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心名镇韦州之历史文化随笔

 豆豆爷爷 2015-02-17

旱塬名镇韦州之历史文化随笔

余海堂

(一)

雄伟的大罗山拔起于宁夏同心县的东北部,在大罗山东麓,座落着一座著名的小镇,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镇,那就是韦州。韦州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国的历史名镇中享有盛誉。

韦州自古好地方。明代姑苏(苏州)儒士朱复吉春到韦州,写了一首《韦州春晓》的诗歌,对韦州的春色大加赞扬:春到韦州景物新,太平政教慰边民,野花万朵如开锦,林鸟一声似唤人。负郭河山明有色,倚云宫阙净无尘。微臣幸际文明治,得过事齐听口论。诗中显示了韦州当时太平、繁荣的景象。

韦州汉代属北地郡地,唐时为安置被吐蕃攻打举国降唐南迁的凉州(青海)吐谷浑部,在今韦州设置了安乐州(长乐州)。至德元年(756),长乐州被吐蕃占领。唐大中三年(849)七月,灵武节度使朱叔明收复安乐州(长乐州),八月,改安乐州为威州。

北宋咸平五年(1022),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战韦州。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西夏立国,置威州。设静塞军司以掌防务,使这里成为西夏的一个政治军事重镇。北宋嘉祐六年(1061)夏主谅祚改韦州静塞监军司为静塞军,建城郭,修浮图,大兴土木,韦州首次达到鼎盛。北宋元丰八年(1085)春正月,韦州蕃官伯德率丁口250人内附降宋。

明弘治十年(1497)设置韦州守御千户所,隶宁夏卫。明弘治十三年(1500),宁夏巡抚都御史王珣奏筑韦州东关,设关门一,城门二。明弘治十六年(1503),总督秦纮奏于韦州、豫王城等处增筑屯堡。明孝宗以秦纮之所陈乃备边急务,令悉心修筑。

在整个清代,韦州称韦州堡,同治十三年(1874)前属灵州管辖,同治十三年开始属平远县管辖。

193673,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路过韦州,与马鸿逵部激烈战斗,红军以康济寺塔为阵地与敌人进行激战,一位红军指挥员在塔上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被迫撤离。如今绕着康济寺塔四周,会看到战争留下的子弹洞。

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由下马关迁至迁至同心老城半角(个)城。豫旺县始改为同心县,韦州随之归同心县管辖。1940年,宁夏省政府划下马关、韦州归盐池县管辖。1943年,韦州重归同心县管辖。

(二)

韦州自古风光迷人,有一首诗概括道:罗山叠翠赛美兰,韦州古城象只船。金顶塔身钢铃响,菩陀寺内闹嚷嚷。青龙山下马踏井,雪玲山下暖骨泉。观亭月夜浮水旋,鸳鸯二湖在城南。

罗山叠翠赛美兰:此景另名为蠡山叠翠。大罗山位于韦州西,在唐初称堕落山达乐山,后来唐将吐谷浑部落安置在这一带,让其安居乐业,称为安乐山。大罗山形如一个扣在地上的贝壳,四周缓缓上升,山峰陡然突起。山上植被种类较多,如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与北贺兰,南六盘处在三点一线的位置上,是宁夏三大自然保护区中承北启南的中间地带,因其旱地拔葱的独特气势,被誉为旱海明珠。庆王朱栴写诗赞美罗山的秋景:韦州之西多峻岭,边防也有仙佛境。风送路旁花草香,云横野外山川景。山川秋来最可口,夕阳径照尤宜看。回家欲学王摩洁,淡墨涂抹图屏间。明代庆王府长史、诗人刘牧的《蠡山叠翠》诗咏:蠡山雨洗高嵯峨,群峰叠翠攒青蠡,我来信马上山去,马上观看频呤哦。平生爱此嘉山水,爱山不得往山里,到家移入画轴中,挂向茅堂对书几。诗中真切地描述了作者对罗山美景的向往和珍爱之情。

