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坤《呻吟语》

 昵称13410385 2015-02-21

吕坤《呻吟语》——中国古代内省文化的典范

 

作者:李君貌

 

中国古人重视内省。《礼记·中庸》讲慎独,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反省诸己,都强调人们要重视内省。这种重视内省,是有用的。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离不开内省。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领悟,也离不开内省。吕坤的《呻吟语》一书,是中国古代人重视内省的一本杰出著作。作者有良好的儒家文化功底,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结合自己阅读和经历,对自己的为人处事,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省。这种反省,既促进了他自身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增长,也能给后人的读书明理、立身处世起有益的勉励作用。

他说:“要体认,不须读尽古今书。只一部《千字文》,终身受用不尽。要不体认,即三坟以来卷卷精熟,也只是个博学之士,资谈口、侈文笔、长盛气、助骄心耳。故君子贵体认。”这段话,对于每一个读书人,很有指导意义。人要读书,但并是书读得越多越好。一,读书要多读经典之作。四书五经,是古代圣贤的智慧。不能不读,不能不常读!正如吕坤在另一段话所说:“讲学人不必另寻题目,只将四书五经发明,得圣贤之道,精尽有心得。此心默契千古,便是真正学问”,认真阅读四书五经,使自己的思想,与古代圣贤的见解相吻合,那便是真正的学问。《千字文》一书,既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又教人做人的道理。这样的书,也应该常翻常读。其它方面的书籍,适当读读而已,但不必读得过多。二,用体认。所谓体认,即联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体会书籍的观点,吸取书籍中的真知灼见,为自己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许多人,书虽然读得不少,但不肯体认,虽然赞同书本中那种闪耀人性和美德光辉的言句,但不肯拿过来勉励自己,所以读书数十年,其眼界仍然平平,其德行仍然平平,其脾气仍然易怒,这样读书,读与不读何别之有?这样的读书人,又有什么值得尊敬的?

他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百官畏君,群吏畏长吏,百姓畏上,君子畏公议,小人畏刑,子弟畏父兄,卑幼畏家长。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生在世,要有所畏惧,有所敬畏。天子敬畏苍天、畏民众、畏历史评价,官吏敬畏上司,百姓敬畏官吏,子女敬畏父母,医生敬畏生命,读书人敬畏圣贤,每一个人要敬畏法律、良知和神明。有敬畏,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去做事,以谦卑正直做人,整个社会才会兴旺发达、安然有序,个人和家庭也才能得到平安。智慧的获得,平安的人生,应该是从持一颗敬畏之心开始吧?

他说:“不难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窃笑。夫举世之不闻道也久矣,而闻道者未必无人。苟为闻道者所知,虽一世非之可也;苟为闻道者所笑,虽天下是之,终非纯正之学。故曰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有识之君子必不以众悦博一笑也。”是的,该这样做你却没有去做,不该这样做你却做了,糊涂人批评你时你可以不理会,但明白人、热爱真理、富有智慧而又正直善良的人,他们会拿你笑话!这时,你岂能不脸红!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干好你自己所应该做的,不做你所不当做的,那时,明白人会为你叫好,这也是你莫大的荣耀!

他说:“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吾道必大行之自然后见,便是抱关击柝,自有不可枉之道。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卞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道,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又安知大任到手不放过耶?”涵义是:松柏树一生下来,就是直的,仁人君子在未出名时,就是以正直善良为做人的准则。如果他未出名时,就对道德不重视,干那些坑害别人的事,那么他就是一个人格不诚实的人。他将来出名了,依然也会人格不诚实。吕坤这段话,充满着对美德的热爱。劝告世人,作为一个仁人君子,无论何时都应该道德和诚实。世间有许多人,推崇实用主义的人生哲学。他们声称,面对不道德的敌人,可以采取不道德的手段。他们不懂得,当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时,得到的必是不道德的结果。到头来,既害了别人,也害了他们自己!

他说:“人一生大罪过,只是自是自私四字。”这段话,说得很好!“自是”,导致自己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别人的正确观点得不到吸取。“自私”,导致无法给世人更多帮助,使自己一生的价值有限,也感受不到帮助别人给自己人生带来的更大乐趣。人生在世,应该努力克服自是、自私的品德,才能在智慧上更加完善,在人格上更加完美!现代社会,许多知识分子常常为自是、自私辩护,实在糊涂!他们在学术和人生道路的成就,也必定有限。

他说:“穷寇不可追也,遁词不可攻也,贫民不可威也”,不要追赶穷寇,不要在别人理屈词穷时继续给予攻击,不要在贫民百姓面前耀武扬威。要给他们以一条生路,要给他们以做人的尊严。体现出吕坤作为儒者的宽厚心胸。我看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权势的人,面对平民百姓过于放肆;一个有道理的人,面对没有道理的人过于苛刻;一个功成名就的人,面对成就一般的人表现得过于傲慢。这些都表现出他们没有良好的修养。从而使他们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反而为别人所厌恶。 

