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张庄一带的擒敌护粮斗争 刘存忍 冯金学 在抗战时期的1941至1942年,今濮阳县柳屯镇的张庄、赵庄、小集、东陈庄、西陈庄、陈窑、朔村等自然村,西临清丰县卫城重镇,有日伪据点;东靠古黄河金堤,紧临解放区。所以,以张庄为中心的几个村落,是尚和县第三区的战斗前沿,是敌我争夺的要冲地带。当时,华北大地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等自然灾害,赤地千里,稼禾几乎绝收。除豪门富户和少数殷实人家外,广大人民群众只能靠糠秕、野菜度日,以树叶、树皮充饥,卖儿卖女,抛妻弃婴的现象处处可见,背乡离井,饿殍载道的惨境比比皆是。因此,粮食就成了宝中之宝,有粮就有生命,有粮就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所以,群众护粮与敌人抢粮的斗争在张庄一带激烈而复杂。张庄等村的群众决心千方百计地护粮以支援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不让日寇抢走一粒粮食。他们设了嘹望哨,天天观察着距此只有4华里的卫城镇日军炮楼,时时监视着日、伪军魔爪的动向。为夺取护粮斗争的胜利,张庄以张书明为首,组织热心抗日的青壮年首先成立自卫队,又集中全村的土枪土炮,长矛大刀,配备了武器。为了加强这支新生武装力量,杨勇领导的十三团又捐赠给他们20多支步枪,还有一部分手榴弹。继之,各村自卫队先后成立。人民有了武装,增强了对敌斗争的信心和力量。他们平时为民,战时为兵,敌寡则打,敌众则退,敌住则扰,弄得敌人举足心慌,晕头转向。当时,人民政府没有贮粮仓库,自卫队就发动群众把粮食集中起来,然后由各村地下共产党和自卫队员组成藏粮队,按照预定的时间,同时刨坑,同时下粮,同时掩埋。还根据各粮坑的环境特点,做好相应的伪装,并反复进行严守秘密的教育。他们干净,神速,不动声色地把粮食全部“坚壁”起来,随时保证八路军的粮食供应。每个村庄藏粮四、五坑,多则七、八坑,各村都设有专职会计。藏粮的时间、地点、坑数、斤数、品种、负责人,账本上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方式外,老百姓还将自己留用的少量食物,即便是一升高粱,几捧大枣,几碗谷子,也统统挖坑藏在自己庭院里,村子里家家粮囤中无粮,户户米缸内无米,敌人根本找不到一粒粮食。中秋八月,秋收已近尾声,日本兵举着膏药旗,骑着东洋马,由大批的伪军陪伴着,象饿虎捕食似地直奔张庄抢粮。嘹望人员及时报警后,老弱群众立即转移,自卫队马上投入战斗。后来,由于敌众我寡,自卫队主动后撤。在边村办公处正结账的各村藏粮负责人和会计,也带着账目从北寨墙往下跳。赵庄村刘树鹏不慎脚被扭伤,无法行走。但他深知保护账目,事关大局,责任之重,胜于生命,誓死不能落在敌人手里,于是便右手紧紧把账本揽在怀里,左手和双腿匍匐着往前爬行。一个自卫队员一看,便背着他急行2里多路,转移到陈窑村隐蔽起来。敌人进村后,抢东西,抓鸡鸭,东窜西跑,象群疯狗乱作一团。自卫队在赵庄开枪诱敌,敌人一听到枪声,果然抱头鼠窜,龟缩到炮楼里去了。时隔不久,敌人又去张庄抢粮,屋里院里翻了个遍,一粒粮也没找到,只抢了些鸡、鸭、羊等物,扫兴而归。一个抢粮迷了心窍的鬼子兵,大队人马走了,他一个人还在张瑞田家的屋子里蹶着屁股用步枪探条莉地找粮。恰在这时三村民兵队长,二十九军退伍战士王尽忠赶到,一见鬼子兵,火冒三丈。但他立刻冷静下来。斗敌光勇不行,还得有智。于是他悄悄地镇静退出。随后与张怀古、张怀宝、张发明等4人商议,紧紧地守住大门,他独自一人轻轻地凑近那个一心探地抢粮的日本兵。猛地一个箭步,王尽忠高大魁梧的身躯便顶翻了那个家伙,王尽忠用左膝盖顶住那家伙的胸I:1,两只铁钳般的大手死死掐住El本兵的胳膊。八路军热爱人民.,人民拥护八路军。一次,杨勇领导的八路军的一个排,为帮助群众护粮,在赵庄、堤口与敌人交上火。一名八路军战士受了伤。因他伤势过重,无法随队伍撤离,被日本鬼子枪杀在金堤上的战壕里。当地群众含着眼泪忍着悲痛把这个不知名的人民子弟兵的尸.体掩埋了。自此以后,每逢年节,赵庄村的老太太,提着供品,带着纸箱,纷纷前来祭扫。袅袅青烟,饱含着军民之问的殷殷深情;声声祈语;寄托着人民群众的沉沉哀思!粮食,在战争年代是多么重要,在灾荒年代,是何等珍贵,那馋涎三尺的侵略军又是多么急于鲸吞。张庄等村民众同仇敌忾,誓死保护j结果坑坑完好,粒粒无损。这是军民团结的一曲凯歌,是张庄÷带的光荣,人民的骄傲!
|
|
来自: 文化龙乡 > 《濮阳文史资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