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马年即将过去,乙未羊年正向我们招手。站在“马尾巴”上,我们来聊聊关于羊的那些事儿。 羊可是超级吉祥物:娴静优雅,温顺可亲,与人友善……早在7000年前,羊就已经被东亚大陆先民成功驯养,从内蒙古草原到东海之滨,从四羊方尊到三羊开泰,可以说羊存在在古老的器物里、汉字里、典故里、民族的图腾里。 由于其很早便走入人类视野,因而在早期原始文化遗存中活灵活现,荦荦大观。斑驳的岩画中,有它们壮硕的身影;陶器的图案里,有它们美丽的面容;从商代的“四羊方樽”“三羊铜罍”,到汉代的“羊型铜灯”、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等各种民间工艺品,羊的各种形象随处可见,给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莫大的审美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羊大为美”的释义在汉字文化中影响深远,乃古人实用主义审美倾向的生动体现。虽然后世对“美”字的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认同,但是羊儿那绰约、温婉的形象也确可象征温良优雅的品格和气质。 羊可充作美食。“鱼”“羊”结合便成“鲜”,折射出古人口福不浅,羊肉之鲜美,不禁让我等垂涎欲滴。 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据《汉书·苏武传》,汉中郎将苏武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匈奴单于背汉妄为,扣留苏武并遣其牧羝羊(公羊)于北海之滨,并扬言“羝乳乃得归”。苏武与羊群为伴,手执汉节,饿吞草籽,渴饮雪水,而不辱使命。直至19年后单于回心转意,苏武才得返长安,受封典属国,留下千古佳话。 据《战国策·楚策四》载,楚怀王听信张仪花言巧语,入秦而被囚禁。襄王即位,不思进取。良臣庄辛进言而不纳,便避走于赵。不久,郢都被秦所据。襄王悔,寻见庄辛。庄辛用“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来鼓励襄王应重整旗鼓,卷土重来。用于此处,既通俗易懂,又言简意赅。 古语有“三羊开泰”之说。考“三羊开泰”本应作“三阳开泰”,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以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指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是吉利之象征。对“三阳开泰”的另一种解释为: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12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旧时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后人附会出“三只大角羊聚立于一处”之特定造型,成为妇孺皆知的吉亨之象。 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拥有的正直、美好形象,久之便将其神话为正义的象征。据王充《论衡·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以示庄严神圣。此独角羊名“獬豸”,作为秉公执法的象征,其形象一直用作历代执法者官服图案,直至清末。
说“羊”解字 “羊”字的造型颇为优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甲骨文“羊”字形,像两角弯曲、两鼻孔在鼻尖上形成“V”形的动物,将羊的温顺安详的性情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多达204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影响力的巨大。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目不暇接。 美:“美”字是从羊的形象得来,《说文解字》里面有“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五代徐铉注曰:“羊大则美”。 羌:《说文解字》“羌,西戎也,牧羊人也”为证。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对羊角,下部是人,表示羌人是牧羊的民族,并且以羊为图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姜:追溯到人文初祖的炎黄时期,炎帝族兴起于中国西北地区并生存繁衍,这里地大物博,水草肥美,炎帝族虽然也有农业,但对于牧羊的重视比黄帝族更为突出。据记载,炎帝姜姓,姜字上部为“羊”,这说明炎帝有着崇羊或牧羊的历史。《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也写到“由牧羊的图腾而演化为炎帝后姜姓。” 羲:华夏始祖伏羲氏也因为崇拜羊,“羲”字也取像于“羊”字,置于头顶。 鲜:羊肉鲜美可口,可做出各种菜肴,所以“鲜”字从“羊”。 善:羊是温驯忠厚的,于是便有了“善”字。 祥:古人把“吉祥”直接写作“吉羊”。 (内容据邸永君《趣话羊》,金辉《羊年纳福》,《光明日报》2015年2月13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