他说:“或问:中之道,尧舜传心,必有至玄至妙之理。余叹曰:只就我两人眼前说,这饮酒不为限量,不至过醉,这就是饮酒之中;这说话不缄默,不狂诞,这就是说话之中。这作揖跪拜,不类不疏,不疾不徐,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一事得中,就是一事的尧舜。”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教诲。“过犹不及”,一件事过头了,好事就变成坏事,一个观点过头了,正确就变成错误。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谨守中庸,不要好走极端。吕坤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告诉人们,任何事情,一旦偏离了中庸,就会给人类带来灾祸。吕坤说:“中足矣,又下个庸字,旨深哉!此难与曲局之士道。”吕坤提醒人们,“庸”也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努力做到“庸”,重视平常的事物与生活,不要看不起平常的事物与生活;尊重生活中的常理,不要总做花样翻新的百戏。吕坤这种提醒,显然是有道理的。既“中”又“庸”,政府的决策就会少一些极端性,万一错误了,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较为有限。既“中”又“庸”,人与人、人与自然就会减少许多冲突,人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整个社会会更和谐。

他说:“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正直人植纲常扶世道,忠厚人养和平培根本。然而激天下之祸者,正直之人;养天下之祸者,忠厚之过也。此四字兼而有之,惟时中之圣。”说正直者必不忠厚,忠厚者必不正直,可能有些夸大。但确实提醒人们,正直的人,眼里掺不得沙,是不好的,会把一些有缺点的人推到对立面,既使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也使有缺点的人得不到劝化。忠厚的人呢?心肠太软,坏人根本不怕他,这就会助长坏人的嚣张气焰。人生在世,应该兼顾正直与忠厚两个品质吧!既要坚持做人的原则,又不能对别人过于苛刻,这有利于保护自己,也有利于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他说:“人一生不闻道,真是可怜!”道即真理,即智慧。道,应用到立身处世,就是做人的道理。道需要在生活领悟,但也需要请教良师,需要与朋友探讨,需要阅读好的书籍,尤其是圣贤著作。古代人多么热爱道啊,他们把探索道,作为人生第一等重要的事!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他们知道,懂得道,自己的为人处世,才不会偏差,懂得道,自己的生命才有意义!今人只求利益,对道不关心。这种人,眼睛是睁着的,但灵魂却是昏睡的。他们虽然干了许多事,但他们所干的事大多数是没有价值的。他们虽然可以享受一时的尊荣,但决不会得到后人的尊敬。

他说:“惟夫朋友者,朝夕相与,既不若师之进见有时,情礼无嫌;又不若父子兄弟之言语有忌。一德亏,则友责之;-业废,则友责之,美则相与奖劝,非则相与匡救,日更月变,互感交摩,骎骎然不觉其劳且难,而入于君子之域矣。是朋友者,四伦之所赖也。”朋友在一个人品德和学识的增长中,作用很大。每一个人,思维都是片面的,学识有所不足,性格有其偏狭。这就决定了他需要朋友,使自己的思维、学识、性格,得到完善。在我们困难无助的时候,朋友慰藉人们的心灵;在我们成功幸福的时候,朋友分享我们的欢乐。我可以想像,许多人之在学问或人格上之所以走得那么远,与他们有众多学识和人格同样出众的朋友,是分不开的。我同样可以想像,许多人之所以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或者沦为恶人,是他们身边缺乏好朋友,或这些好朋友不过是利益上互相利用的狐朋狗党,是分不开的。 

他说:“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我?”此语至真至切。人生在世,有许多痛苦。痛苦最终要靠自己承受!别人没有办法替代。人生在世,最终要衰老死亡,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要承当的,别人没有办法帮忙。这就表明,人生之路,最终要靠自己走啊!自己不帮助自己,谁来帮你呢?要爱护你自己,给自己关心。你不关心自己,别人关心你,又有啥用?要好好努力,努力做一个好人,努力干一番事业。你不努力,别人帮助你,又有啥用?

他说:“人生天地间,要做有益于世底人。纵没这心肠、这本事,也休作有关损于世底人”。这段话充满着对美德的热爱,充满着仁爱的心肠!为我们每一个人,立了两个价值标竿:较高的标竿,即多帮助别人,多奉献社会;较低的标竿,即不做坏事,不损害于他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守较低的标竿,并向较高的标竿跑去!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更为充实,更有意义!

他说:“两人相非,不破家不止,只回头认自家一句错,便是无边受用。两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只温语称人一句好,便是无限欢欣。”这段话告诉人们,人有缺点,往往知错不认,往往只为自己考虑,不为别人考虑。这段话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涵养,是在两人相争的时候,自己错了就要认错,而对别人的错多一些包涵;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多称赞人一句,为别人说好话,就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纷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吕坤之话,实在是人与人友好相处的金玉良言啊!

