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古籍(线装书)收藏悄然兴起。广州当时出卖线装书的主要是广州市古籍书店。我们这种钱不多又爱书的“工薪族”,总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很名贵的书,但古籍书店有老师傅“掌眼”,想到那里“捡漏”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便把眼光投向旧书市场。 当时,广州的旧货市场以带河路(现改为康王中路)源胜街旧货市场颇具规模,主要以售卖古旧陶瓷杂件为主,古钱币旧纸币次之,其间也有摆卖古旧书籍的。1992年暮春的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在源胜街转了半个圈,看到几个淘书的正在一个地摊前与书贩讨价还价,那是一部五色套印的清末刻的画册,书贩索价颇高。地上还摆着十几部书,我随手翻了几部书,发现其中两册一部的《仪礼郑氏注》刻得不错,为嘉庆二十年据宋本翻刻,再看书尾有“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的牌记,便知是黄丕烈刻本。我随意问了另外几部书的价钱,口上连说“太贵”,最后问的《仪礼郑氏注》,书贩开价低得多。这也是当时的行情:以年代计,宋元精椠漫天要价,市面上根本看不到;明版约百元一本,本数较多的另计;清代康熙刻本尚可,乾隆以后则看内容、书品而定;有图(版画)比没图的贵,因此,往往出现清末民初的版画类图书比康熙刻本价高的现象。书贩显然把此书当作一般的版本处理。我没还价,当即掏钱买下。 回家仔细翻看,此书确为嘉庆二十年(1815)黄丕烈重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黄丕烈,字绍武,又字荛圃、荛翁等,号有抱守老人等,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后屡次应会试不中,从此无意科场;喜藏书,尤嗜宋本,自称佞宋主人,藏所得宋本,名之为“百宋一廛”。黄丕烈又重校勘,所刻之书质量上乘。其所刻之书,皆收入《士礼居黄氏丛书》。 《仪礼郑氏注》书后附《严本仪礼郑氏注校录》一卷,黄丕烈于严本之是非悉校录之,属于清代《仪礼》经、注校勘方面的重要代表著作。且《仪礼郑氏注》版式皆从宋版,其精致程度几可乱真,是不可多得的精善本。 我收藏的《仪礼郑氏注》前后各有一藏书印,旧为常熟归氏寿与读书室藏本。寿与读书室,即近代学者江苏常熟人归曾祁的室名。 文章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