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学形式。我国古 代奇联、趣联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从历史名人中,选出六人,把他 们撰成一联,你读后,一定为之叫绝。联文是: 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 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 上联中“邹孟子”,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吴孟子”为鲁昭公夫人,娶于吴国;“寺人孟子”是《诗.小雅.巷伯》的作者,系宫中阉人,故称不男不女。 下联中:“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国王;“齐宣王”指由辟疆,为诸候,故为臣;“司马宣王”指司马懿,魏时谥为宣王,晋时又说为宣帝,故称之为不君不臣。 我篙儿尖尖,船儿圆圆.渡头讨生活,往来都挣钱。 到岸,孕妇上岸走了.两秀才也低着头上了岸.只艄公一人蹲在船上生闷气,一分钱未收到.反被孕妇嗘落一场...... ⒉相传,古时有位教书先生,学识渊博,其七个弟子都中了进士。为了给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选择佳婿,他出了一个上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厘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后来,也有人对为: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 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北宋文学家。诗、文、词、书法都有极高的成就,传世楹联也不少。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 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4,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5,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7,纪昀(1727——1805)字晓岚,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学办大学士,总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阅微草堂笔记》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擅长联语,是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楹联大师。 纪晓岚小时候就是一个对对子的能手。一天中午,吃过了午饭,还不见哥哥回来,于是纪晓岚手舞着一根牛皮鞭子去学堂找哥哥。原来哥哥正因对不上老师出的对子而犯愁,纪晓岚对严厉的守在一旁的先生说:“您别生气,我替哥哥对行吗?”先生看了看聪明可爱的纪晓岚点头答应了。上联是: 苇篾织席席盖苇 纪晓岚思考了一会,摇摇手中的鞭子说出了下联: 牛皮拧鞭鞭打牛 先生大惊,…… 8,某年仲秋,纪晓岚去福建督学,途中渡江乘的是摇橹的船。此时,一只帆船乘风追了上来。帆船的人得知幸遇纪晓岚时,便传过来一上联: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此联运用了谐音和双关。“橹速”即三国东吴名臣,“帆快”西汉初大将。联语“橹速不如帆快”意含文不如武,讥讽纪晓岚。纪晓岚久久未能对出。到了福建,在院试大典上,乐声四起,纪晓岚灵感忽现,对出了下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何 “笛清”宋代武将,“萧何”汉初丞相,当然,纪晓岚也不会忘了反驳“文不如武”。 9,纪晓岚长年在京城伴君为官,日子久了,不免思念家乡,因此闷闷不乐。乾隆皇帝看出了纪晓岚的心事,一日,散朝后,乾隆对纪晓岚说“爱卿这几日气色不好,朕出一上联,猜猜。”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连忙跪下,对道: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皇帝只好顺水推舟地准了纪晓岚的探亲假,也留下了这副巧妙的合字联。 相传,纪晓岚曾夸口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句”。他的妻子听后,在一个月夜指着纱窗难他: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 10,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此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绘了月光穿透纱窗所呈现的图景。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当时居然被难住了,最终未能对出。直到近代,才有人解答了这一难题: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 11,梅兰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畹华。此下联借他的姓名和字描 ![]() 12,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 个和 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 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 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 联:“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住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 转:“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 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 娟。” ![]()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 14、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 19、愧添门联 ![]() 20、“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 22、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 23、单人独马一杆枪 ![]() 24、三元及第墨 ![]() 25、郭沫若幼年巧对 ![]() 26、智讨风筝 ![]() 27、鲁迅幼年对句 ![]() 28、明朝时,江苏省吴县,出了一位“神童”,姓施名盘。施盘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他五岁开始,就上山砍柴、割草卖钱!同时,利用时间,偷偷地,向村里的一位老秀才,学习认字、读书、吟诗、作对。施盘九岁那年,他进城卖柴,路过一家私塾,听著里面传出来的朗朗书声,他好想进私塾当一名学生。恰好此时,私塾的主人张都宪坐轿回家,发现了小施盘,张都宪问他,站在这里干什么,小施盘嗫嚅地,说出了自己想进私塾读书的愿望。张合宪一听,哈哈大笑说:“穷小子也想进我家私塾念书,也不想想自己的身份。”经小施盘再三恳求,张都宪这才说:“这样吧,我出一上联,只要你能对上,我可以破例让私塾老师收你。”张合宪出的上联是: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这上联连用四个“弓”字,两个“月”、“弦”字。张都宪认为这下子,一定难倒这个卖柴童。没想到,小施盘听了上联,笑嘻嘻地说“学费我出不起,对对子,可难不倒我。”他略加思忖,便对出下联: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施盘对出的下联,连用四个“锦”字,两个“霞”、“川”字,完全符合张都宪上联的要求,而且用“朝”、“暮”对“新”、“残”,用“东”、“西”对“上”、“下”,十分工整,张都宪只好让他进私塾念书了。 ![]()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一六六五一七一四年),名起渭,号桐野,贵阳青岩人。他年轻时,在一所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腊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疼爱渔璜。 有一年,周渔璜任浙江主考。他第一次到杭州,一些考生,听说他是贵州人,认为贵州蛮子,不会有什麽真才实学,藉欢迎为名,将他团团围住,故意提出一些疑题去为难他。其中,有一个考生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 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凛然回答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这群考生听了,顿时目瞪口呆,为自己莽撞的行为后悔不及。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放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念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腊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 30、和尚应考 ![]() 31、磊桥戏对 ![]() 魏禧,明末清初文学家。曾隐居江西宁都翠微峰,与其兄魏祥、弟魏礼等人,结“易堂学”。三兄弟才思敏捷,世称宁都“三魏”,其中,尤以魏禧蜚声海内。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对联讲究押韵、立意、对仗和工整,何况地名一气联成,就更不容易了。魏氏兄弟的巧联趣闻,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