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孙公(如玉)墓志铭(局部)

 临泉书屋 2015-02-19

       唐代孙如玉墓志铭,1983年出土于北京市通州区。

以下摘自《通州窑厂村北齐长城遗址》(作者:周良;文字转中略有调整)

        孙如玉墓志,平面呈方形,边长47cm。志盖为艾叶青石制,呈覆斗状,正面中间顶部线刻4格,内各刻一篆字,题额为“故孙公墓铭”,余面线刻十二生肖像。其志底乃青砂岩制,四边刻双线围框,内镌祥云缭绕;面刻纵线16行,行间刻小楷,行字不等,共318字。志文首题为“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乐安故孙公墓志铭并序”。序中言孙公名如玉,祖籍乐安(今安徽省霍山县东),曾在潞县(今通州区)任录事(掌管文书),后调任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唐代府级军职,掌管府兵的操演、调度、宿卫以及戍边、作战的军队主官)。在职间,其“主乡曹、立纲纪”,20余年,“恩布闾阎”。于“贞元十四年二月四日(798年3月6日)忽奄”,埋葬在“潞县潞城乡临河里”(今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小街村)。


【唐】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孙公(如玉)墓志铭(局部)
                                  唐孙如玉墓志铭

  序中赞称孙如玉墓地:“魂埋潞川,东有潞河通海,西有长城蓦山,南望朱雀林兼临河古戍,北有玄武垒至潞津古关,并是齐时所置”(1) 意为孙公葬在潞县的平野,墓地的东面有通往渤海的潞河(今北运河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的故道),水中有青龙;墓西侧有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像山一样绵延不断的长城,山上有白虎;墓南不远处有一片树林(今张家湾一带),林内有朱雀,林旁的潞河岸边,长城至那里设有防城戍所;墓北能望到潞县县城和秦时蓟(今北京)襄(今辽宁省辽阳市)驰道在潞河处设立的关口,有玄武神在保卫。此段精彩的文字,除去自然河道与天然树林以外,“四灵”中提到的“长城”、“临河古戍”、“玄武垒”(今通州城)和“潞津古关”这些建筑,“并是齐时所置”,即均乃北齐时建置和修筑者。

  何以见得为“北齐”朝所建?在我国历史上,国名称“齐”者有三:即战国齐、南朝齐与北朝齐。战国时的齐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其疆域之西北隔黄河与燕、赵相望,西据右攘(今山东汶上)同魏相邻,南拥鄫(今山东枣庄市东)、莒和楚相接,东北、东南皆滨大海,领域远距幽燕,故志文中所谓“齐”,绝非指战国之齐;南朝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禁军将领齐公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为齐,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地有今长江、珠江之流域各省,较之战国齐而距燕蓟更遥,故志中之“齐”当亦非南齐;三“齐”中摒却其中二“齐”,则只余北齐了,即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齐王高洋代魏自立,亦号为齐。其疆域北界沙漠,南迄于江,东滨渤海,西陲大河,乃今洛阳以东之晋、冀、鲁、豫区域及内蒙古一部,正是志中所言之“齐”,为区别于南齐而史称北齐。有人会提到历史上还有黄巢所建政权,也称之为“齐”,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然而那是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8日)之事,比孙如玉墓志铭晚了93年,自然志中所言“齐”也就绝非彼齐矣。由此可见,志中所提到的那座长城乃是北齐“所置”,定而无疑。

      该志文的序后,有“博约而温润”(2) 的韵体文“铭”,进一步强调其墓地风水之好和妻、子悲痛心情,前两句曰:“临高原兮长岗川,孙公宅地兮茔其间。”(3) 其中“岗”字,意指墓西侧的“长城”;“川”字则意指墓东侧的“潞河”;“高原”指墓地地势比周围高垲。意思是说来到这地势较高的平野,面对着巍巍的长城和滔滔的潞河,孙公的墓地就营造在它们的中间。该墓志从序和铭的两方面,都指明了孙如玉墓地的旁边有一道耸矗在平原上的长城,而且明确指出了这道长城乃北齐所筑,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通州区内在历史上确实有北齐所修的长城。