韦州古城像只船:据说韦州古城四周建有护城河,看上去古城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一样。

金顶塔身钢铃响:韦州镇区内有两座古城,东西座落,仅一墙之隔。东边俗称新城,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西城称为老城,是西夏时所建(大约公元1140—1193年),西夏人信奉佛教,就在城内建了佛教康济寺,又在寺内修了个塔称康济寺塔。以后寺庙被战乱所毁,那座塔历经战火、地震几度重修现在仍然屹立在那里,是如今韦州镇展示浓厚文化底韵的重要标志。

特别注明:同心传统的史学观点认为韦州有两座城。宁夏大学教授、宁夏著名的历史学家白述礼先生在《宁夏史志》杂志2011年第2期发表文章《韦州古城历史浅议——兼与金玉山、余海堂同志商榷》。白述礼先生认为:准确地说,韦州古城是一座古城带一个东关,或者说是带有一个东关的一座古城。余海堂认同此观点,感谢专家指正。

康济寺塔原高39.20米,是在夯实的黄土地上用长砖和方转混砌的八角形密檐式十三层佛塔。由塔身、刹座、相轮宝顶三部分组成。康济寺塔前有两块石碑,记载着该塔的来历。经岁月的洗礼严重沙化,其中一块隐约可见一些模糊的字迹,另一块是明重修时所立,见证了那个时代。一阵风起,康济寺塔上面悬挂的铃铛清脆悦耳,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在距康济寺塔西北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座小塔,是一座具有典型喇嘛教风格的元代喇嘛寺墓塔,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砖塔,与康济寺塔南北辉映。塔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塔身呈宝瓶形,通高约15 米,在塔身和塔基座之间施莲瓣纹一周。西南设一小龛,称眼光门是放置佛像的地方,塔的基座内腹为土筑,外砌以砖。塔体外表通抹白灰,又称白塔。城内的老户宁愿相信那美丽的传说,大塔太孤独,一天到晚泣哭不止,某个夜里从遥远的天边一座小塔飞到了韦州城,给大塔来作伴,传说中带着浪漫。

菩陀寺内闹嚷嚷。菩陀寺,大约应是指佛教圣寺。在大罗山东麓山腰有座云青寺,亦名云兴寺或显圣祠,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整个罗山东麓,远看酷似一尊面东而座的巨佛,云清寺正好就在巨佛的中心(山腰间),在巨佛正中处,至今还淙淙流淌着一泉甘甜清澈的泉水。云清寺的牌匾由前国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居士题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寺里香烟云绕,钟声长鸣。吸引大批佛教信徒、香客前来拜佛,场面隆重热闹。香客游人,或焚香祝颂,或游山玩水,点缀了旱海明珠罗山的胜迹。

青龙山下马踏井:在中国的好多地方都有马踏井的民间传说,青龙山下是否有马踏井,暂不可考。

雪玲山下暖骨泉位于韦州北部的巴庄子暖泉的热水还在冬日里冒着腾腾热气。该温泉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而且是至今全宁夏唯一一处仅存的温泉。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三水)县东有温泉,泉东有盐池。三水县,址在今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古城。辖境约当今同心县大部、盐池县西南部及利通区南部,温泉正在其辖区内。唐朝神龙元年(705),还在这里设置过温池县(址在今盐池县惠安堡),温池县名,就是取韦州之温泉的字,加泉东盐池的字而来。

观亭月夜浮水旋:庆王朱栴曾在韦州城建有拥萃亭,有词一首:《朝中措.忆韦州拥萃亭》:构亭高在古城端,拥萃万山还。四面轩窗高启,关河千里平看。珠帘画栋,金铺文础,与问平安,记得当年雨霁,常时坐对西山。另,观亭还有一种说法为关亭,关亭在韦州以外,今同心县境内。

