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宪钧:这个市场不寂寞

 汉青的马甲 2015-02-18

孟宪钧,1947年11月生于北京。原任职于国家文物局出版社,任编辑。1994年被评为副编审。擅长古籍版本鉴定、碑帖版本鉴定。为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资深古籍版本学家。


孟宪钧

《收藏拍卖》:作为古籍版本学的资深学者,您对古籍拍卖价格有何感想?您认为现在的古籍拍卖价位是否达到了古籍其应有价值,抑或您认为如今的市场价格只是一个炒作?


孟宪钧:自从有了拍卖后,拍卖就成了古籍搜集和收藏的主要渠道。各地的古籍书店已有退居二线的感觉,古籍书店尽管仍有藏书,但也会惜售。总体而言书源是枯竭的。此外,善本的标准也逐渐降低,之前乾嘉一个标准、清末一个标准、解放前一个标准、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标准。清初的人看宋元版是400年前的,我们现在看明末清初也差不多400年,所以我们现在看明末清初的书好比清初的人看宋元的书。书源越来越少,真正有文物价值、学术资料价值、艺术价值的善本更是凤毛麟角,这从前人藏书目录就可见一斑。前人藏的书多讲究明嘉靖以前的,或明万历以前的。后来到了民国有些人比较与时俱进,把清三代精刻本也列为善本。现在连民国精刻本都已被奉为善本了。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的稀缺,善本标准也是往后移。


自有拍卖以来,书价经过这么多年的调整,逐渐回归,但还没达到其应该具有的价格。因为从中国历史来看,历代都有藏书家、藏书楼。当时藏书的地位比一般藏画、藏瓷器等古玩杂项的难度要高、品位要高、门坎要高。而现今一些当代名画家,一张画可达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古书通常最高才几百万元。但无论从创作工艺还是保留程度,古书的价值都是十分巨大的。古书要经过古人的著述、写版、刻版、刷印、装订、甚至题跋等多道工序才创作完成。除此以外古书都是经历过多次战争、自然灾害保留下来。但其市场价格和字画相比,就显得十分可怜。所以现今的古籍价格还没有达到其理应备受尊崇的位置。


从整个经济大环境来看,去年以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有所调整,但调整的大多是一般的古书,真正的好书还是保持高价。我预计,不久将来善本的价格还会上涨,因为好书的资源太少了,而对祖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多。这部分人的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也会好很多,因此一旦他们进入这个圈子,首先瞄准就是善本。好书好价钱,所以价格还是会继续上涨。我记得1996年买《金冬心集》(雍正刻本,开化纸)时,当年购买的价格是1万元两册,2005年后则升至16万元左右,现在估计价格要涨至30万—50万元。比如2009年,《冬心砚铭》售价也达到了49万元。还有去年广州艺拍推出的王国维跋清内府散氏盘精拓本成交价为400多万元,但拍前最高估价仅为30万元。所以像这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的善本的成交价会一直保持高位。

《收藏拍卖》:中国大陆的古籍拍卖走过了近20年,您认为现在的拍卖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孟宪钧:我认为还不够成熟。当然,就我本人接触到的而言,有些拍卖行还是做得比较好,像嘉德、西泠印社、保利、中国书店、博古斋等。

《收藏拍卖》:作为一个学者,请谈谈古籍价格以及学术价值的关系。

孟宪钧:古籍的价格一般而言与其学术上的价值成正比。但也有特例,有些书很有学术价值,留存量少,虽然不美观,没有艺术代表性,但它们的学术价值足以令学者看重。只是现今很多喜欢古籍的人不具备那么高的层次,一般的人只注重其是否具备观赏性、艺术性,只把它们当成一种把玩的东西来看待,像带版画的、纸张质量好的、装订奇特的古籍就备受欢迎。比如明朝翻刻的一些宋元本,它们之所以受欢迎并不是因为其学术价值,而是其观赏性:纸白、墨浓、大开本、舒展好看。

《收藏拍卖》:在您看来,藏书和治学的关系如何?

孟宪钧:为了治学而藏书,或因为藏书从而研究学问并形成著作,这是最理想的藏书境界。以我个人而言,藏书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我收藏金石书籍是为了研究金石学,收藏碑帖是为了促进碑帖鉴定研究。通过收藏这些古书,会让我的研究如虎添翼。

《收藏拍卖》:古籍版本学的门槛似乎比较高,据您了解,现在学习古籍版本的年轻人多吗?

