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小时候,是这样过年的。一些80年代过年的老照片

 真友书屋 2015-02-18

在八十年代,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拿压岁钱可是一件都不能少。198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现场直播,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之后,陈佩斯“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那会儿可不像现在,一家人上酒楼,吃吃喝喝,完事就拍屁股走人,没一点儿气氛。我们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晚会,瞅着屏幕上的曲艺明星直乐。这成了大伙儿约定俗成的过年方式,有学者还美其名曰“新民俗”。

可惜的是,如今许多城市里听不到鞭炮声了,过年也已变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习惯。物质把我们恒常的生活方式摧毁了,我们玩蹦的,吃酒席,看焰火,最终在繁华的城市里,走丢了自己的路。



80年代杭州人家里的年夜饭,一家大子人热闹,年味更浓。



酱鸭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类皆知之。



农村过年都要打年糕



贴窗花


压岁钱之于八十年代的孩子,就像冷冻的肥猪肉之于六十年代的青年一样,企盼与喜悦彼此纠缠。它们让无数孩子的荷包鼓鼓囊囊,流着香甜的口水做了一宿又一宿的好梦。可惜的是,那红包辗转了几天,还得落到母亲们的口袋里。她们准备好了一大堆酸水向你倾倒,把家里紧巴巴的财政开支一笔一笔地算给你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恨不能把心窝儿掏给你看。最后,你只能屈服了,乖乖地把压岁钱送上,就像看着隆隆的列车脱轨,你再不能螳臂当车地挽回一样。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置办年货。


1983年春节,山东省昌邑县青乡史家庄80岁老汉史学义在集市上舞彩球。


1984年春节,江西省南丰县农民业余采茶剧团的演员正在化装,准备演出。


收压岁钱之前全家还得张罗着年夜饭,大家一起动手做自己的拿手好菜,1983年的时候,富强粉、小杂豆、花生米、黄油等都还是限量供应。那之后,便取消了凭票采购,老百姓年夜的餐桌开始丰富起来,糖醋排骨、酥红的扣肉、猪下水、粉条肠子……满满当当地摆了一桌。年夜饭象征着美满团圆,是心与心交接的所在。什么世事无常,盛宴必散被大家通通抛诸脑后,觥筹交错伴着焰火声声,酒杯一碰便又是一个人生。春联窗花贴上了,老人儿女团聚了,喜气在屋子每一个角落漾溢开来。那种家人间的体贴和感动,用任何语言来描摹都是苍白的。

放鞭炮



1986年春节,吉林长白山区二道白河一户农民在家门口燃放爆竹。



过元宵买灯笼



春节商场也布置的很喜庆



大年初一穿新衣


1983年首届春晚


看春晚守岁是必不可少的


春节将近人们会买些假花来布置房间


穿上新衣去拜年


每到春节家里总会添置一些大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