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孙三代的私房记忆 | 焦点

 真友书屋 2015-02-20
冷梅 生活周刊

 

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上海人,即便在配额定量的计划经济时代,也能把私房家宴做得体面,就算年历翻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心头好。




外婆的“一绝”正是酱油蟹。小的时候,哪里来的大闸蟹,用的都是毛蟹,蟹一定要用母的,在酱油里,活着进去,黑着脸出来。直到蟹壳里面的黄变成了黑色,就可以吃了。生的蟹黄,黑里透黄,丝般滑爽,混着酱香和蟹鲜,真是太美腻了。




二九三九腊味挂满窗


50后的陆家双胞胎姐妹在思南路一带经营着一家面馆,老弄堂里的沿街门面,是个市口很好的小店,门面虽然不大,却人流如织。赶上上班日的饭点,门前早早就排起了长龙。菜单上的面品不繁复,却是多年来上海人的心头好。下午要打烊,来晚了就要惨遭闭门羹,小店“牛”到这份上,已然不多见。对陆家这对老姐妹来说,走心不走量,到现在依然开着面馆,只是为了给每日的生活留下点寄托,做多做少完全无所谓的。


面馆之外的过年家宴,隆重的程度怕是如今的上海打着灯笼都难找。至今,陆阿姨家依然研习着“古法”烹饪的习惯。数十年以前,家里还住着石库门老房子,母亲就是街坊邻里公认的“大厨”,家里人口不多,口碟却奇多,菜色花样总是让街坊邻里望而艳羡。耄耋之年的母亲,直到近一两年,住进养老院之后,才算真正卸任了家里年夜饭的“厨师长”。


陆阿姨承袭了母亲的好手艺,过年前的一个月,便已进入春节时令,她开始挑选食材,腌制腊味,几乎是按照iso体系来准备年夜饭,并且年年如此。“二九、三九天气凉,是腌制腊味最好的时段,肉不会坏。”大到火腿、咸鸡、咸鸭、咸肉,小到蛋饺、肉圆、鱼圆、熏鱼,所有的食材,陆阿姨从第一道工序开始,绝不偷懒去买现成的。“自己做的东西放心,味道又好。”




即便一块再寻常不过的咸肉,陆阿姨也有自己的秘诀:洗干净的五花肉会有血丝,要用干布沥干,用白酒沿着肉质的纹理涂抹,为的是剔除肉腥气,再把白砂糖涂在肉上,用手反复搓好了,就等着上盐。腌咸肉的盐,可是相当有讲究的,最好是粗粒盐,把盐下锅热炒,炒出香味炒出黄色,花椒不能先放,同时和盐一起,花椒的火候就过了,炒出的盐就会发苦。所以一定是先炒盐,再放花椒。最后用椒盐继续搓肉,让肉的咸味均匀。不要错过,最重要的知识点来了,肉一定要用石头压好,把血丝挤出来,放进缸里腌2个星期,就可以找阴凉处挂起来风干。“记住,不能风得太干,最多一个星期,否则肉老了就会影响口感。”陆阿姨有板有眼地叙述着制作工序,像当年母亲一样的口吻。


母亲的“家训”犹在耳边:酱油肉的酱油一定要用宴会酱油,另外放一点糖,搅拌均匀以后再加入白酒,用手搅拌比用筷子味道灵。咸鸡、咸鸭腌好了都要用石头压好,排除血丝。虽然比起母亲当家的年夜饭,这些年陆阿姨的家宴工序已经因势就简,可是比起上海的大多人家,依然算排场很大。




童年里的年滋味


过年一定要有鱼有虾,陆阿姨家的菜单里少不了油爆虾,一定要用竹节虾,万不能用大头虾草草收场,“再贵也要买,这是门面。”整条的鳜鱼,用来烧松子鳜鱼,青鱼切断,做成熏鱼。边准备食材,童年里的记忆像打开阀门的水龙头。“家里的圆台面平时都放在楼梯间里,只有过年的时候拿出来在房间里摆好,把所有的老木凳子从阁楼上取下来,年就正正经经地开始过了。孩子们在屋内欢腾起来,炒瓜子、炒花生,都是前阵子家里人亲手炒的。父母亲大人给孩子都做了一身新衣服,崭新的压岁钱就塞进上衣的口袋里。”像陆阿姨家兄弟姐妹三个,过年的所有物资都是要按照人头领配额。而陆家的五口之家是大户的配额里顶顶好的配置,街坊邻里最羡慕他们家了,因为陆阿姨家的私房家宴不论从口味还是菜式,都是极“豪华”的排场。很多人回想旧时光,难免忆苦思甜,满脑子都是生活有多苦,但是对陆阿姨来说,当年家里的物资配额还是比较足的,印象中生活并不苦。