孟宪钧:据我了解学习的人为数不少,范围集中在京、津、沪、包括北京周边的城市。

《收藏拍卖》:您是否在拍卖市场捡过漏呢?

孟宪钧:黄金时代(指古籍价格尚未飙升之时,90年代以前)我买过便宜书,但拍卖时代我从未捡过漏。现代人的水平都很高,任何一件东西都受到很多人瞩目,这正是拍卖赋予其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而我每次都是花“冤枉钱”购买喜爱的东西。所谓的“冤枉钱”指的是超过自己承受能力所花的钱。虽然是这样,但过几年回过头来一看,还是觉得自己当时是买对了。我认为藏书任何时候都不晚,因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人的机遇、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当然这也需要自己本身具备好的眼光与超前的意识。

《收藏拍卖》:近几年,市场起起伏伏,古籍市场在2009年、2010年乃至2011年初上涨较快,后来在2011年中后段,有大藏家出货,从而也带动了其他藏家抛售,导致了价格的下滑,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孟宪钧:我个人感觉古籍收藏圈子还是太小,一个大买家撤出,市场马上就降,这从一方面印证了市场的不成熟。一些人盲目跟风,而真正懂行的人又往往缺乏资金基础。但我坚信,随着大环境的改善,后续新藏家、年轻人不断进入,这个市场是不会寂寞的,特别是稀缺的、高端的精品还是会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


韦力:藏书是慢餐文化


韦力,藏书界的神秘藏家,可能是当今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使不得已与记者见面,也拒绝在任何媒体中露正脸,就连韦力这个名字,也并不是他的真名。


韦力二十余年来倾力收藏中国古籍,并以传统视角来整理研究自己的所得。相关著作有:《批校本》、《古书收藏》、《书楼寻踪》、《鲁迅藏古籍漫谈》(上、下卷)、《古籍善本》、《芷兰斋书跋》等,编有《中国近代古籍发行史料丛刊补编》二十四卷、《古书题跋丛刊》三十六卷。曾于2006年至2009年任《藏书家》执行主编。另任《博览群书》编委、《天一阁文丛》编委,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顾问。

韦力

《收藏拍卖》:以您多年买书竞拍经验,请谈谈对书籍价格升幅的感受?

韦力:古籍拍卖在古籍流通史上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拍卖前后是两个天地,因为拍卖的出现,价格大概上涨了100倍。中国古籍拍卖一般从1993年开始算起,这年中国书店举办了第一场拍卖会,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不算是一场拍卖会,因为当时中国书店的拍卖资格还没有批下来,所以这充其量只能称为一场竞买会。那时候的竞买会仍然很不成熟,进入会场的顾客要先买门票。


我咨询过一些最早从事古籍拍卖的人,他们都表示当时不知道要卖多少钱,也不知道要拍什么,通常的做法就是从古籍书店上拿一些比较好的书来上拍。价格方面,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价格定位可供参考,起拍价主要以商量为主,商量的结果就是按照古籍书店标价后加两个零。当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试探市场,然后就开始拍卖。中国书店这场拍卖会的成交率为50%,成交率虽然不高,却给大家注入了信心。自此之后,拍卖价格对市场来说就成了一个定位,书价突然间从几百元的概念变成上万元的概念。


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也是在1993年成立,但它的首场拍卖会是在1994年才举办。嘉德第一场拍卖会就包含了古籍专场,这个专场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对中国古籍市场来说有着革命性意义,它标志着古籍开始走入拍场,其价格定位、市场定位都不是由私人认定,而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市场行为。这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古籍流通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从拍卖界的历史来看,世界两大拍行苏富比和佳士得刚开始时就主要从事古书拍卖工作,所以说,艺术品拍卖的起源是从古书开始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744年。后来由于货源的枯竭和公司规模的扩大,两大拍行才慢慢开始触及其他类别拍卖。而现在人们有点本末倒置,把古书拍卖看成是艺术品拍卖的小类,一个附庸,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因为世界拍卖的起源是古书。古书在当时才是唯一的标的物,而不是其他艺术品。


