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爱雅阁 2015-02-20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我在这里一会儿“解密”,一会儿“揭秘”,大有搞神秘主义的味道,如此自然会招来很大一批人的批评和指责。指责者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书法界有利益的获得者,他们很担心我的这些所谓书法家的“身份证”一旦成为大家的共识,他们的权威性将会遭到挑战;另一类则是一些站在当前一切均已“祛魅”的社会中来看晋唐书论的朋友,自然会对解密的说法将信将疑。对于第一类人,我要告诉他们的是大可不必惊慌,因为既然是“秘”,就不会获得大众的完全认同,而且也不可能让大众完全知晓掌握,即便是在唐代,有张旭、颜真卿这样的书法正传者在,但依然有孙过庭所批评的
“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子率尔,或写瑞子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之类书法家行世。对于第二类人的回答是,你如果站在今人发表论文的角度和立场来看晋唐书论的话,我们还真是难以沟通,你批评也就批评吧。倘你愿意稍稍一想,应该会理解,即今天的人(包括我本人有些时候)写文章并非是为了传达一种理念,很多时候是为了发表而写文章,这样的文章,内容并不重要,文章的形式和规范才是第一位的。反过来讲,若你真是研究得很深奥,连编辑都觉得难以理解时,他们会给你发表吗?当然,问题还在于今天的一切都是商业化运作,报刊杂志也不例外,它要求的是公共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试想一篇不符合现代语言逻辑,前后“错漏”,“神秘兮兮”的文章可能发表吗?


  必须说明的是,正如尼采所说的:“有人撰文,不仅希望别人看懂,而且也希望别人看不懂。当某人觉得某本书不好理解,那么,这绝对不是对这本书的指责和埋怨,这或许正是作者的意图哩,他就是不愿让‘某人’读懂啊。任何高尚的思想或者意趣要推销和介绍自己,必须择其知音。既有选择,当然也就会树立藩篱以摒拒‘其他人’。大凡写作风格的所有准则盖源于此:站得老远、保持距离。不准‘入内’,也就是不让人看懂;但另一方面又寻觅知音,让那些与我们听觉相似的人细听其心曲。”听觉相似者的表现在于读书时,书中会有那么一句两句话深深地刺伤他,但他反倒会因此而深深地沉迷于其间,只有这样的读者才有权分享高贵知识的光明、久远、博大和精确。不仅如此,尼采还郑重地告诫我们:一段深刻而真诚的格言不可能单凭阅读而“被解密”,阅读仅仅是解释的开始,还需要有解释的艺术。


  • “永字八法”就是一段深刻而真诚的“格言”,它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谦卑和真诚以及解释的艺术。


  在经历了笔画的解密和结构的解密后,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笔画面前,做新一轮的解密工作。前面曾经讲过,“永字八法”有内秘和外秘之分,前一轮对于笔画的解密是属于外秘层面的,新一轮的解密则是属于内秘。就笔画而言,外秘指的是具体笔画的书写要求和形态要求,内秘指向的则是笔画如何生成,即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笔画。


  笔画,顾名思义,自然是笔画出的道道,对于汉字而言,笔画就是毛笔画出的道道,也就是说根据这个道道的行迹可以看出是毛笔所画,它体现了毛笔的性能、结构和形态。首先从笔画的形态上来看,由于是毛笔书写出来的结果,所以每一个笔画从外形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个笔毫及其运动的形态比如一个横画,其起笔处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而后是运行至收笔处依然是一个笔毫的锥状体,竖画也是如此。撇画之所以渐行渐细的尖状收笔,看看其实就是一个笔毫的形态,其他笔画依次类推,都可以看到笔毫的身影。其次,由于毛笔有着一定的结构,所以写出的笔画自然内含结构。

  毛笔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笔内部的结构,包括主毫(笔心)、辅毫(被),这样一个有内部结构的锥状体写出的笔画也要求含有这种内部结构。换言之,笔画是一个有结构的圆柱,按照古人的说法,有骨有肉,骨是主毫所为,肉是辅毫所设。只要是毛笔所写,不管线条的粗细,都要含有这种结构才能称之为笔画;二是笔毫从笔尖算起向上依次分为笔尖、笔腹、笔腰等,这样的结构在一根长笔画的运行过程中体现为粗细的变化,而不是平板一块,并为个人用笔方式和个人书法风格的塑造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 “永字八法”中的笔画为楷书的笔画,其内部质量、精细外形的要求则是来源于毛笔性能的发挥。