鸳鸯二湖在城南:在城南的鸳鸯二湖也是庆王朱栴所建。韦州城外有一对鸳鸯湖,一南一北,水碧如玉,自成形状。旱不浅,涝不溢,一年四季清澈见底。鸳鸯湖春夏养育农田,秋冬滋润大地,水色亲切迷人,是韦州古镇一双美丽的眼睛。庆王朱栴有诗一首:《夜宿鸳鸯湖闻雁声作》,月朗星稀夜景清,水寒沙冷若为生。□□似说南归意,感我穷边久住情。此景另名为东湖春涨。朱旃又在《东湖春涨》诗中写道:三月东湖景始饶,水光山色远相招,鱼冲雨急牵浮藻,莺逐颠风过断桥……”。诗中的水、山、风、莺近写韦州远及罗山。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致立于鸳鸯二湖的恢复重修。

(三)

因为明朝庆王与韦州、罗山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明朝起,是庆王朱栴改写了韦州的历史。

朱栴是朱元璋第十六个皇子,朱元璋为达到以同姓制异性的目的,巩固朱家王朝长远统治,分封子孙封地。朱栴161393年时按朝廷的就藩制度来到了现在的甘肃庆阳、延安和宁夏北部至中部的封地。他先在甘肃庆阳居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后来到了韦州。139417岁的庆王在韦州成婚,娶的是册指挥孙继达之女。因为对韦州有很深的感情,庆王在韦州居住8年,庆王认为韦州地土高凉,人少疾病,地宜畜牧,在韦州曾建有地下避暑王宫,并在韦州暖泉也盖有王宫。建文三年(1401)24岁的庆王按朝廷的命令迁往宁夏(今银川)定居,1438年农历八月初三,在银川庆王府去世,享年61(虚岁)。他一生经历了明朝的6位皇帝,年号分别是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

庆王朱栴去世后,朝廷谥号为,史称靖庆王。以后他的6个儿子先后受封,嫡长子朱秩奎继承了庆王王位,其余5个都封为郡王。庆王朱栴选择了葬在罗山东麓,其北起韦州周新庄村,南至张旧庄村陶庄社,东临张家后庄村,西达罗山东坡。明王陵占地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左右,封土多为黄土夯筑大小不等的圆形墓冢,墓冢四周修筑坐西向东的陵园,陵园规模亦大小不同,如今罗山东麓由北向南分布着朱旃及其子孙的墓葬三十六座(原来三十四座加上新近发现两座)

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十一月,鞑靼吉能部2万余骑兵攻掠宁夏铁柱泉(今盐池县境内),南下固原,然后循路同心县下马关镇至罗山,焚掠庆亡陵园,全陕震动。此番劫掠,使明王陵地面建筑遭大规模焚毁。明亡以后陵园又遭到了破坏,地面文物也就荡然无存。1967年,韦州公社周新庄大队组织社员从古墓挖砖,破坏了第一代庆王的陵墓,发现的墓志铭志盖正中坚刻阴文楷文大明庆靖王墓,现保存展览在宁夏博物馆。这片陵区被称作宁夏明代博物馆

(四)

韦州的历史名人还有海文轩(海太师),他是伊斯兰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先贤太师(1522年~1597年,中国著名伊斯兰教大学者,出生于陕西咸阳渭城里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谓河边,后人尊称为胡太师巴巴)的嫡传弟子。海太师,讳东阳,号文轩,西安人,按其生于明嘉靖隆庆之际,可能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人。他归真时间约在明崇祯十年(1637),韦州经堂教育始于海太师。

在韦州城南老坟地立有海太师墓碑记,系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韦州众穆斯林在老坟内海东阳太师墓前所立阿文碑记和汉文碑记的总称。阿文碑记刻在碑石的正面,汉文碑记刻在碑石的背面。

