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县演出习俗 清丰县政协文史委 巫风祭神,隶午求雨,混沌歌舞应世人之需求而兴起。后代戏曲也以古为鉴而知创新。或敬神消灾还愿,或贺官光宗耀祖,或丧葬祭悼亡灵,或起集兴旺农贸。班社为卖艺生财,设有种种演出名目与班规,以迎合需要,此统称为演出习俗。今将清丰县的主要一些演出习俗,分述如下: 一贺年戏 《嘉靖县志》载:“立春贺岁”,民间皆广扮优孟故事,冠诸邑,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今清丰县马村集正月二十三和双庙集正月二十五日两个古会,仍沿袭旧俗,邀请班社(剧团)唱戏3天,借以祭天祈念,称之为贺年戏。 二、庙会戏 “五月十三日祭壮缪候,村民张灯结彩,穷宵达旦”。(见《同治县志》),可见清丰县庙会遗风之盛。至今康王祠址大泥湾和江渎(屈原)庙村民,继承先辈这一传统,每年六月二十六日和三月十六日古庙会,唱戏3天,多演《打杨八》、《闯幽州》、《三关排宴》和《前楚国》、《后楚国》等剧目,以雪康王泥马之恨,而慰屈原爱国之灵。 三、堂会戏 地主豪绅为祝寿添口在私宅举行喜庆演出者称堂会戏。节目据主人需要及爱好点派。因豪门仗势,多凌辱艺人,故多拒演。主要剧目有:《八仙庆寿》、《麒麟送子》、《全家福》等。 四、应节戏 旧时,清丰戏班每逢重大节日多上演“应节戏”,如农历二月初二日上演《薛刚打朝》。五月端五节多上演《前楚国》、《探井》、《后楚国》等戏,以纪念屈原。七月初七上演《牛郎织女》等。 五、破台戏 戏楼建后演出的第一台戏称破台戏。开演前跳判官,午夜杀鸡滴血。用新绸裹鸡首连同破台符钉于台中,放鞭炮、燃香光、撒五谷,以驱邪免凶,然后演出。 六、亮箱戏 班社为显示演员阵容,招来观众,每至一地,必拿出角色众多行当齐全的戏,这种戏称亮箱戏或亮角戏。多演《反杨河》、《闯幽州》、《老征东》等剧目。 七、封箱戏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班社内所演的最后一场戏,称封箱戏。因多演反串戏,即生演旦,旦演生,丑演须生,须生演净,净演丑等。戏毕,用大红纸在衣箱上贴上封箱大吉,然后各归其所,欢度春节。 八、打炮戏 班社每到一个新台口,先拿出自己的拿手戏,争取一炮打响,先声等人,借以扩大观众,称为打炮戏。某一个演员搭班或串班,演出其拿手戏以显示才华,博取信任,赢得观众.从而讨要理想的身价,这种决定人身价值和生活命运的戏,也称打炮戏。 九、压轴戏 戏班演出的传统习惯,前边由“二套活'唱一出折戏,称垫戏。后边正本戏,为稳定观众情绪,往往让名角最后出角唱,谓之压轴戏。 十、对戏 在同时同地两个班社,比赛竞争演出,以取悦观众的戏称对戏。虽然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但旧时同行是怨家,互相嫉妒,贬伊扬我,为赢戏采取卑劣手段,甚至打黑枪,毁对方嗓音等。骂戏双方要往往借此机会压倒对方,一解怨气,二示威风。 十一、压场戏 压场戏也叫采头戏。先让一个演员俊扮,戴纱帽,着红袍,挂三丈,持笏板,等会首的开戏炮一响就上场,往台椅上一坐,半天唱念一句定场诗,先压住场。.一等里场化装,二等台下上人,三让多数演员取得休息机会,谓之压场戏。 十二、写戏 写戏,地方演戏,村方会首先与班社签订合同,文日“某某戏班,定于某月某日,到某乡村演出几天,戏价若干,风雨不阻,官戏不补,箱到钱足,三三不尽”。合同签订后,双方立字生效。如果戏班被官府招去唱“官戏”,则由村方会首照付戏价,戏班不再补演,谓之“官戏不补”。在规定开演时间内,个别演员如因其他事故或路途遥远(有时超出几至百里),体力不支,不能准时到场,只要开戏前,急跑之中将鞋扔上舞台,即算报到,班社不及扣罚薪资,若耽误上场,戏台口身价全扣,谓之“风雨不阻”。正会由村方会首送“锅台饭”,不论油、肉、面等一律为33斤3两3,谓之“三三不尽”。 十三、祭箱 旧戏班内无坤伶,旦由男扮,管箱忌讳大姑娘坐戏箱。如果犯忌,就认为很不吉利,必须祭敬庄王爷。其祭法是:在后台立案焚香,管箱将箱内的戏装完全挂起来,然后杀一自公鸡,将血洒到戏箱周围,烧纸放炮,谓之祭箱。 十四、班规 旧时戏班,除受社会种种凌辱和严格限制外,班社还制定班规约束自身,如违犯,轻者警告,重者“群救”(清丰洪家班沿用的一种体罚)。 1、行规十禁 一禁败行天道,二禁灭祖忘师,三禁忤逆不孝,四禁私买私卖,五禁屙门尿户,六禁抛菜舍饭,七禁戏谑妇女,八禁卧卷躺街,九禁私闯民宅,十禁偷摸拐骗。 2、演出十不准 一不准坐班邀人,二不准见班辞班,三不准临场推诿,四不准错报错唱,五不准无故闹戏,六不准吃酒误场,七不准无故误场,八不准演间中断,九不准扒场外视,十不准瞟台笑场。 3、坐规 化妆之后,各坐其位。旦角坐大衣箱,生角坐二衣箱,净角坐脚箱(即把子、夹套、鞋靴箱),丑角自便。坐时,先把服装撩起,若距出场时间尚长,必须脱下。 4、住规 小生小旦(男旦)住里角.老生老旦住左方,青衣红脸住右方,净角靠门,称“把门将军”,丑角任择床位。就寝后,不准无事串铺,更不准夜出不归。栖居之所,称下处、下铺涸草,洒水,这样使人人生疥,奇痒难耐,不睡懒觉,以防忘词。 5、餐规 一日三餐,箱倌为先,箱倌不到,不许开饭,丑角搅锅,而后就餐。 6、打堂棍 演出中,一人错词,卸装后该场所有演员,均爬下被打,若狡辩不服,惩罚加倍,称为“打堂棍”。打时,一人按头,一人捺腿,用白腊杆打,主错者重责,陪罚者从轻。新中国建立后,旧的演出习俗,在城镇多已匿迹,但农村仍有存在,且随时变境迁,又有新的改善。
|
|
来自: 文化龙乡 > 《濮阳文史资料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