中国古籍拍卖市场起步太晚,刚开始时几年,古书拍卖市场很混乱,那时有个交叉期,就是同一本书,书店和拍卖行都在卖。而通常拍场的价格会比书店价格至少高出10倍,那是由于当时信息流通不畅,人们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意识到这种情况时,人们迅速地从书店里购买古书,但这也意味着,人们逐渐从心理上接受了拍卖价格,因为人们已经以拍卖的价格作为标杆了。所以拍卖的最好结果就是产生了古籍的价格定位标杆。


从1993年古书拍卖开始到今天,其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上涨,中间也有点小波折,像1998年、2008年都出现了价格低点。这两个低点基本上符合整个大的经济市场环境涨跌。之后又出现了两三年的升幅,从2011年开始,古书价格开始有所回落,但是品质好的拍品价格还保持在较高水平。

《收藏拍卖》:经历了过云楼藏书的拍卖,古书拍卖的价格似乎已开始回稳了,您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韦力:从2009年—2011年,古籍行情有点鸡犬升天的味道。好书好价钱是自然的,但在这过程中烂书也好价钱了,一旦下跌首先跌的就是烂书,所以平均价格也下降了,从这个角度讲仍然不能论证这个价格上涨了或者下降了,因为好书丝毫没有便宜。你想要的东西仍然处于高价位,而你不想要的东西则卖得便宜。

《收藏拍卖》:有人认为书价还会上涨20—30年,您如何回应这个观点?

韦力:我没有这么乐观。这么多年来,我努力地想把市场扩大。我还是有这种心态:“独乐不如众乐。”总希望更多有实力的人接触这个行当,虽然他们会跟自己抢书,但我觉得这样会变得更有意思。但总体而言不成功,刚开始拉了一些有钱人进来,但他们买着买着就不买了,转而进行投资。古籍经过了20年的拍卖,逐渐变成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市场,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书籍只是人们怡乐的品种之一,人们总体的价值取向比较简单——快餐。这是世界性的问题。像纯正的法国慢餐,一般吃完要7个小时,国外依然极少人会这样享受,即把吃饭作为一种享受的姿态,基本上世界上99%都是快餐。所以快餐文化战胜了慢餐文化,说明了普遍的价值取向:享受也要快餐化。看电影也一样,如今电影依然是那种狂轰滥炸、感官刺激极强的大片,人们看完后什么都不知道。有深度的电影不是没人看,只是比较小众化。我想说的是今天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既然如此,非要让一个书圈这么干净,这是不可能的事。


而恰恰是这么一个窄而深的门类,它需要内在知识作为积淀才能跟所面对的古书进行知识上的呼应,然后达到心灵的愉悦和享受。它是这样的一个审美取向,因此它需要审美者具备过硬的软件才能运行此价值观。而今天的人不具备这种软件但又不愿意进行改造。也就意味着从长远来讲,我看不到这种乐观。我认为当社会逐渐达到一定的富裕,人们回归到重新想想为什么活着的时候,这种有深度的东西才会被一部分高雅人士所注意。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古籍不可能成为一个大众娱乐的品种。所以古书的未来在哪里,它可以达到哪个程度,我不是预言家,我不知道。不管是涨是跌,这是一种商业性的谈法,我是谈的藏书,并不是贩书,这是两个概念。

《收藏拍卖》:现在还能在古籍市场捡漏吗?

韦力:能!因为现今深度挖掘的人少,你挖得越深你就能看到越深的东西。就像挖矿,他可能挖剩一天他就不挖了,说不定他多挖一天就能发现宝石。这么多年以来,其实大大小小的漏几乎每一场都有,但要懂的人才能挖掘出来。

李东溟:古籍收藏有很大潜力

李东溟,上海博古斋拍卖有限公司新掌门人。曾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局从事古籍整理与编目工作达10年之久,2001年进入中国嘉德古籍部,后“转战”杭州西泠、入主上海博古斋。从事古籍行业长逾20年。在杭州西泠时期,慧眼将顾千里批校本《战国策》识辨于故纸零落之中,创造了以学术价值提升古书价格的优秀范例。


李东溟


《收藏拍卖》:您是资深的古籍拍卖从业者,组织过许多古籍拍卖专场,请问您对这些年来的古籍拍卖成交情况是怎么看的?

