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的论文---中医学论文

 负鹏载舟 2015-02-17

中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1.1病名
  我国古代医学中并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一名称,但根据发病机理、症状、体征等特点,常可归为“肺胀”范畴。《灵枢?胀论》篇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篇中.又日:“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1.2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每因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记载“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指出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复感外邪,导致肺气宣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本病以肺脾肾虚为本,痰瘀阻肺、气道壅塞为标,多属标实本虚。
  1.3辨证分型的研究
  copd属于中医学上“咳嗽”、“喘病”、“肺胀”范畴,至今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刘小虹等[1]对12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以痰热壅肺肺及痰浊郁肺两种证型最多见。唐仕欢等[2]通过对150例copd患者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例数据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支气管炎阶段,主要是肺脾同病和肺肝同病为主,当发展到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阶段,累及心脾肾脏时,出现肺脾同病、肺脾心同病、肺脾肝肾同病。WWw.11665.COm
  根据临床证型分布研究,大致可分为痰热壅肺、痰浊阻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气阴两虚、阳虚水泛等辨证类型。
  1.4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1.4.1急性加重期
  ⑴清热化痰蔡敏等[3,5]对30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结果发现定掌汤在改善急性发作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肺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吕英[4,5]等应用化痰清肺汤对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证属痰热郁肺者治疗,结果发现:化痰清肺汤在改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⑵温肺化饮久延痰从寒化成饮,而又外感风寒,则表寒引动内饮,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张霞等[6]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麻黄、白芍复方中药治疗后,通过纠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细胞因子紊乱,从而可能阻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重塑的病理进程。杨荣源[7]等应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结果发现有效率为88.46%,小青龙汤在改善患者咳嗽、咯痰、气喘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⑶活血祛瘀中医认为“久病必瘀,久病必虚”,瘀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故采用活血化瘀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高靖[8]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瘀型,结果发现在改善患者胸闷、喘气等方面疗效显著。
  ⑷通腑泻下《素灵微蕴》曰:“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故采用通腑平喘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韦蓉等[9]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煎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结果发现患者咳嗽、咯痰、胸闷等主要症状及体征、血气分析和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
  1.4.2缓解期
  ⑴补脾益肺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王胜[10]等以益肺健脾方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结果显示对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方面疗效显著,同时还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营养状况。刘小虹[11]运用子病补母法,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结果发现培土生金法配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同时有效地减少本病的急性发作次数。
  ⑵补益肺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虚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可致气喘日益加重。张炜[12]采用滋阴补肾纳气平喘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益肺胶囊,可明显改善喘气、胸闷等症状和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生活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