     不久,在前唐墓北面约100余米处,又出土一方唐代孙封的墓志铭。

      《唐孙封墓志铭》只有一方,盖、底合一,形制特殊,背则覆斗形,素面无文;面呈方形,边长61cm,内线刻方格,格各刻一字。其首题为“唐故处士南阳公孙府君墓志铭并序”。序文介绍孙封祖籍南阳,先辈定居潞县(今通州区)。其“性高尚闲,亦不言禄”,大历十二年(777年)死于南阳行溏里别墅,埋藏在“潞城南潞城乡之平原”。(4) 序中的“潞城”指的是潞县县城,今通州区在唐代称潞县,潞城就是指今通州城(今通州城东北部位)。”潞城南”乃今通州城南,而该墓志即出土于通州城南的梨园镇小街村东,与志文所载位置正好相合。在序文之后的铭中,前两句曰:“原莽莽兮堑□茔,左潞水兮右长城。”(5) 其中的“潞水”,就是潞河,二称当时并行。就是说在这片辽阔无边的平原上,立有一座高大的坟茔,它的左面有汩汩的潞河,而右面有一道屹屹的长城。因为墓地南向,墓“左”就是墓东,而墓“右”就是墓西。这里写的墓地、长城、潞河的所在位置与上合志文所写者完全一致,再一次表明了通州历史上确曾有过北齐所修筑的一道长城。

  二墓志铭序文中所记的主人公都姓孙,但不是一个祖宗,不在一块墓地上。一个是处士孙封,祖籍南阳,大历十三年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一个是录事孙如玉,贞元十四年也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两块墓地虽然相距百余米,但它们的西面有同一道长城,而东面有同一条潞河,证明当时那道长城尚存在100余米。 

       唐代孙如玉墓志铭,1983年出土于北京市通州区。

以下摘自《通州窑厂村北齐长城遗址》(作者:周良;文字转中略有调整)

        孙如玉墓志,平面呈方形,边长47cm。志盖为艾叶青石制,呈覆斗状,正面中间顶部线刻4格,内各刻一篆字,题额为“故孙公墓铭”,余面线刻十二生肖像。其志底乃青砂岩制,四边刻双线围框,内镌祥云缭绕;面刻纵线16行,行间刻小楷,行字不等,共318字。志文首题为“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乐安故孙公墓志铭并序”。序中言孙公名如玉,祖籍乐安(今安徽省霍山县东),曾在潞县(今通州区)任录事(掌管文书),后调任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唐代府级军职,掌管府兵的操演、调度、宿卫以及戍边、作战的军队主官)。在职间,其“主乡曹、立纲纪”,20余年,“恩布闾阎”。于“贞元十四年二月四日(798年3月6日)忽奄”,埋葬在“潞县潞城乡临河里”(今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小街村)。


【唐】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孙公(如玉)墓志铭(局部)
                                  唐孙如玉墓志铭

  序中赞称孙如玉墓地:“魂埋潞川,东有潞河通海,西有长城蓦山,南望朱雀林兼临河古戍,北有玄武垒至潞津古关,并是齐时所置”(1) 意为孙公葬在潞县的平野,墓地的东面有通往渤海的潞河(今北运河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的故道),水中有青龙;墓西侧有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像山一样绵延不断的长城,山上有白虎;墓南不远处有一片树林(今张家湾一带),林内有朱雀,林旁的潞河岸边,长城至那里设有防城戍所;墓北能望到潞县县城和秦时蓟(今北京)襄(今辽宁省辽阳市)驰道在潞河处设立的关口,有玄武神在保卫。此段精彩的文字,除去自然河道与天然树林以外,“四灵”中提到的“长城”、“临河古戍”、“玄武垒”(今通州城)和“潞津古关”这些建筑,“并是齐时所置”,即均乃北齐时建置和修筑者。

  何以见得为“北齐”朝所建?在我国历史上,国名称“齐”者有三:即战国齐、南朝齐与北朝齐。战国时的齐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其疆域之西北隔黄河与燕、赵相望,西据右攘(今山东汶上)同魏相邻,南拥鄫(今山东枣庄市东)、莒和楚相接,东北、东南皆滨大海,领域远距幽燕,故志文中所谓“齐”,绝非指战国之齐;南朝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禁军将领齐公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为齐,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地有今长江、珠江之流域各省,较之战国齐而距燕蓟更遥,故志中之“齐”当亦非南齐;三“齐”中摒却其中二“齐”,则只余北齐了,即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齐王高洋代魏自立,亦号为齐。其疆域北界沙漠,南迄于江,东滨渤海,西陲大河,乃今洛阳以东之晋、冀、鲁、豫区域及内蒙古一部,正是志中所言之“齐”,为区别于南齐而史称北齐。有人会提到历史上还有黄巢所建政权,也称之为“齐”,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然而那是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8日)之事,比孙如玉墓志铭晚了93年,自然志中所言“齐”也就绝非彼齐矣。由此可见,志中所提到的那座长城乃是北齐“所置”,定而无疑。