李东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最初的古籍拍卖200万元—300万元一场,如今已经过千万了。市场也是不断向上发展。有人认为,进行了这么久的拍卖,资源应该越来越少,但现在越拍反而就越多,而且没有见识过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古籍的收藏有很大潜力。

《收藏拍卖》:中国古籍拍卖市场从1993年兴起,发展到现在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

李东溟:首先就是拍卖的规模变大,另外公司变多了,收藏群体也扩大了。据我所了解,目前大概有将近40家从业古籍拍卖的公司。现在已经远远打破了古籍的拍卖模式,如今拍品的征集范围扩大了。有图书馆专家表示,现今古籍拍卖提出的善本概念和图书馆的古籍善本概念就很不一样,我们的外延更大,这也是给图书馆提供的一个参考,如今图书馆方面会更加关注古籍拍卖。


另外,古籍拍卖使群体认识也有所改观。随着几次大拍卖成交后,参与拍卖的群体对古籍的认识逐渐提高,参与的群体也更多。


当然,人们直观的感受是价格的变化,比如,2005年过云楼藏书的价格是2300万,而今年拍出的价格达到2.16亿元。7年的时间就翻了9倍。这当中翻了9倍的意义跟普通2万元拍品翻了9倍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其基数越大,影响力就越大。

《收藏拍卖》:现在买家成分变化如何?

李东溟:我认为参与群体变大以后,无论是收藏的、投资的,其各自的比例都在增加。

《收藏拍卖》: 2011年中后段,古籍价格有所回落,您觉得这种状态什么时候才会扭转?

李东溟:这情况正好赶上经济大环境不好的背景,不仅仅是古籍,其他艺术门类的情况也是这样。古籍只是艺术市场中的一个缩影。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练,古籍在藏书者心目中的保真形象越来越稳固。这次匡时的过云楼藏书拍卖,事前很多北京拍卖公司高层都不看好此次拍卖,不看好古籍。而这次过云楼藏书拍卖成功了,我觉得古籍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据我了解,如今有一些公司都要开设古籍拍卖业务,现在古籍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标志。我相信,古籍在经过这个调整期后还是会继续上扬。

《收藏拍卖》:您认为中国的古籍市场是否成熟?

李东溟:我认为还是不太成熟,目前跟风现象还是很严重。当然,现在很多机构和企业介入拍卖市场,而这些机构和企业是要把购买艺术品当成一个文化的发展,而非纯粹的短期投资。我在和凤凰集团接触过程中向他们推荐过云楼藏书,他们表示凤凰集团是一个上市公司,资金量很大,他们的收藏目标是从古籍入手,把其作为一个长效的投入,甚至要盖一座藏书楼。如果这样的企业慢慢多起来,每年进行一定的投入,这将会对收藏拍卖市场产生良好的影响。

《收藏拍卖》:现今中国私人古籍藏家的购买力是否足以买下像过云楼藏书这一类重量级的古籍拍品?

李东溟:其实在这次拍卖中,匡时最初是希望北大购买。一些私人藏家在劝说之下最后放弃购买。据我了解,当时有两位私人藏家是希望购买过云楼藏书的,他们也具备这个实力,也看到了古籍市场的发展趋势。

《收藏拍卖》:请谈谈目前古籍收藏群体的心态。

李东溟:藏家群体的心态是很矛盾的,他们希望购入的时候价格能够便宜,卖出时的价格又能上涨,但是在同一市场内,这两种行为是不能兼得的。而如今藏家的心态还是很平和,他们意识到好书的价格不会降,因此资金量大的时候会选择精品,而且他们现今会偏向购买自己喜爱的古书,并不是乱买。

《收藏拍卖》:根据您在嘉德、杭州西泠、上海博古斋等地从业经验,您觉得不同地区的藏书氛围和喜好如何?

李东溟:虽然我是北京人,但是我的活动范围多在江南地区。江南的传统文化底蕴很深厚,藏书文化也很深,其古书资源的潜力还是很大。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大,多种文化融于一体,因此它能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古籍市场规模。而相对而言,南方人追求精致,因此收藏门类不像北京走得那么开阔。传统意义上讲,江浙一带以收藏抄校本为主,像有一年我们曾拍过曹大铁的藏书,这藏书里的批校都很详尽。北方则比较关注大部头古书。二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 分享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