  众所周知,毛笔的性能为:尖、圆、齐、健其中“尖”的性能要求每一笔画的锋芒要能够展示出来,出锋固然是锋芒毕露,精神外耀,事实上,藏锋也并非没有锋,而是藏起来了,藏在了笔画内,只有明眼人能够一眼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藏锋并非是书法故意所为的一种技术,而是上下前后笔画的连贯运行的结果,不是为藏锋而藏锋,而是笔势使然。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圆”的性能体现在笔画中自然是要求笔画要虽细如髭发亦圆,如果“圆”的性能不能发挥出来,则是“虽粗如椽亦扁”“圆”是对笔画质量的审美要求,而“扁”则是一种淘汰。在我们的生活中,“圆”和“扁”作为两个形态的判断词,应该是中性的,你的身体圆未必就是美的,她的身体扁看起来可能更有美感,但从笔画的审美而言,“圆”则美,“扁”则劣。其原因其实不是审美心理问题,背后支撑的是毛笔“圆”性能的发挥与否,发挥了笔画“圆”则美,否则就是“扁”就不美,如此而已。“齐”,就是毛笔打开后其头整齐如刷。毛笔“齐”的性能要求笔画在两个方面有所体现:一是将毛笔“齐”头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此写出的笔画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楷书中的笔画会在信手挥洒中一笔塑形,反过来的理解是楷书笔画的斜切起笔和收笔其实来源于毛笔的“齐”的外形;而将毛笔“齐”的性能发挥出来,笔画的中段能够浑厚饱满,充实有力。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如果笔头不齐,写出的笔画通常是孱弱无力的。当然,这种审美都要倒过来理解,即世上本没有什么“样子”一定是美的,都是源于背后的要求,在笔画,就是充分发挥了毛笔性能的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美。尽管在书写时并不一定真的去看这一笔画有无发挥毛笔的性能,但这些在潜意识中却始终支配着我们。最后再来看“健”,毫无疑问,“健”就是有弹性,很容易理解,毛笔的“健”性支配着笔画必须要有弹性,否则就不美。

  所以,笔画这一名称中包含有喻意,准确的理解是:笔画就是毛笔所说之话毛笔的一切信息都显现在笔画中间,而对于笔画之审美的要求其实在“笔画”这一名称中都有所说明了,当然,这要看我们理解的能力。

但是,毛笔是不能自身运行的,它需要一个外力施加给它动力才能运动,这个外力来自于书写者手的运动。于是,循着这条线路,我们会发现笔画的方向何以如此。


  我们在书写笔画时通常被要求:横画要从左向右,竖画要自上而下,撇画自然是要从右上向左下行进,而捺画是从左上行向右下方向。倘若一个书写者是反过来书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要纠正他,因为他这样书写是错误的,我们看着心里也别扭。尽管有标新立异的书法家常常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反方向书写笔画,但事实上并未给他的书法带来任何的有益的效果。笔画的方向要求就藏在“永字八法”中。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反复做的工作是说明汉字的结构是源于我们右手运动的先天设定。首先是我们的手,而后是我们的右手。为什么叫笔画呢?前面讲的是毛笔所说之话,强调的毛笔在其间的显现和作用。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画”,是人在画,是人的右手在画。

  《释名》中解释“画”字本义说:“道出其右曰画。丘人尚右,凡有指画,皆用右也。”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一般是尚右的(左撇子除外),所以用右手划出的道道才叫作画。如此一来,我们就明白,笔画是说我们的右手拿着毛笔所画出的道道。从笔画这个道道中,可以看到是毛笔所画,因为它中间显现着毛笔的结构、性能和形态,同样,我们还应该从中看出右手所画,也就是说右手的运动规定应该能够从中看出。右手的运动规定就表现为笔画运动的方向