不苦的乐趣,自然来自于准备年夜饭的整套流程。蛋饺,这个上海人家最稀疏平常却又是年夜菜单里必不可少的一个辅料,“那时候,家里很少有鲜蛋,蛋饺的皮,都是用买来的速冻冰蛋黄,化软了之后再打上两个新鲜蛋黄,就成了做皮的蛋液。勺子是特质的,我们家用的是那种一口闷的浅底小酒盅,用铁丝打个结挂住酒盅,就成了蛋饺专用灶,由孩子亲自掌勺。杯里先要用热油浇一遍,然后才放蛋液。”


陆家更喜欢做蛋饺的改良版——蛋圆,两张皮一盖,里头夹着肉。简化了制作的工艺,但味道却不赖。“蛋圆反而比蛋饺好吃,鸡蛋一定要打透,蒸出来的蛋圆表面有许多孔,就像冻豆腐上的许多孔,放进汤里,汁水才多。”




比起红火的年夜饭,早在几天以前,年的况味已经在水产蔬菜市场的夜市里拉开了序幕。陆阿姨说,“那时我家就在人民广场附近,天还没亮,每个兄弟姐妹就接到指示,分头去水产蔬菜市场里,带着自家的肉票、蛋票、鱼票和菜卡,去领小黄鱼、鳗鱼、蔬菜和鸡蛋。”凌晨的街头,特别清冷,人们跺着脚,搓着手,呵气取暖,心里头却火热的很,因为年就要来了。一眼望去,队伍排得好长,谁都不肯落于人后,队伍里有很多半大孩子,因为要跑几个摊头排队,所以家中的孩子都被父母分派出来各司其职。


那个年代的显著特征就是,几乎所有的佳肴配料都是hand made,蛋饺自己摊,汤团亲手包,连汤团的糯米粉也都是自己手磨,枣泥饼,从猪油开始就是自己弄。陆阿姨的女儿华华还记得外婆家的春节家宴里必有的几道拿手菜:红烧肉烧笋、炸猪排、酱油蟹。而有一道菜,华华自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十全大满锅”,它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全家福”,在上海人的年夜饭里属于“刚需”。


年夜饭的菜肴多半是事先准备好的,炒菜很少,腌的咸肉腊肉很多,都算冷盘,所以最后一定得配上一个暖锅。热气腾腾地驱赶了寒冷,也驱走了旧岁。“十全”因为里料丰盛到冒出锅来:蛋饺、肉圆、肉皮、百叶包、虾球、鱼丸、熏鱼、黄芽菜、猪肚、粉丝,根据每家的不同口味,可以自由组合搭配,盛器一定是紫铜炭炉,火苗从火锅的“烟囱”里探出来,油汤挂在壁沿上嗞嗞地乱响。




私房家宴里的一绝


自华华记事儿以后,家里还多了一道很像样的“冷盘”——色拉。“早前外婆家楼下就是屠宰公司,一到过年就会售卖一些肉食。妈妈总会从楼下拎了几块方腿肉上来,加上土豆、青豆、鸡蛋,就成了一盘肥美的色拉。”秘诀是要淋上自制的色拉酱,把色拉油混合鸡蛋清,用筷子沿着一个方向搅拌很久之后,变浓稠的色拉油就慢慢成了黄白色。


醉鸡要用整只头的,一整只放进水里煮,煮好拿出来沥干水,再用细盐把鸡的周身按摩一遍,把鸡切开,另用黄酒浸,腌制鸡肉酱菜的酒糟,每每都是托人从枫泾的酒厂要来的米糟。




陆阿姨家最重磅的私房菜来了。在外孙女华华眼里,外婆的“一绝”正是酱油蟹。老家宁波一代的上海人,比较喜欢吃醉蟹,腌制酱油蟹的倒是不多。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之下,还是没能把秘方讨了来,对陆阿姨家来说,这是绝密文件五颗星。酱油和糖的比例被打了小格子,当然,信息量不是一点都没有,“小的时候,哪里来的大闸蟹,用的都是螃蜞(又名毛蟹),蟹一定要用母的,在酱油里,活着进去,黑着脸出来。直到蟹壳里面的黄变成了黑色,就可以吃了。”陆阿姨的话混着蟹香还在嘴巴回味,女儿华华就按捺不住了,接过话茬说:“那个生的蟹黄,黑里透黄,丝般滑爽,混着酱香和蟹鲜,真是太美腻了。”蟹腌的时间不能太长,通常两三天后就可以吃了,这时候口感最佳,因为咸淡恰到好处。近些年来,生活日新月异,家里腌制酱油蟹的螃蜞替换成了大闸蟹,可记忆中的口感怕是再上佳的原料也换不来。