《清真教述圣公碑记》是清真教大教宗海太师身后追思碑:闻之德不足以入人深者,未必垂永久;教不足以传世正者,曷能系人思。……嘉隆之际,学者兴起西秦,我海老太师应运而生。学贯天人,教溢海甸。经典未明之旨,至师而大明;教门未正之理,到师而始正。严气正性,秉直不阿,真暗室金灯,迷津宝筏也。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海内成称晒黑云。犹华言仙种也。……”海太师墓碑记,系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数一数二的一篇碑记。论刻立时间,堪称经堂教育第一碑;论重要性,仅次于《建修胡太师祖佳城记》,堪称经堂教育第二碑。

韦州的茶饭是相当出名、也是声名远扬,在外面开饭馆的韦州人喜欢只接用韦州饭馆作为招牌。韦州的炒糊饽风味独特,炒糊饽肉嫩饼爽,微咸稍辣,美味可口。油香更是韦州回族民间传统的食品,当家里来了贵宾,或给孩子过满月,过百日、结婚等,要炸油香庆贺。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祝贺节日。韦州的锅盖梁子,也叫果子,样子就像一个锅盖,在整个宁夏,只有韦州人会做这种独特的食品。韦州回族的馓子股细条匀,焦酥香脆,做工考究,看上去黄鲜鲜,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脆甜甜,堪称佳馔。

韦州的婚宴,在同心独具一格,同心其它地方都是汤腕子招待客人,只有韦州吃的是桌饭,而且桌饭更是有地方特色,还可以当场打包带回去吃。

冰糖枣儿的盖碗茶,嫩手儿端来放下,两只眼睛诱人了,没尝来是粗茶么细茶。从宁夏花儿语调的形象语言中,引出一段韦州回族盖碗茶的故事。长期以来,回族从选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品茶到宴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习俗。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一碗子盖碗茶。俗语有: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上回回的盖碗茶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晌盖碗

韦州方言是同心方言的一个分支,也是很独特的。韦州部分方言词有与同心方言和回族通用方言相通的,还有部分只有韦州本地使用如闹特特,细致品过,发现方言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保存着一种文化。

因历史上韦州战略要地的重要性,许多咏韦州的诗篇中带着一些边关的伤感和苦寂。明朝兵部尚书的王越在征战河套途中,路过韦州时有感而发,在《过韦州》一诗中写道,停骖凭眺旧韦州,古往今来恨未休。有酒不浇元昊骨,无诗可吊仲淹愁。秦川形势通西夏,河朔襟喉控上流。借问蠡山山下路,几人从此觅封侯?。明末诗人仪宾路升路过韦州作《过故宫》:故宫风物太凄凉,惆怅当年此建王。绣户不开金锁合,蛛丝低拂画檐长。玉阶寂寞人踪灭,白草离离辇路荒。落尽井悟秋不管,半轮新月照昏黄。路升是庆康王的女婿,估计是为岳父送葬到明王陵时所抒发感想,大为感叹昔日的王宫所在地韦州的萧条、凄清。

而解放后,韦州已不再是伤感和苦寂之地。在三十年前,韦州的南滩灌溉靠抽取地下水机井提灌,十多年前开发的盐环定工程等一系列扬黄提灌工程,奠定了韦州的农业基础。如今,以韦州庆华、久庄、阎圈等项目搬迁区为代表的生态移民新村建设速度加快,这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韦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青龙山的石灰岩、白云岩资源。又靠近宁夏第二大工业基地——太阳山,韦州人正在追赶这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韦州从深远的历史中走来,大罗山屏障,黄河水浇灌,身藏无尽宝藏,文化浓厚底蕴。明朝庆王留下了永恒的历史,让韦州沾带着王公贵气。如今的韦州,是繁华的集贸中心,宽畅的道路四通八达,南来北往的商客汇聚在这里。韦州正带着梦想,带着憧憬,大踏步走去未来! (发表在《宁夏史志》杂志2010年第5堡寨风情专栏上)

(作者:余海堂,同心县文学协会秘书长,历史地方志文化爱好者)



猛戳阅读原文进入同心网发贴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