他说:“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指出一个道理:认识千里之外的事物并不困难,但认识人的自我则十分困难;看到事物的现象,并不困难,但看到事物内在的原因,则十分困难。一个哲者与非哲者,真正的区别,不在于认识千里之外的事物,而在于反观自身!不在于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在于看到事物的本质!否则他有什么资格以哲者自称呢?

他说:“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吕坤要求人们五十岁以前德性较成熟,是有道理的。一是有可能。因为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他的读书和阅历已经较多了。二是人生短暂。一个人到了四、五十的岁数,道德品格修养还很一般,那么还要更待何时呢?这就要求人们对于道德品格的修养,不要松懈。少年时代,父母就应该重视孩子道德品格的修养,为他今后道德品格的修养奠定基础。青年和中年时期,人们就应该更加自觉地重视道德品格的修养,不可懈怠。中国古人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生命短暂,岁月匆匆。人们应该趁着年轻,好好读书;人们同样应该趁着年轻,好好修炼自己的道德品格,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

他说:“使人收敛庄重莫如礼,使人温厚和平莫如乐。德性之有资于礼乐,犹身体之有资于衣食,极重大,极急切。人君治天下,士君子治身,惟礼乐之用为急耳。自礼废,而惰慢放肆之态惯习于身体矣;自乐亡,而乖戾忿恨之气充满于一腔矣。”指出,一个修身的人,应该遵守礼,这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相处,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他说:“夫礼非徒亲人,乃君子之所以自爱也。非徒尊人,乃君子之所以敬身也”,即礼不但用来表示尊重别人,也是一个人自爱、自敬的表现,因为在以礼待人的过程中,你会得到别人的友爱和尊敬,反过来使你自己生活得更有信心、更有勇气。他:“手容恭,足容重,头容直,口容止,坐如尸,立如斋,俨若思,目无狂视,耳无倾听,此外景也。外景是整齐严肃,内景是斋庄中正,未有不整齐严肃而能斋庄中正者”,即人的外在行为(外景)与人的内心世界(内景),互相影响。外在行为彬彬有礼,内心也会变得优美高贵,成为一个仁人君子。

他说:“淫怒是大恶。里面御不住气,外面顾不得人,成甚涵养?”他把暴怒说成是大恶,是有道理的。愤怒使人作出极其愚蠢的决策。愤怒损害人与人的关系。激烈的愤怒,还会给人格较脆弱的一方,造成重大损害。他说,君子的情绪冲动,危害不可低估:“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祸人之国,其罪均也”,因此君子遇事要忍耐,约束自己,忍是修心养性至为重要的一课:“忍激两字是祸福关”。他劝告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不要动气:“不动气,事事好”,“两个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他劝诫世人,待人接物,要平心易气:“使气最害事,使心最害理,君子临事平心易气”,“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自有妙应”。平心易气能化解矛盾,能有益于身体健康,能树立自己形象。人生诸种福气,平心易气是一种福气,而且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福气。

他说:“恕心养到极处,只看得世间人都无罪过。”这句话,有宗教家的大爱心、大慈悲!世间人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会干这样那样的恶事。这些错误和恶事,大多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他们生活环境过于恶劣,使他们善良的人格遭到扭曲。他们犯下错误、干了恶事,固然要惩戒他们,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并给他们改正错误提供机会。

他说:“一善念发,未说到扩充,且先执持住,此万善之囮也。若随来随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驿传然,终身无主人住矣”。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善念。有正义感,有同情心,有羞耻之心,有正直做人、诚信经商、清廉为官的向往。他看电影时,看到别人的不幸,他会同情。他路过某街口时,看到某人仗势欺人,会愤怒。他与友人闲谈时,说到某人对朋友背信弃义时,就会不胜蔑视。有志之士,意识到这些善念十分珍贵,于是予以呵护,细心浇灌,生怕它被伤害,生怕它不能茁壮成长。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干年过去,他终于成长为一个德性高尚、举止优雅的仁人君子。无志之士,没有意识到这些善念的珍贵,使这些善念得不到呵护,任其自生自灭亡。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若干年过去,他终于沦为一个德性平庸、举止粗鲁的庸夫俗子。人生之初,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境界,差别甚小。但由于对待善念的态度不同,有的“执持”、有的没有“执持”,有的细心浇灌、有的没有细心浇灌。若干年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境界,就会迥然不同!

他说,人世间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是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中高第,做美官,欲得愿足,这不是了却一生事。只是作人不端,或无过可称,而分毫无补于世,则高第美官反以益吾之者也。而世顾以此自多,予不知其何心。”他说:“满面目都是富贵,此是市井儿,不堪入有道门墙,徒令人呕吐而为之羞耳。若见得大时,舜禹有天下而不与”,说一个人想的说的,都是荣华富贵,这样的人充其量是一个野蛮人,他的眼睛睁着,他的灵魂却昏睡。他劝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说:“只一个俗念头,错做了一生人;只一双俗眼目,错认了一生人”,说人的生命本是无限美好的,但由于你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错误了,只追求最没有价值的东西,只看重那些最低劣最平庸的事物,导致你虽然活过一生,却与人世间美好的事物无缘,多么可惜,多不应该!

