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直门内大街的故事(26) 第十三章 西万庆 琳琅满目的丽华商行代表着我们儿童时代课外活动的游戏玩耍,一丝不苟的西万庆则象征着我们少年时期严肃的学习课堂。所以对于西万庆,我觉得要说得话太多太多了。 车水马龙的西直门内大街上,从自行车铺再往东,过人来人往的北草厂胡同口就是饭香四溢的大碗居食堂了。西万庆文化用品商店在大碗居对面,南草厂胡同东侧。 ![]()
一、我们的学习用具 上了小学一年级以后,我们从a、o、e、i、u、v开始学语文,从1+1=2开始写算术,西万庆和我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从西万庆门口经过,从西万庆买各种学习用具。 不管是放学回家自己做作业,还是下课参加课外学习小组,铅笔橡皮和各种练习本每天都要用到。 ![]() 铅笔的价格是2分钱左右吧。我记得那种带橡皮头的才4分钱。高级铅笔是绘图的中华铅笔,绿色的,一毛一枝,6H到6B,各种硬度,是最贵的铅笔。普通橡皮一小块2分钱,薄薄的一小片。绘图橡皮4分一块,由二截组成,一边是普通橡皮,另一边是灰色的硬块,粗糙得像砂纸,据说是擦钢笔痕迹的。 ![]() ![]() 下面是一些1960年代的练习本 ![]() ![]() ![]() ![]() ![]() ![]() ![]() ![]() ![]() ![]() ![]() (1960年代的练习本,你用过哪种?) 我记得直尺的价格是4分钱,早先是木制的,后来塑料出现了,就有了塑料直尺,透明的,我们用它打格,还有做算术时,那个竖式,结果上面那一条线,也用尺子比着,画得直。有的女同学,甚至等号也用直尺。直尺的长度都是 ![]() 6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铅笔盒都是铁皮的,北京印铁制罐厂制。后来6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了塑料铅笔盒。 ![]() ![]() 削铅笔刀,竖刀9分钱一把,老北京也有叫足刀的。还有一种削铅笔的横刀可以折叠,反而便宜一点,6分钱,它没有竖刀好用。 ![]() ![]() ![]() 看见竖刀让我想起小时候,用竖刀玩“剁刀子”,这里的剁发平声(duō,发音“多”)。那个时代胡同里没现在这么多柏油路面和花砖地,胡同里全是土路。玩剁刀子一般在雨后,一场雨后在院子里或胡同找一小松软的地面,在地上画个方框。一方先剁,用手将竖刀甩在画出的方框内,插在地上,沿刀子的痕迹画出一条线,那个方框就被画成了两个,另一方剁前先挑边。再把刀子甩在挑出的一边,要求是刀子不能倒下,也不能沾画出的边框,否则算输。剁完再划线分割方框,另一方再挑边再剁,直到最后有人输了。 ![]() 在liu56的贴子中说,西万庆原来叫南纸店,卖糊窗户纸糊顶棚纸的。我们虽然一般只是在西万庆买学习用具,但是他说的这一点我证明还是对的。 那还是小学一二年级时,我们几个同学在西一小本校门前的便道上打羽毛球。拍子就是那种木板拍、球是那种橡胶头后面插三根羽毛。打着打着,一不小心,把球打到房上去了。 ![]() ![]() 后来就去西万庆买了一根糊顶棚用的杆,我估计那个杆是高梁杆,多少钱也给忘了,把那个羽毛球钩(够)下来,然后又把那根杆给退了。当时跟售货员说的是刚买的杆还没用,用不上了,退了吧。其实如果那个售货员知道我们买那根杆是为了钩羽毛球,是绝对不会给我们退的。 西万庆卖的墨水有纯蓝的和蓝黑的,一般多用蓝黑的,颜色深,比较纯正,驼鸟牌。二毛多一瓶。 ![]()
西万庆卖的小蜡笔,4分钱一盒,盒子像老式BB机那么大,十二种颜色分别是:红、粉、紫、深黄、浅黄、深绿、浅绿、深棕、浅棕、深蓝、浅蓝,再加一枝黑色的。 ![]() ![]() 上图画课时用小蜡笔画出我们的美好理想。生活色彩斑斓得像雨后的彩虹,我们的图画中,汽车没有奔驰,房子没有豪宅,河水清澈见底,空气没有雾霾。 ![]() ![]() ![]() ![]() ![]() ![]() ![]() ![]() (未完待续)下一章 少先队
|
|
来自: 老好人儿 > 《老北京胡同文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