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说伏脱冷的覆灭是他的凯旋

 johnney908 2015-02-17

 

    巴尔扎克是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正如在他去世时好友雨果在拉雪兹公墓前所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他才华卓越,至善至美,但他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同时代的作家就是时代的秘书。”他把社会观察得很透彻,评论一针见血,力透纸背,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人不禁对他敏锐的洞察力惊叹!

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中塑造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父爱基督”的高老头,悭吝人葛朗台,嗜色如命的于洛将军等,其中伏脱冷是《人间喜剧》中最有性格魅力的人物之一,并且他被塑造成“社会的人”,作者以博物学家区分动物的严格态度去区分社会各阶层人物。在描写人物时,他还善于作精细的外貌描写和性格化的对话描写,并以夸张的手法刻画性格特征。他受到拉瓦特和迦尔骨相学的影响,认为人物外形能够反映他的阶级地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因此力求纤毫毕现⑴。文章中对伏脱冷有这样的描写:“那四十上下,颊髯染色的伏脱冷,正好是中间人物。老百姓看到他那种人都会喊一声‘好家伙’。肩头很宽,胸部很发达,肌肉暴突,方方的手非常厚实,手指中节生着一簇簇茶红色的浓毛。没有到年纪就打皱的脸似乎是性格冷酷的标志;但是看他软和亲热的态度,又不想冷酷的人、、、、、、。他很殷勤,老堆着笑脸,什么锁钥坏了,他立刻拆下来,粗枝大叶的修理,上油,锉一阵磨一阵,装配起来,说:‘这一套我是懂的’。而且他什么都懂:帆船,海洋,法国,外国,买卖,人物,时事,法律,旅馆,监狱。”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伏脱冷是一个体格健壮,事事精通,世故,令人不安,神秘莫测,阅历丰富的人。这些特点很符合作者接下来向我们展示的,伏脱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事实的确如此,有些评论家说:“拉斯蒂涅与伏托冷代表新兴阶级的两种作风,一个像瘟疫般钻进社会,一个像炮弹般轰进社会。”到底如何像炮弹般轰进社会,为何他的覆灭是他真正的凯旋呢?我们对伏脱冷的好奇,想要知道他的庐山真面目,随着作者的文字慢慢向我们揭晓。

    伏托冷的真实身份:“波阿莱对米许诺说:部长大人已经完全确定,住在伏盖公寓的伏脱冷便是多隆苦役监的逃犯,绰号叫做‘鬼上当’”。警察部长说:“‘鬼上当’的真姓名叫做约各·高冷,是三处苦役监囚犯的心腹,经理,银行老板,他在这些生意上赚到很多钱,干那种事当然要一表人才喽。”他还是高等窃贼集团,“万字帮”的心腹、参谋和高等统帅,是个尚未得势的资产阶级掠夺者。

    伏托冷的性格:他游历过很多地方,无所不知,既有实际知识,又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很自信,文章反复出现他唱的句子:“我已走遍了世界。”同时,他深谙这个社会的黑暗内幕,用愤愤不平的语言揭露出来:“雄才大略是少有的,遍地风行的是腐化堕落”;“凡是浑身污泥的而坐在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浑身污泥而搬着两条腿走路的都是小人流氓。扒窃随便一件什么东西,你就给牵到法院广场上去示众,大家拿你当把戏看。偷上一百万,交际场中就说你是大贤大德、、、、、、。”这里伏托冷对社会进行了无情讽刺,却也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目。再次,他是个心理学家:伏托冷被逮捕时,警察都知道法律最终无法对付这个汪洋大盗, 都亮着手枪, 想乘他稍有拒捕的举动就立刻击毙他, 省得上司以后再麻烦他们追捕他。因而伏托冷立刻喊道: 请在场的人作证, 我没有反抗。然后发表一通惊人的议论, 大摇大摆跟着警官去了。这里瞬息万变包藏了极深的智谋。还有,他被抓走后,房客、仆人都把同情心转向伏脱冷, 而把两名向警察告密的奸细赶出了伏盖公寓。伏脱冷成了被同情的对象, 让那些房客不由得唧唧哝哝表示惊叹;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佩服伏脱冷的洞若观火, 随机应变和老谋深算。其次,维多莉对伏托冷的评价是:“他说话时叫人精神上感到侮辱,瞧起人来真受不了,彷佛剥掉人的衣衫一样。”可见他是一个怎样洞悉人性的人。再次,他的性格还有很多,他深谙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 研究了法网上哪儿有漏洞可钻, 然后设法利用。他梦寐以求想成为拥有四百万法朗的巨富, 为达到这一目的, 他苦心筹划贩卖四百个黑奴去美洲, 自己做奴隶主, 希图以黑奴的白骨来堆积他的金钱梦。然后,一方面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 另一方面, 他的一些言语行为又体现着与“ 英雄”某些相似的色彩、气概。他内心虽然冷酷无情, 深不可测, 但表面上象个乐天派, 脸上老堆着笑, 善于插科打诨, 经常滑稽百出。在对人生的态度上, 一方面他玩世不恭, 寡廉鲜耻, 恣意纵恶, 追逐享乐; 一方面又是个办事仗义的红脸汉子,专爱“锄强扶弱 , 肯做自我牺牲。在作恶中, 有时还能想到顺带拯救他人的幸福。他设计陷害泰伊番先生, 就有为泰伊番小姐抱不平的一面。性格阴沉险谲的他在心灵深处也不乏强烈的爱, 对他好的或他觉得投机的人, 踢他几脚, 他也不会哼一声, 他认为:“男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真正的情感。”他一直做着个美梦: 贩卖黑奴, 唆使拉斯蒂涅和泰一番结婚而侵吞泰伊番的遗产。总之,他是一个像魔鬼,幽灵般的人,外表和蔼,其实内心无比险恶。