他说口不择言,后患无穷:“多门之室生风,多口之人生祸”,“言出诸口,身何与焉?而身亡。”说正人君不会干口不择言的蠢事:“心无留言,言无择人,虽露肺肝,君子不取也。”他说:“心要有城池,口要有门户,有城池则不出,有门户则不纵”,即人的心灵要有所恪守,不追求不该追求的东西,的嘴巴应该有所约束,不说不该说的话。他呼吁人们遇事要肯动筋,“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做事要慎重:“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不要急于求成:“圣贤处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轻徇一己之情,以违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他说:“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提醒人们,不要玩弄小聪明,而要多一些厚道和善良。他说,唯有德义,才能给人生带来平安:“保身底的是德义,害身底的是才能”。所有这些言语,都蕴含着深沉的智慧,都体现出他对每一个热爱美德的人的关怀,以及对世事的复杂、人性的丰富有深刻的洞察。

他说:“攻人者,有五分过恶只攻他三、四分,不惟彼有余惧,而亦倾心引服,足以塞其辨口。攻到五分,已伤浑厚而我无救性矣。若更多一分,是贻其以自解之资;彼据其一而得五,我贪其一而失五矣。”批评指责别人,人家有五分过错,你最好只指责他三分四分。这样,他受到了批评,会受到震动,但你又给他留了几分做人的面子,他会感谢你,对你心悦诚服。如果你将他的过错和盘托出,这既表明你这人做人过于苛刻,同时也使他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使你的批评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吕坤的话劝告人们,面对别人的过错,固然不可放弃批评,但方法一定要妥当,批评的方式一定要婉转,批评时要看对方的心理素质是高还是低,批评别人时,只讲别人几分过错,要给别人面子,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他说:“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指出不护短,对于德性的长进至为重要。他说:“间中都不容发,此智者之所乘,而思者之所昧也”,即一个热爱美德的人,对于一分一毫的错误,都要严厉责怪自己,都要告诫自己今后再也不犯类似错误,这样他的品德和智慧才会不断增进。他说:“人之视小过也,愧怍悔恨如犯大恶,夫然后能改。‘无伤’两字,修己者之大戒也”,指出对于小小的错误,也要深刻反省;如果听之任之,小错就会变成大错。他说:“有过是一过,不肯认错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无,一不认则两过不免”,认错带着的益处是双倍的,一可以获得别人尊敬,二可以避免重犯错误,同样,不认错带来的害处,也是双倍的,一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二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误。他说:“攻我之过者,未必皆无过之人也”,那些批评我们的人可能有过失,但只要他的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

他说:“善者不必福,恶者不必祸,君子稔知之也,宁祸而不肯为恶。忠直者穷,谀佞者通,君子稔知之也,宁穷而不肯为佞。非坦知理有当然,亦其心有所不容已耳。”这表明,一个仁人君子,即使得不到福报,他也要坚持道德与良知,也要坚持正义与人性。因为坚持了道德与良知,虽然得不到福报,但生命有尊严,抛弃了道德与良知,虽然得到了福报,但活着便是耻辱。表明仁者对道德与良知的深深热爱!

他说:“敬对肆而言。敬是一步一步收敛向内,收敛至无内处,发出来自然畅四肢,发事业,弥漫六合。肆是一步一步放纵外面去,肆之流祸不言可知。所以千古圣人只一敬字为允执的关捩子。”“敬”在儒家中,有重要地位。《论语》多次谈到敬。敬,表现在内心,是庄严、诚实、敬重。表现在外表,是言语谨慎,举止端庄,非礼莫为。人活在世上,对父母要敬。对神明要敬。对先人要敬。对良知要敬。对圣贤要敬。对法律要敬,除非那法律实在蛮不讲理。敬,说到底,是坚守做人的道德底线和起码礼仪。以敬的态度立身处世,是一个人有智慧有修养的表现。他在这个世界上才能神明的保佑、世人的尊敬,平安幸福度过一生。以“肆”的态度立身处世,玩世不恭、言行不逊,是一个人智慧败坏、品德恶劣的表现。他必然在这个世界上,一事无成。

