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陆路交通活化石”之——蜀道送险亭

 RK588 2015-02-19
2014-12-17 七曲山风景区

说起蜀道,就会很自然想到诗仙李白的《蜀道难》。一首《蜀道难》以其磅礴的气势,把蜀道的危难险境描绘的酣畅淋漓,使人望而止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了,而诗中所描写的蜀道就是我们脚下的这条金牛古蜀道。这条道经剑门,过汉中,穿秦岭,直达长安,比古罗马大道还要早四年修建,因此有“古代陆路交通的活化石”之称。


蜿蜒曲折的金牛古蜀道,就像一部古老的历史长卷,记录了梓潼,记录了西蜀,甚至记录了中华历史长河中的华彩乐章。


有人把长城的精神同蜀道相比,说长城的精神是围和堵,把自己围住,把别人堵上,而蜀道的精神却恰恰相反,它是延伸、沟通和发展,七曲山下的古蜀道在中国封建史上走了2300年,230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因为蜀道精神它不但支撑着蜀国的先民挺进中原,它同样也支撑着我们今天的国人走向世界。


金牛蜀道从进入梓潼来到“陂去平来”的蜀道路标之处“送险亭”。送险亭又称六角亭,在七曲山南麓,因古蜀道自秦岭南下,沿途山峦重叠,天梯石栈,百步九折,羊肠鸟道之险阻至此而尽,因此而得名。清代咸丰《重修送险亭记》载云:“送险亭,在梓潼县北十里。言疏导之险,由此而尽。故以‘送’名亭。南山门外设垂带踏道9级,亭之东、西、南三面石质华板组成单勾栏,布局严谨,美观大方,山门内侧有百年以上紫荆树两株。另存古亭残缺石柱4根,柱上是知县张香海清咸丰八年(1858年)秋月所撰对联:“从此履险若夷回头想鸟道羊肠经多少阅历艰辛材博得脚跟站稳;看岩嵌谷锁费如许奔驰劳碌却难教迹绝飞行何妨将人比路摸心。”明代朝仪大夫毛震,明万历年间曾任绵州知州,也有撰联,清知县张香海补书:“步步知艰,夷可送,险迹可送;头头是道,路放平,心乃放平。”


送险亭造型古朴典雅,十分别致,经川北百步九折之险的旅行者,憩息于送险亭飞来椅,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疲惫顿消。往来文人雅士多有诗赋,清乾隆进士、蜀中遂宁诗人张问陶就站在送险亭前吟了一首出栈诗:“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图文:水观音 杨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