陆阿姨不禁想起这两天的家中趣闻:母亲的酱油蟹,十里八方街知巷闻,经常有老朋友过年的时候上门来讨。也就两三年前,母亲身子骨硬朗,依然坚持亲手做蟹。前几天,一位老朋友的母亲又吃到了陆家送来的“私房年货”,唯独没有酱油蟹,顿感遗憾,就拉住儿子询问:“今年怎么没有酱油蟹呢?”儿子告诉老娘:“每年给你做蟹吃的人,现在就睡在你住的养老院隔壁呢!”




菜里藏着生活态度


凭借这些年攒下的口碑,陆家的年货可是抢手货,而这亲朋邻里间情感的维系,也透过每年一次的“年货”,传递开来,佳肴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情谊也没生分。


岁月不饶人,陆老太太家里“大厨”的身份业已卸任。这些年,陆阿姨就“晋升”为新进好厨娘,她秉承了母亲在厨艺上的天赋,手艺还真不是盖的。这些年,一到春节,她们的小家里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家中大宴的宾客几乎从初一排到了十五,这不是她家有多“土豪”,而是先生是个好客之人,朋友也多,而被吸引而来的真正原因还是落不下陆阿姨的好厨艺。“我烧的菜,都是些家常菜,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食材、佐料的把关上,陆阿姨从来都不马虎。按照她的脾气,东西贵一点不要紧,但质地一定要上乘,什么类型的酱油、番茄酱、盐,是要挑牌子的。腌酱油肉要用宴会酱油、醉鸡要用花雕煨,要用阉割后的“顿鸡”,肉嫩。八宝鸭里要放足糯米、笋丁、香肠、干香菇、莲心。拌菜调味不用筷子一定要用手,味道才均匀。这些细节秉承了上海人的生活态度,讲究、体面,一点都不马虎。


很多人都留恋陆阿姨家的菜,许久不登门,想得口水直流。这两年,女儿嫁人生子,家里忙得团团转,亲朋聚餐的频率明显少了。年前已经陆续有朋友“花翎子”,希望来家中小聚。女儿忆起母亲一桩“挑擂台”的往事,满心的得意。那是爸爸的一个台湾朋友,本身就是开饭店的,对吃特别讲究,讲究到从来不吃味精。当时听先生那么一说,陆阿姨拍着胸脯保证:“你叫他来咱们家吃饭,包管把他吃得傻掉。”那一顿都是些家常的手艺,不算什么山珍海味,但有一点陆阿姨摒得很牢,全程的菜肴都用鸡汤、干贝调汤提鲜,最后吃得这位台湾朋友赞不绝口。




陆阿姨还经常中西合璧,取他国之精华。先生一位朋友在法国开餐馆,她特地从法国学了牛排的烹饪方子,牛排的厚度最好手指的两节半厚度,用红酒煨过。前些天去美国玩的时候,阿姨就给家人露了一手,女儿唇齿大动,连连夸赞妈妈做的牛排比美国的还地道。


女儿华华尚且没有学到妈妈的好厨艺,却口福不断。她说,妈妈的名菜当属罗宋汤。这是上海人家喻户晓的堪称启蒙意义的西菜。陆家的罗宋汤,用的是带皮牛腩,大红肠一定要用三林的大红肠。以前,罗宋汤还没有上桌呢,大红肠已经被孩子们偷吃掉一半。罗宋汤的诀窍都在黄油上,事先要把黄油煸得金灿灿的,变成了流质。再加入铁罐头的番茄酱继续炒,最后放入其他食材。要出锅的时候,浇上奶,女儿很神秘地说:“要放雀巢的三花淡奶哦!”每一个步骤都要一个个来,切莫心急。除此之外,妈妈还有两道私房菜:一个是蚝油炒鲜蔬,里头的秘料有花蛤、鱿鱼、草虾、黄绿甜椒和洋葱,还有一个是金汤肥牛,捣碎的南瓜泥让肥牛浸润在浓浓的黄色汤底里。这些妈妈的拿手菜,每到过年势必要拎出来露两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