他说:“君子之处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长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这段话的含义是:君子处理问题,要主动去处理,不要等事情变得复杂了再去处理;要顺应事情的特性,再制定出对策,不要自己主观想当然。君子处理众人之事,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民众的问题,不要等问题严重了,民众找上门来;作出的决策要尽可能符合民众的实际、反映民众的意愿,而不能脱离民众的实际、违背民众的意愿。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做事情的两项要求:一,不要意气用事,而要尽可能尊重事物的实际,尽可能尊重事物的中蕴含的“理”。如果意气用事,我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考虑事物的实际,不尊重事物的中蕴含的“理”,不考虑民众的意愿和感受,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不要自私自利,不要推卸责任。而要真心真意为民众着想,帮助民众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体现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他说:“智慧长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悦,喜悦生于欢爱。故责人者,与其怒也,不若教之,与其教之也,不若化之。从容宽大,谅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谕”,让别人改正错误,讲道理比责骂更为有效,感化又比讲道理更为有效。吕坤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诸葛亮七擒孟获,历来是一段佳话,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用武力征服不了敌人,只能使敌人对你的仇恨加深;用道德和人格的感化,才能征服敌人,并化敌为友。教师做差生的工作,说到底,要靠教师自身道德和人格的感化,而不能靠简单粗暴的批评。他说:“激之以理法,则未至于恶也,而奋然为恶;愧之以情好,则本不徙义也,而奋然向义。此游说者所当知也”,说如果你搬弄一大堆道理和法律,对方会不为你所动。如果你用感化的方式,将心比心、循循善诱、人格榜样,你是能够打动对方的心,使他下决心改正错误。

他说:“任是千变万化,千奇万异,毕竟落在平常处歇”,说所有的人,都是平常的人。你地位高、处境顺时,不要过于抬高自己,你地位低、处境逆时,也不要贬低自己。说要珍惜平常的生活,如果你贬低平常生活,那你在这个世界上,就什么也得不到。说任你是学问最多的人,也要尊重平常人的常识,不能把把平常人的常识弃之不顾。说平常人的许多幸福,如友谊、亲情、游玩,你也应享受,平常人的许多责任,如诚实、守法、谦虚礼貌,你也应承担。那些夸大自己不平常之处,把生活中平常之事看做无足轻重,这样的人,终究是疯子。那些既以一颗平常心态度对待自己、对待周围的人与事,遵守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常理,又根据自己的才学和志趣,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才是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平安。

他说:“只一个贪爱心,第一可贱可耻。羊马之于水革,蝇蚁之于腥膻,蜣螂之于积臊粪,都是这个念头”,这里,劝人不要追求物质欲望,说追求物质欲望可贱可耻。他说:“冷淡中有无限受用处。都恋恋炎热,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头,既回头却又羡慕,此是一种依膻附腥底人,切莫与谈真味”,说清心寡欲的生活,自有其妙处,欲望过多的人,无法了解人生真谛。又说:“儒戒声色货利,释戒色声香味,道戒酒色财气,总归之无欲,此三氏所同也?儒衣儒冠而多欲,怎笑得释道”,佛戒色声香味,道戒酒色财气,儒教人士同样也应该戒声色货利,否则就不如佛教和道教了!他说:“不逐物是大雄力量,学者第一工夫全在这里做。”逐物,即追求物质生活,追求荣华富贵,追求肉体生活。人的天职,在于追求天理!在于完善自我的人格!为此,就要约束自己在物质生活的贪图、肉体生活上的追求,在精神生命上充实、提高自己。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今天的时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弥漫。吕坤的这番话,对当代人无疑是当代棒喝,具有劝世的意义。

他说:“冲繁地,顽钝人,纷杂事,迟滞期,拂逆时,此中最好养火气。若决裂愤激,侮不可言。耐得过时,有无限受用。”吕坤这番话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不如意事,固然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害,但如果正确处理,人们可以减少物质上的损害,品德与毅力也会得到成长、变得更为茁壮。他说:“弘毅,坤道也。《易》曰‘含弘光大’,言弘也;‘利永贞’,言毅也。不毅不弘,何以载物?”这话说得好!读书人应该刚强自己的意志、坚定自己的理想、开阔自己的胸怀,这样我们才能面对复杂的世界,仍然坚持读书人的清高与正直;逆境中不灰心,顺境中不骄傲;才能在短短的一生,实现自己的宏伟志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他劝人和睦相处:“两相磨荡,有皆损无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终日断割,必有缺折之时;砥石终日磨砻,亦有亏消之渐。故君子不欲敌人以自全也”,劝人们遇到矛盾时,不要相争,而要相让:“君子相与,要两有退心,不可两有进心。自反者,退心也。故刚两进则碎,柔两进则屈,万福皆生于退反。”说热衷于你争我夺的,是一群小人:“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他还提出了“五不争”的处世哲学:“余行年六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吕坤“五不争”的人生哲学,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应该努力在精神上完善自我,不应该在物质和功名上与别人争功争低,因为后者对于生命,并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这种你争我夺,还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谁都生活得不快活。

他说:“临义莫计利害,论人莫计成败利钝”,说人们评价一件事该干不该干时,应该首先考虑道义,而不是首先考虑利益,评价一个人是优是劣时,应该看他的志守和耐力,而不应该看他事业成就的大小。他说:“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深险”,指出人生在世,诬陷别人、言语苛刻、阴谋诡计,是三种最卑劣的过错,一个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千万不能犯这样的过错。他说:“己无才而不让能,甚则害之;己为恶而恶人之为善,甚则诬之;己贫贱而恶人之富贵,甚则倾之”,说一个人自己没有才能又不肯让贤,甚至对人进行迫害;自己做恶却怨恨他人行善,甚至对人进行诬陷;自己贫贱而眼红别人富贵,甚至对人进行倾诈,这无论如何是不应该的。这就告诉人们,做一个人,要有他的道德底线,你如果不想做好事,你如果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至少你不应该把别人推到火坑里,你如果没有办法为某个义人洗刷冤情,至少,你不应该与坏人一起,作假见证,对他进行诬陷中伤。否则,你真的是禽兽不如了。

