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玛瑙入釉的瓷器(仅供参考)

 海外寻瓷翁 2015-02-20



极易被错断误判的瓷中精品
  在我国古瓷器中,有一类瓷器常会被当家误判错判,他们便是那些胎与釉中,都加入了玛瑙的瓷器。由于他们的工艺特殊制作精美,又多是皇家御用器物中的精品。因而,当时就藏于深宫,世人难得一见,在经历千百余年的岁月洗礼后,传至今日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藏家通常看惯了官窑和民窑的器物,一旦机缘巧合遇见他们,也会以假而断,其实它们皆是瓷中精品中华瑰宝。
  一 早在西晋时期,就已有玛瑙入胎入釉的工艺配方器物,而且此时由于烧造温度较高,瓷化程度较好。以瓷石为主的瓷胎坚硬异常,釉下气泡稀疏,星星点点的玛瑙溶粒隐约而见。进入南北朝时烧造温度变为低温,瓷土为胎,虽然胎釉中也入有玛瑙,但早期融化程度差与晚期。早期器物精美度也较晚期有差距,器面玛瑙未被融化,总体为原生玛瑙颗粒,已有脱落现象,晚期玛瑙未被融化,相应的釉面显得温润了许多。由于南北朝采用了不同的材料为胎,胎质粗而疏松,并采取了低温烧制,此时,器物便没有气泡。到了隋唐时期,烧造温度有所提高。工艺配方也进行了完善与改进,温润如玉的效果展示出来。此类工艺的精美器物芸芸而生。他们在50倍的放大镜下观其胎部仍可见大如米粒状的玛瑙颗粒布满了整个胎底。但此时的釉面一般玛瑙含量比较低,而且釉层较薄,由于当时烧造温度随较南北朝时高了许多,仍未达到1200度以上的高温,所以在放大镜下也极易观察,此时的玛瑙颗粒较大于是釉下不仅有气泡还有很多的气泡冲破釉面。造成融化的釉面局点下沉。在器物表面留下了凹凸不平的小坑点,这便是这个时期器物的主要特征。
  晚唐至五代时期,此类工艺的配方应当更进一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中,玛瑙入胎入釉的配方工艺应当十分合理,器物的制作十分精美(如秘色瓷)而且千百年传承下来,始终一新,并不见开裂,并且极少陈旧。这在此类器物中是极为罕见的。但配方在当时应当相当保密,因而未传承下来。于是,在宋时开辟了另一条以宋汝为主导,以玛瑙为釉的另一种配方工艺。并成为了宋初近百年的主流配方工艺。在当时宫廷的重视和君王喜好带动下,整个宋瓷得到了鼎盛发展。汝 官 定 哥 均 耀州 湖田 龙泉等等各类精品芸芸而生。但玛瑙入胎入釉的最佳配方工艺,还是在宋汝大器上最先较好的展现出来,这应当是玛瑙自身的质间细腻 温润如玉 利于利坯 可塑性好不易变形 等诸多优点赢得了地位。于是,在随后的耀州定窑龙泉等均采用了这种工艺。虽然各窑类器工艺配方有别,却无一不精美绝伦。而且,在北宋末,公元1111年的宋青花梅瓶上也采用了这种工艺。并在受到湖田 龙泉 此种工艺的启发和影响之下,于南宋同时期的古高丽国也采用了此种工艺,并同样烧造出了一代精品。
  自元朝以来,几乎绝大多数的大器 薄器 特别名贵的御用器种,都采用了这种工艺,而且在随后的明 清以致民国时期,溥仪在东北时建立的日伪的政权时所烧造的器物也采用了这种工艺。而且,早在唐代和以后的明清的历朝历代的宫廷御用器物中,在玛瑙入胎入釉的基础上,为了使瓷器更加精美迎合皇家的喜好,还在胎和釉中添加了更为名贵的 金 银 珍珠 宝石等等珍贵材料,于是宫中的御用器物更是锦上添花,精美绝伦。
  二 鉴定的前提是认识,如能认识他们的表现特征,也就有利于识别和鉴定,为此笔者总结了以下10点,希望有助于藏家和藏友:
  1 由于玛瑙比重大,因而只要器物之中,不论胎还是釉中有一者入有玛瑙,一定比同时期同类未入玛瑙器手感略重一点。如果是胎或是釉中皆入玛瑙,像元代的个别祭祀器以及永宣时期的一些御用器,和康熙青花类的文房用品及乾隆御用中的个别厚重器,则明显超常的沉重,不用眼观,仅用手掂就可辩它几分。当然这种重是相对而言的,却不像仿品那样死沉死沉的,沉得无度。
  2 此类器物釉面以发青 泛油 而有温润之光,随年代久而变的厚实深沉而深遂。一般白色的釉面更易透出灰青的润光,(但雍正 乾隆青花器的部分器另类)如果,胎与釉中玛瑙的比例过高,又传世年久,整个釉面侧泛油光(但这种油看似有抚着无)极个别的民窑精品由于配比过高,则显得更油。将它们放在同类它器中,则鹤立鸡群一眼可辨。这类器物中还有极少数是根据君王的喜好而烧造的,那么它的工艺,配方一定与一般的官器不同。于是展示的风格有别,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的御品中相当特殊,因此,对他们的鉴定与论证,更多的要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评定,不可少见多怪,当慎之又慎,稳中求稳,一时辩不清可先放放,时间往往可以说明一切,如元五彩 宣五彩 唐青花 宋青花一样,新的发掘下的依据,便可以成为铁证时,放一放,一保住了财富 ,二保护了中华文明。
3 玛瑙本身油润,极易污染。因而,此类器易陈旧。并且 由于配方工艺 烧造温度 达到协调统一很难,因而多数有开片。(实际上器物的开片多数是配方工艺不合理的情况下和烧制掌握不好而造成的)而开片的多样性,又因玛瑙加入多少的不同构成了多样性,因此此类器的开片什么样的形状都有。在50倍的放大镜下观其釉面开片处,传世年久的器物,陈旧的污物会直入开片的底部。一般彩釉器陈旧会更明显,因为二次烧制会加重开片的深度,于是在漫长岁月中,自然更陈旧。在开片之外未开片处,有黑 酱 褐 灰 浅灰 土灰等不一色的多为圆状的污染陈旧点,当然以上的各种色污点,不一定会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但几种会有。这种污点可以叫陈旧点。它的形成,一是传世过程中,因玛瑙自身含油吸污较强有关。二 是器中玛瑙自身的不纯色等元素在同物质相吸的原理作用下,经日久天长的大气的冲击变化作用下,与第一种因素结合相融而形成的,正是因此,这便是它们极其鲜明的特征,元以前的器物会出现二次开片,新的开片为白色干净的,但在无片处的釉下则有陈旧斑,这是一切仿者永远仿不了的。
  4 未开片的传世品,表面一般较新,有的非常之新,但局部表面有陈旧小斑点,这种现象雍正会有,宋汝也有。还有的御用器物表面一新,但釉下布满多色陈旧斑点,我们称他外新内陈旧,如至正型元青花,永乐甜白,青花压手杯,宣德青花 弘治浇黄 康熙 雍正 乾隆青花 等都有表现,这种外新内陈旧神仙也做不了,便更无须谈高仿。
  在无开片器中有些器物为出土器,出土器中宋瓷因一元配方,胎质中虽有玛瑙,但总体因炉温低 胎质粗于是都有别于明清,因而必易被土浸,于是蚀斑定存,但真品蚀斑是土浸斑与玛瑙杂色斑点并存的。 由于官器御品在当时一定是最精美的材料器,于是出土后脱酸,脱碱,而变润,回复润光的时间也要长。

