一度改名为通惠镇,寓意与海内外“通商互惠”,货物、服务贸易十分繁荣,“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有了现代自由贸易的雏形。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朝廷又在青龙镇设置了单独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务,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其商税收入占当时华亭县一半还多,在江南地区名列前茅。
  南宋中叶之后,“江口常为潮沙之所积,久则淤淀。”(《吴郡图经续记》)青龙镇港口“水行汙滞,不能径达于海”,海上贸易渐趋衰落。元明时代,浏河的太仓港取而代之,郑和七次下西洋,均由浏河出海,浏河替代了吴淞江成为太湖地区的出海口。到了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由于黄浦江水系的形成,江浦移位,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上海设立江海关,上海港才延续了青龙镇的辉煌,海上贸易再度兴起。“往来海舶,俱入黄浦。海外百货俱集,然皆运至吴门发贩,海邑之民,殊无甚利……(清叶梦殊《阅世编》)”。现在看起来,青龙镇可以算是上海最早的“自贸区”吧。
  (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的相关文物在青浦博物馆常年展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