他说:“学欲博,技欲工,难说不是一长,总较作人只是够了便止。学如班马,字如钟王,文如曹刘,诗如李杜,铮铮千古知名,只是个小艺习,所贵在作人好。”我觉得他这句话,道出了鉴别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根本价值取向:应该把学会做人、善待他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一个人虽然知识渊博、技能过人,但他不善于做人,缺乏正直善良的品德,他仍然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知识和技能一般,但他懂得做人、善待他人,他仍然是优秀的,值得尊敬的。我想到的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放在第一位,现在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放在第一位,真是大错特错、本末倒置。

他说:“圣门工夫有两途,克己复礼是领恶以全好了也,四夷靖则中国安。先立乎其大者,是正己而物正也,内顺治则外威严”。吕坤这段话告诉人们,成为仁人君子,有两条重要途径:克己复礼;先立乎大。克己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吕坤继承了孔子这个思想。人有七情六欲、私心杂念。要禁止它们,固然不现实。但人们必须约束自己,不放纵七情六欲、私心杂念。一是自然界的资源有限,如果人类越不克己,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就会越多。二是社会财富有限。一个人得到的多了,另一个人得到的就少;一个人不克己,就是对其他人的损害。克己的品质十分高贵,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但是心地慈悲的人,而且是能克己的人。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不懂得克己,放任自己的欲望与追求。官员滥用手中的权力,用暴力的方式搞拆迁。文人写文章,只图说得痛快,不问社会后果,不在意他的文章会不会误导世人。市民为了一两句话之争大打出手。企业高管把自己的工薪抬得高高,却不问这样做公平不公平。小人物的不克己,祸害了他周围的人。大人物的不克己,祸害了整个社会。

他呼吁人们重视“身教”。他说:“化民成俗之道,除却身教,再无巧术;除却久道,再无顿法”。“身教”,首先是上司要在下属面前,以身作则。如果上司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要求下属做到。“身教”,要求当家长的,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重自修。”家长重自修,在家里就有尊严,其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他说:“子、妇事人者也,未为父兄以前,莫令奴婢奉事,长其骄惰之情。当日使勤劳,常令卑屈,此终身之福”,说孩子未成家立业之前,让他们自食其力,尊敬别人。这不是委屈孩子,而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一旦成家立业,就能学会勤俭持家,善待家人,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功德无量。

他说:“既做人在世间,就要劲爽爽,立铮铮的。若如春蚓秋蛇,风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一个人。”这句话,勉励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平民还是显爵,无论他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意气奋发!都要自立自强!都要不卑不亢!要像清晨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要像巍巍高山那样,总是那么顶天立地!要像涛涛海水那样,总是有澎湃翻腾的活力!这样才不枉苍天造我们的生命,这样我们在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这样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才会感叹说:生活是美的!我们爱过了,奋斗过了,奉献过了,享受过了,我们这一生没有虚度年华!

他说:“工夫全在冷清时,力量全在浓艳时”,提醒人们在平时,就要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修心养性的工作,有恒心、有毅力、不懒惰、不松懈,那么,一旦人们身处逆境、或者面对诱惑时,人们就会沉定自如,经得住考验,不会干出令自己悔之莫及的事。修养需要慎独:“任教万分矜持,千分点检,里面无自然根本,仓卒之际、忽突之顷,本态自然露出。是以君子慎独。独中只有这个,发出来只是这个,何劳回护,何用支吾?”没有别人在场时,或者虽然有别人在场但别人是你信得过的人,不会将你做的错误的事告诉别人时,你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只有这样,你的品德才能得到增进,你在大庭广众的时候才不会暴露出你修养粗劣、从而为别人所嘲笑。他说:“故顿渐两门,各缘资性。今人以一贯为入门上等天资,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误后学不细”,指出道德人格的修养,“顿”与“渐”各有其价值。“顿”是对天资特别出众的人而言。大多数人的道德人格修养,则是一个“渐”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培育良好的习惯,克服不好的习惯,才能成长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仁人君子。