      该志文的序后,有“博约而温润”(2) 的韵体文“铭”,进一步强调其墓地风水之好和妻、子悲痛心情,前两句曰:“临高原兮长岗川,孙公宅地兮茔其间。”(3) 其中“岗”字,意指墓西侧的“长城”;“川”字则意指墓东侧的“潞河”;“高原”指墓地地势比周围高垲。意思是说来到这地势较高的平野,面对着巍巍的长城和滔滔的潞河,孙公的墓地就营造在它们的中间。该墓志从序和铭的两方面,都指明了孙如玉墓地的旁边有一道耸矗在平原上的长城,而且明确指出了这道长城乃北齐所筑,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通州区内在历史上确实有北齐所修的长城。

     不久,在前唐墓北面约100余米处,又出土一方唐代孙封的墓志铭。

      《唐孙封墓志铭》只有一方,盖、底合一,形制特殊,背则覆斗形,素面无文;面呈方形,边长61cm,内线刻方格,格各刻一字。其首题为“唐故处士南阳公孙府君墓志铭并序”。序文介绍孙封祖籍南阳,先辈定居潞县(今通州区)。其“性高尚闲,亦不言禄”,大历十二年(777年)死于南阳行溏里别墅,埋藏在“潞城南潞城乡之平原”。(4) 序中的“潞城”指的是潞县县城,今通州区在唐代称潞县,潞城就是指今通州城(今通州城东北部位)。”潞城南”乃今通州城南,而该墓志即出土于通州城南的梨园镇小街村东,与志文所载位置正好相合。在序文之后的铭中,前两句曰:“原莽莽兮堑□茔,左潞水兮右长城。”(5) 其中的“潞水”,就是潞河,二称当时并行。就是说在这片辽阔无边的平原上,立有一座高大的坟茔,它的左面有汩汩的潞河,而右面有一道屹屹的长城。因为墓地南向,墓“左”就是墓东,而墓“右”就是墓西。这里写的墓地、长城、潞河的所在位置与上合志文所写者完全一致,再一次表明了通州历史上确曾有过北齐所修筑的一道长城。

  二墓志铭序文中所记的主人公都姓孙,但不是一个祖宗,不在一块墓地上。一个是处士孙封,祖籍南阳,大历十三年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一个是录事孙如玉,贞元十四年也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两块墓地虽然相距百余米,但它们的西面有同一道长城,而东面有同一条潞河,证明当时那道长城尚存在100余米。 

       唐代孙如玉墓志铭,1983年出土于北京市通州区。

以下摘自《通州窑厂村北齐长城遗址》(作者:周良;文字转中略有调整)

        孙如玉墓志,平面呈方形,边长47cm。志盖为艾叶青石制,呈覆斗状,正面中间顶部线刻4格,内各刻一篆字,题额为“故孙公墓铭”,余面线刻十二生肖像。其志底乃青砂岩制,四边刻双线围框,内镌祥云缭绕;面刻纵线16行,行间刻小楷,行字不等,共318字。志文首题为“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乐安故孙公墓志铭并序”。序中言孙公名如玉,祖籍乐安(今安徽省霍山县东),曾在潞县(今通州区)任录事(掌管文书),后调任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唐代府级军职,掌管府兵的操演、调度、宿卫以及戍边、作战的军队主官)。在职间,其“主乡曹、立纲纪”,20余年,“恩布闾阎”。于“贞元十四年二月四日(798年3月6日)忽奄”,埋葬在“潞县潞城乡临河里”(今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小街村)。


