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不讲「营养」,但是讲「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医认为「过犹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提出建议,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传统中医没有说,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素食讲求朴素、内心清净
有些人刚开始吃素,只要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都会怪罪素食不够营养所致。在这里想指出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则越容易出现不够营养」;相反,假如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则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尝试用中医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饮食上,中医强调「脾胃」关系,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两者各自做什么工作。(中医的脾胃,与西医解剖学的脾脏胃脏的脏器概念完全不同呢。)在中医来看,「胃」是负责「腐熟水谷」的,就好像一个锅一样,当食物进入肠胃里面了,胃就负责将食物「变熟」,变化成为「水谷精微」,通俗一点讲就是变成人体的「气血」、「营养」了。
但是,胃产生了这些气血、营养以后,要带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帮助。《黄帝内经》指说「脾气散精」,脾是负责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气血、营养,输送到全身去,负责运输、疏通的工作。换句话说,脾和胃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消化」和「吸收」两方面的功能,胃负责消化食物,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
重点来了,一个人经常担心的话,原来会影响整个「吸收」能力!在《黄帝内经》有两句话说:「思伤脾」,思为何会伤脾呢?就是另一句话解释了「思则气结」。就好像一个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时,人的呼吸就不畅顺,身体凝注不活动了。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则使「脾气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说,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能力受阻了,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那么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够营养」的问题。中医上说,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虚不受补」,或者现代的话可以说「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总而言之,一个容易担心、思虑的人,开始吃素往往就会更加忧心忡忡、思前想后,后来造成营养不良,就怪责素食不好。其实,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问题,而只是吃素这个选择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虑而已,实际根本原因在于自信不足。成语说「心宽体胖」,如不担心吃素不够营养的人,其实吃饭生活都很随便,尽管吃得少也容易长胖。从这个角度看,担心是没用的,越是担心素食不够营养,则真的会越不够营养!
素食不单是饮食问题,素食讲求朴素、内心清净。其实我们心想什么,与饮食健康有密切关系。
通讯录添加(右上角)?搜索:yuchulianhua (长按可复制)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一键关注】 ↓↓↓↓ |
|
来自: lyyuan127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