他说:“不以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彼悦之则悦,怒之则怒,浅衷狭量,粗心浮气,妇人孺子能笑之,而欲有所树立,难矣。”你觉得某一件事应该做,但众人都觉得你这件事不应该做。这时,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是有必要的,因为自己不是圣贤,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认真考虑,感到自己原先的想法是正确的,你就应该努力去做。否则你就是没有定力的表现。吕坤对定力的认识,值得重视。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别人往往有不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不肯放弃做好事的热情,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有一些学问,是能够赚钱的,是能够出名的。但这些学问,不能够给你带来智慧,对世人的益处也有限。另一些学问,是难以赚到很多钱的,也难以出名的,却能够给你带来智慧,又能给世人带来益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做后一种学问,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忽视古代文化,把古代文化说成是封建糟粕,却仍然有人在从事古代文化研究和传播,众人都说他傻瓜,他也不放弃。这样的人,是有定力的。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在追求物质利益,却仍然有人在呵护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样的人,也是有定力的。

他说:“学问要诀只有八个字:‘涵养德性,变化气质’。守住这个,再莫问迷津问渡”,“圣人千言万语,经史千帙万卷,都是教人学好,禁人为非。若以先哲为依归,前言为律令,即一二语受用不尽。若依旧作世上人,或更污下,即将苍颉以来书读尽,也只是个没学问底人”,说读书的真正要诀,在于使自己的德性变得善良,使自己的气质变得优雅;说一个人读书多年,品行依然恶劣,气质依然不堪,那他的读书,就等于白读。他说:“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做官人不可犯法。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矣。”这段话说明:读书人和做官人要坚守做人的道德与良知,不可为恶;如果读书人和做官人,也是道德堕落,丧失廉耻,这就很不应该:一,不合情理,因为他们受过比普通民众较多的教育;二,对整个社会,则是灾难,因为没有人来教化民众,没有人来维护正义!他说:“身是心当,家是主人翁当,郡邑是守令当,九边是将帅当,千官是冢宰当,天下是天子当,道是圣人当。故宇宙内几桩大事,学者要挺身而出,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勉励读书人,要在社会上勇于担当起责任,不要灰心丧气,不要只关心自己和家庭,更不要为了荣华富贵、抛弃做人的志节与良知。

他说:“明白简易,此四字可行之终身。役心机,扰事端,是自投剧网也。”这段话,蕴含着至真至切的真理,值得珍视!人生在世,心地不必那么复杂!心机不必那么高深!整天算计别人,陷害别人,这样的人,一最终要失败,二也活得太累!这叫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你劳作了,你就会有收获,你善待他人,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回报,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会对你真诚,这是天理,天理从不欺人!对于荣华富贵的追求,不要太多,太多反而成了你的束缚!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除非世道已经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否则人们吃得饱穿得暖,总是不难做到的!别人说你几句,你莫记在心中,别人得了你几分便宜,你也莫耿耿于怀,你身处逆境,莫灰心丧气,你身为平民,也莫自暴自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虽然在某一时期,对你有误会,但迟早会对你表示敬意!你赢得的朋友不是更少,而会比其他人更多!如果你能够持一颗明白简易之心对待生活,你虽为平民百姓,也能活得幸福!也能得到众人的尊敬!如果你心机使尽、物欲无限,你即使身为王公显爵,你也与幸福无缘!你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反而为众人所厌恶。

他说:“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潜转坤之手,磐石抵柱之足,临身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他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男子景象:身体强壮,如泰山乔岳;心胸开阔,如大海和天空;神情温和,如和风甘雨;富有智慧,如日照临月;处事干练,能应对各种复杂事件;勇于担当责任,决不推脱;处事慎重,如履薄冰;品行端正,玉洁冰清。这样的男子,令人向往!一个家庭有这样的男子,妻子和孩子就有了依靠,一个乡村有了这样的男子,乡村有了活力,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男子,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希望!这样的男子,有赖于社会善良的民俗,有赖于父母的良好家教,有赖于教师的精神浇灌,同样有赖于持之不懈的修心养性! 

他说:“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一个收敛沉着的人,他口中没有随随便便说出的话,说出的话都是用心思考过的。在可怨恨、可发怒、可辨白、可倾诉、可喜欢、可惊谔的时候,他的心境仍然平和怡静。他没有过于激烈的爱好,因为他知道这种爱好,危险太大,而且对身心的和谐不利。他有很强的自制力,也有很好的器度。遇到不如意事,他总是忍耐。遇到困难,他不灰心丧气。有人以各种方式激怒他,他安之若素。有人以财色名利引诱他,他无动于衷。那些曾经冒犯过他的人,他不记恨。那些暂时难以化解的矛盾,他不去激化。对于下属身上的缺点,他不过于苛刻。他成人之美、隐人之过。他处理事情,总是慎之又慎、深思熟虑、如履薄冰,总要看时机、看条件。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他就不去做。但一旦可以做了,他就雷厉风行,决不拖泥带水。他以深渊峡谷看待康庄大道,以疾病看待强壮健康,以突然事变看待太平无事。突如其来的事情发生,别人慌里慌张,他由于早有预料,因此镇定自若,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对于属于他的责任,他决不推卸,也决不半途而废。在他人生的任何时刻,他总是精神饱满,意志昂扬。在人的各种德性中,收敛沉着最为宝贵。惟有收敛沉着的人,才能堪当大任。即使担当不了大任,也不至于在社会上胡作非为、扰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