【唐】平州卢龙府折冲都尉孙公(如玉)墓志铭(局部)
                                  唐孙如玉墓志铭

  序中赞称孙如玉墓地:“魂埋潞川,东有潞河通海,西有长城蓦山,南望朱雀林兼临河古戍,北有玄武垒至潞津古关,并是齐时所置”(1) 意为孙公葬在潞县的平野,墓地的东面有通往渤海的潞河(今北运河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的故道),水中有青龙;墓西侧有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像山一样绵延不断的长城,山上有白虎;墓南不远处有一片树林(今张家湾一带),林内有朱雀,林旁的潞河岸边,长城至那里设有防城戍所;墓北能望到潞县县城和秦时蓟(今北京)襄(今辽宁省辽阳市)驰道在潞河处设立的关口,有玄武神在保卫。此段精彩的文字,除去自然河道与天然树林以外,“四灵”中提到的“长城”、“临河古戍”、“玄武垒”(今通州城)和“潞津古关”这些建筑,“并是齐时所置”,即均乃北齐时建置和修筑者。

  何以见得为“北齐”朝所建?在我国历史上,国名称“齐”者有三:即战国齐、南朝齐与北朝齐。战国时的齐国(公元前475一前221年)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其疆域之西北隔黄河与燕、赵相望,西据右攘(今山东汶上)同魏相邻,南拥鄫(今山东枣庄市东)、莒和楚相接,东北、东南皆滨大海,领域远距幽燕,故志文中所谓“齐”,绝非指战国之齐;南朝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禁军将领齐公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为齐,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地有今长江、珠江之流域各省,较之战国齐而距燕蓟更遥,故志中之“齐”当亦非南齐;三“齐”中摒却其中二“齐”,则只余北齐了,即东魏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齐王高洋代魏自立,亦号为齐。其疆域北界沙漠,南迄于江,东滨渤海,西陲大河,乃今洛阳以东之晋、冀、鲁、豫区域及内蒙古一部,正是志中所言之“齐”,为区别于南齐而史称北齐。有人会提到历史上还有黄巢所建政权,也称之为“齐”,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然而那是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二月五日(881年1月8日)之事,比孙如玉墓志铭晚了93年,自然志中所言“齐”也就绝非彼齐矣。由此可见,志中所提到的那座长城乃是北齐“所置”,定而无疑。

      该志文的序后,有“博约而温润”(2) 的韵体文“铭”,进一步强调其墓地风水之好和妻、子悲痛心情,前两句曰:“临高原兮长岗川,孙公宅地兮茔其间。”(3) 其中“岗”字,意指墓西侧的“长城”;“川”字则意指墓东侧的“潞河”;“高原”指墓地地势比周围高垲。意思是说来到这地势较高的平野,面对着巍巍的长城和滔滔的潞河,孙公的墓地就营造在它们的中间。该墓志从序和铭的两方面,都指明了孙如玉墓地的旁边有一道耸矗在平原上的长城,而且明确指出了这道长城乃北齐所筑,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通州区内在历史上确实有北齐所修的长城。

     不久,在前唐墓北面约100余米处,又出土一方唐代孙封的墓志铭。

      《唐孙封墓志铭》只有一方,盖、底合一,形制特殊,背则覆斗形,素面无文;面呈方形,边长61cm,内线刻方格,格各刻一字。其首题为“唐故处士南阳公孙府君墓志铭并序”。序文介绍孙封祖籍南阳,先辈定居潞县(今通州区)。其“性高尚闲,亦不言禄”,大历十二年(777年)死于南阳行溏里别墅,埋藏在“潞城南潞城乡之平原”。(4) 序中的“潞城”指的是潞县县城,今通州区在唐代称潞县,潞城就是指今通州城(今通州城东北部位)。”潞城南”乃今通州城南,而该墓志即出土于通州城南的梨园镇小街村东,与志文所载位置正好相合。在序文之后的铭中,前两句曰:“原莽莽兮堑□茔,左潞水兮右长城。”(5) 其中的“潞水”,就是潞河,二称当时并行。就是说在这片辽阔无边的平原上,立有一座高大的坟茔,它的左面有汩汩的潞河,而右面有一道屹屹的长城。因为墓地南向,墓“左”就是墓东,而墓“右”就是墓西。这里写的墓地、长城、潞河的所在位置与上合志文所写者完全一致,再一次表明了通州历史上确曾有过北齐所修筑的一道长城。

  二墓志铭序文中所记的主人公都姓孙,但不是一个祖宗,不在一块墓地上。一个是处士孙封,祖籍南阳,大历十三年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一个是录事孙如玉,贞元十四年也葬在潞城南的潞城乡。两块墓地虽然相距百余米,但它们的西面有同一道长城,而东面有同一条潞河,证明当时那道长城尚存在100余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