    知道了伏托冷的性格,对于说为什么他的覆灭是他的凯旋很有帮助。他的凯旋之一是:他在《幻灭》和《烟花女荣哭记》中扮演了同样的恶的教唆者角色。后来,他同当局做了一笔肮脏的交易,即手里握着高级人员夫人写给一个犯人的情书来威胁当局,先后当上了巴黎警察厅的副处长和处长。《高老头》中伏脱冷虽然被当局逮捕了,但他却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凭借他获取信息的过人之处而摆脱困境,可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凯旋;

   第二次凯旋,伏脱冷给拉斯蒂涅上的第二节课:“要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伏脱冷的说教在拉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使涉世不深的拉斯蒂涅开始陷入社会的泥潭。拉斯蒂涅一开始企图抗拒伏脱冷的引诱,他受到高老头无私奉献的爱的影响,不耻于伏脱冷和这个黑暗的社会,他内心作着斗争:想成为大人物或者发财致富,难道不是先得说谎、屈膝、爬行、再挺起身来、谄媚吗?难道不是先得成为那些说谎、屈膝、爬行的人的奴仆吗?跟他们沆瀣一气之前,必须为他们效劳。不,我想正直地问心无愧地工作。”伏脱冷的被捕使拉斯蒂涅的幻想暂时占了上风,他无私地照顾垂危的高老头,但高老头女儿女婿的冷酷无情,让拉斯蒂涅彻底感受到了人情冷暖,高老头临终前的长篇自白就是是一份有力的控诉书:“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对社会现实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发出的无能为力又声嘶力竭的谴责。也因此,拉斯蒂涅在埋葬高老头的路上,高老头女儿女婿的无情无义使他彻底变得冷静了:“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拉斯蒂涅最终战胜了社会,爬得很高很高,这些都是后话。可以说“人生三课”对拉斯蒂涅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伏脱冷的第二课对拉斯蒂涅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老头的控诉只是起到了催化作用,正如伏脱冷自己所说:“你们之中最优秀的对我也抵抗不了。”这里最优秀的无疑指的是拉斯蒂涅。而后面拉斯蒂涅的节节高升正印证了伏脱冷的话,从此拉斯蒂涅正真走上了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所以说这是伏脱冷的第二次凯旋。

    第三次凯旋:伏脱冷对当时法国社会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法国社会的黑暗朽腐;同时痛快淋漓、鞭辟入里地揭露了罪孽的社会的底蕴:“金钱是这个新社会的轴心。”同时,“金钱已经成了社会的通行的证书了。”人为了钱可以抛弃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在金钱脚下一文不值。亲情方面:银行家泰伊番为了使自己的产业时代相传,不认他的亲生女儿,怕他带走一批陪嫁,把他赶出家门。高老头死后两个女儿女婿不闻不问,只派出两辆有爵徽的空车跟随柩车到公墓,原因是高老头没钱了。爱情方面:雷斯脱伯爵设下圈套,让妻子为情人还债,卖掉钻石项链,然后限制她的行动,逼迫她把全部财产交给他。纽沁根则借口经营地产,要挪用妻子的陪嫁,最后占有了这笔财产。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情场失意,显示了复辟时期贵族被资产阶级取代的历史过程,他的情夫阿瞿达侯爵为了娶上暴发户的女儿,得到20万法郎的利息的陪嫁,竟然抛弃了她。友情方面:米许诺和波阿莱为了得到3000法郎,当了官方密探的走狗。伏盖太太见钱眼开和委琐浅薄,高老头都去世了还要大敲一笔,甚至连高老头身上的遗物也不放过,拉斯蒂涅说:“你怎么敢拿下这个东西?”伏盖太太说:“天哪,难道把它下葬不成?”,西尔维回答:“那是金的啊。”难怪作家会深有感慨地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伏脱冷是《高老头》中对社会理解最深入的人,文中众多人物的行为恰好印证了伏脱冷嘴下的社会,所以说,这是他的第三次凯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伏脱冷是一个洞若观火,对当时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黑暗内幕和判断极准确的人:人之间的感情是以金钱为纽带的,没有钱,人谈什么关系呢?六亲不认,夫妻反目,友情破灭,这些在伏脱冷看来太稀松平常了。其次,伏脱冷能钻营取巧,善钻法律空子,在社会浪潮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虽在文章后半部分暂处于失利地位,但却不能完全使他覆灭,暂时的失利是为了更猛烈的的爆发。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伏脱冷的覆灭是他的凯旋就不难理解了。

⑴     摘自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参考资料: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2006、6。

          傅雷《傅雷全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