他说:“世人贱老,而圣王尊之。世人弃愚,而君子取之。世人耻贫,而高士清之。世人厌淡,而智者味之。世人恶冷,而幽人宝之。世人薄素,而有道者尚之。悲夫!世之人难与言矣。”这里,吕坤为我们勾划了仁人君子为人处世的大致轮廓:尊敬老人,因为老人有智慧;看不起机谋、智巧,而认为那些没有智巧、但心地正直的人,更有智慧,也能够生活得平安、幸福;虽然也关心赚钱,但有道德底线,不该赚的钱还是不赚为好;崇尚淡泊,因为虽然淡泊,但你也有亲人朋友相聚,也有阳光明月相伴,也有男子汉大丈夫的人格尊严,因为淡泊可以保全天真的人性;喜欢冷清,因为冷清正是修身养性的时候;推崇朴素,反对奢侈浪费,因为每一份资源,都来自不易;过于追求豪华、气派,会使人迷失本真。吕坤这段话,提醒人们,不要贬低老、愚、贫、淡、冷、素的价值。就我而言,我立足于中庸之道:既尊重少年,又尊重老年;既重富,又重贫;既重热闹,又重冷清,等等。将两者调节在一定的限度内,才有生活的和谐,才有生命的平衡。吕坤这段话,把精神上的自得、充实和刚正放在第一位,却是正确的。这也是圣贤与世人最大区别之所在。

读《呻吟语》,感到整本书,都是劝人向善,体现出作者对美德的热爱,体现出作者悲天悯人的心肠。却深谙人性。知道人是不完善的、充满缺点的。因此又劝告人们,在人与人相处中,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对别人的体恤,在帮助别人克服缺点时,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呻吟语》每一章、每一段,都是作者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具体的心灵体验的。这也增添了这本书的价值,能够在人们的心中引起共鸣。语言表达十分口语化,似与朋友谈心,使人阅读时感到亲切。但不是信口开河,不是夸大其辞,体现出作者人品的醇厚。一些言句,初读感到很平凡,易被人们忽略,仔细再读,才意识到说得十分精妙。平淡中蕴神奇,大概是哲者教诲世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吧!

读这样的书,能够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于美德是多么一往情深,对于自身人格的完善又是多么孜孜不倦,感到他们是一群大写的人,他们活出了生命的尊严与气概。读这样的书,既能领悟思想的乐趣,又能得到道德的激励。读这样的书,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辨别今天社会的人与事,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敬仰,什么样的行为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观点是正理,不至于在混乱的时代迷失自己的脚印。清代学者称《呻吟语》是“砭骨之神针,苦口之良剂”,这个评价并不夸张。读这样的书,能增长智慧,能振奋意志,能陶冶心灵。有益于自身人格的完善。有助于我们过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想说一说内省。人有两种秉赋。一种秉赋,与自己本身生命有关。是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认识自己生命的真正需要,省察自己的不足;并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人格超于完善,使自己的品德变得美好。另一种秉赋,与外在世界有关。了解外在世界,在自己的认识和需要的指导下,使外在世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两种秉赋,虽然各有价值,但不能不说,前一种秉赋,即人的内省、修己,比后一种秉赋,即人的认识和改变外部世界,要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缺乏思考的人,他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没有意义的。因为一个修身养性很差、极端自私自利、性格喜怒无常的人,他影响外部世界的力量越大,对外界造成的祸害也越深。古代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在内省、修己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对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应该肯定。对他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应该表示敬意。现代人忽视内省,不关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重视修身养性。这决不是进步,而是误区。既不可能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不可能有人与自己心灵的和谐。健康的人格,应该是内省与外省相互协调。美好的社会,应该是人类向外索求与向内完善自我相互协调。

 

作者后记:本文撰于20144至6月,是教学之余撰写的,耗时将近三十天。花这么多的时间,写这样一篇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向诸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消除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偏见、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偏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人生观价值观、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有更多了解;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能抽出时间阅读四书五经,阅读中国古代的其它文化典籍,滋润自己的心灵;在我们的教书育人活动中,把传统社会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的理解,为了我自己从古人的修身养性中得到勉励,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附:明代哲学家吕坤简介

吕坤(1536--1618),明朝学者,字叔简,商丘宁陵县人。吕坤天资聪颖,6岁入学启蒙,15岁作《夜气铭》、《招良心诗》。25岁中秀才第一,26岁中举,39岁中进士,曾任裹垣知县山东参政、刑部左、右侍郎等职。吕坤所至,颇有政绩,刚正不阿,为政清廉。深受士民爱戴。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吕坤是一位方正质朴、学识渊博的哲学家。《呻吟语》是吕坤积30年心血写就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部著作谈哲理,抨时弊,探求人生,思考宇宙,举凡人之修养、处世原则,人际交往,居家过口等等,真知灼见,时时闪现,警句妙语,不一而足。它不失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