  5 玛瑙含微量水分子,因而会产生气泡(当然一件器物生成气泡的原因太多不仅是因为玛瑙)但玛瑙含量多,颗粒大,则相对气泡为大,也多,如果胎中玛瑙含量多,釉面则少或无玛瑙融入,釉面会薄,也会有气体冲破釉面的现象,形成穿孔,如果是年代久远的瓷器,经过太多的重复出土经历后,便会令这种现象加重,会出现很多针孔。像唐代的低温器 高温期 五代的柴窑 宋“易定”款的挂彩薄器,以及元早期青花 宣德时的天蓝刻花器 早期成化斗彩器等
  6 此类器以青花为例,多晕散(这主要因玛瑙和高岭土相比,不易着色之故)但下沉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以元青花为例):早期下沉重 中期较轻 晚期微下沉 。这源于胎质逐步变得细密坚硬之故。永乐青花晕散严重,宣德早期也一样,并有橘皮纹。这是内含玛瑙的颗粒过大所致。但中后期加入了玉粉,青花极为沉稳,成为青花中的极品。如若在50倍的放大镜下观宣青花,至今仍有成堆的玛瑙粒漂浮在釉下。成化,极为温润的特色,源于胎釉中的多元素所致。
  7 元 明 清一切御用品中,由于玛瑙等的含量比例极高,便在人抚时会发潮,并有出汗现象,如元青花的厚重器,书有“大明洪武年制”款的釉里红器 永乐甜白瓷 压手杯 宣德祭兰 永宣青花 成化中期厚胎的斗彩器 康熙御用青花器 雍正,乾隆单色釉器 以及康熙郎窑红 雍正祭红(民)但同时期的挂彩器则不出现这种现象。
  8 用50倍以上的放大镜观御用品。御用器中的青花处,白色不透明的乳点便是玛瑙,深色的单色釉内也可观到,露胎处元以前的器物易观到。
  9 玛瑙入胎入釉的多少,源于时代工艺,配方,以及皇帝的喜好要求而定,因而工艺,配方的不确定性,自然表现在历朝历代的不同器物上,这些风格,特征,极为鲜明,如元青花中期,器物表面上诸多的小白粒,有人专以它来定真假,这实际正是元中期器物的表现特征,而它正是玛瑙粒。宣德五彩表面也有,永宣御品器物中,有一种釉面玛瑙比例很高,底部也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釉,在高温下形成了底部大片红和整体红状,这恰巧是御用品的特征。玛瑙少了,色泽不明显,含量高,则发青色,于是,使得这类器上的彩,改变了它本身的色调,至使后仿者怎么也仿不成,这是综合配套的相关问题没有解决之故。
  10 此类器中含玛瑙比例过高的器物,不仅厚重,釉面发青 发亮泛油,底足部也由油润细腻,抚之,如抚童儿肌肤。一般老器,底部易发干,微裂,但此类器物则相反,反而会出现油性,潮湿感。个别的传世器,还会显得极为油润。由于,明,清瓷,胎质坚硬细密,击之均为金属声,纵然极薄之器也不例外。直到民国时溥仪在日伪时期所造之器,仍保持了这种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