  来看我们的右手。右手之“右”是一个象形字(如下图所示)就是我们的右手形态,即掌心向内,掌背向外,以此作为空间的方位词,这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是说空间是源于我们人类身体的生存运动。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七)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也就是说,空间性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在空间中存在是由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来解释,人类的存在活动方式通常显示出去远与定向的性质。去远是人类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去其远的意思是先去去远,再拉向近处,这其中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倾向,去远是为了拉近,从而办到、准备好、弄到手。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们当今或多或少都被迫一道提高速度,而提高速度的一切方式都以克服相去之远为鹄的。所以,人类的活动首先显示为去远拉近的性质。人类的寻视操劳活动就是制定着方向的去远活动。左和右这种固定的方向都源自这种定向活动,一如其随身携带着它的去远。在这种定向的去远活动中,我们的身体中的空间化也是依循着这些方向标明的。所以,凡是和我们的身体合而为一的事物必须依左右来定向,如手套有左右手之分,而手工工具则相反。


  • 在书法中,书写者的活动方式就是右手的去远拉近的定向运动,就是如何将右手的先天运动能力如何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之最大化的运动。

  在书法中,毛毛、汉字和书写本身都是浑然为身体的一部分,因此,要求在书写中一定体现为定向的性质即一定体现为是右手的运动。那么,右手的去远拉近在笔画中就是横画的自左向右:右手先向左去远,尔后向右拉近,所以左起右收。竖画自上而下:右上先向上去远,尔后向下拉近,上起下收。左、上为远,右、下为近,都是以手部关节点为中心而言的,反之则难以运行。同理,撇画自右上向左下运行的规定也是右手去远拉近的结果,捺画亦是如此。去远、定向正是“画”之本意。

  反过来,没有这个去远和定向的规定行不行,即是说我的右手完全也可以从右向左,从下向上运动,为什么就不行呢?是的,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书写者如此行笔。但问题在于如果你在人的身体之外预设了一个汉字形体的存在,那么,你自然可以这样书写,这样的书写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绘画的行为。绘画是围绕着外物而展开的身体运动,这里,运动居于次要地位,外物之形才是主要的,所以身体的自主性便丧失了。书法书写的汉字和绘画描摹的物体并不是同质的结构,在书法中,汉字并不是先天、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而是在书写中生成出来的,汉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是源于书写者手持毛笔书写的结果。


  和绘画史不同的是,在书法史上,几乎一流的艺术作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书写物,或手札或便条或草稿,极少有正式的所谓创作。这其中的原因即在于书法是和人的身体相关联,准确的说就是身体运动本身。一旦沦于现在所谓的创作,便基本等同于绘画和设计,即预设一个结果,要求身体去“削足适履”,限制了人的身体运动本身。这里所讲的身体运动本身是说源于身体自身能够的运动,是为身体而运动的运动,而不是为外物所役使的被迫运动,其本质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所以,在书法中,书写和身体和生存活动合而为一。

  如果你有心,会发现笔画的形态固然是源于毛笔结构、性能和形态,但根源还在于书写者手部运动的去远拉近和定向运动。以右手为中心,远则细,近则粗,笔画的形态变化就一目了然了。进一步的理解是:书写者右手的运动方式正是发挥毛笔性能的最佳运动方式。而在这里,笔画的起、行、收的时间性格与结构方向的空间性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融一体,不分彼此。


  如此,我们大抵清楚了笔画的由来。我们知道,汉字在诞生之初是没有笔画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等都是只有线条没有笔画。但到了隶书,笔画开始产生,有了一定的笔画形态和书写方向,只有到了楷书阶段,八法具备“永字八法”,笔画最终形成。也就是说,世上本没有笔画,更不是现在大家所认为的笔画是一种规定形态,我们只要按照其固有形态去描摹就行了。

  解密“永字八法”中笔画的如何生成,就是要告诉大家:


  •  笔画也好、汉字也罢,都是源于人类的生存活动,源于书写者右手持笔的最大化运动。书写活动所要做的工作重点不是在生存活动之外,在人身体之外去找寻一个客观存在的美的汉字或汉字美的规律,而是应该反过来向人身体内求,找寻右手的运动方式和毛笔与之协调中的毛笔性能的发挥。只有毛笔的性能发挥了,右手的持笔运动才能成为“无笔”运动,在一种上手状态中,信手挥洒,无往而不利。


   “永字八法”中还包含着中国书法一些深层次的秘密,比如中国书法独特的审美用语和表述方式,以及对于从线条走向笔画内在审美的要求等,希望在以下一篇中能够有所阐释和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