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在消失的春节传统

 岑劳诗的书斋 2015-02-21

正在消失的春节传统——一个亲历的记录:以山东省曲阜市前西庄村和大峪村为主


 


文化是什么?是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想还是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性格?两者相较,我觉得后者的分量至少不亚于前者。至少在对鲁西南的春节传统的记录中,我深切地感到:有生命力的文化其实是以口述的形式实施代代相传下来的,也许没有文字记载,也许没有思想提炼,但它却深深烙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成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习惯和风俗的一部分。


我所不解的是,为什么这种表现为活着传统代代相承的的文化,在鲁西南甚至在中国,正濒临嘎然而断的危险?


没有经历灾难和毁灭性战争,自动终结自己的文化,不知道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很多。


 


一句民谚和“忙年”传统


 


“三祭灶,四扫屋,五剁豆腐,六杀猪,七杀鸡,八打酥,九乒嘎,十捏嘎”。


这句话翻译成现在话,意思是:


腊月二十三,“祭灶”。就是要祭送灶神,祈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他从这一天开始“上天”清闲一段时间言说人间各家的“好事”,以便在大年三十继续回来履行其“保平安”的职责。


腊月二十四,“扫屋”。即打扫房屋,用扫帚清扫房顶,为家里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以为过年做准备。


腊月二十五,“剁豆腐”。取谐音为“夺头福”,主要是图个大吉大利的兆头。此豆腐非彼豆腐,是用野菜、黄豆、玉米面等做的一种半是菜肴半是主食的吃头。


腊月二十六,杀猪。猪头是用来在春节期间祭祀神仙和祖先的,猪肉则是用来准备送亲戚的和自己家吃的。


腊月二十七,杀鸡。也主要用来春节期间祭祀神仙和祖先。


腊月二十八,炸酥菜。就是用油炸丸子、豆腐、山药、肉拌面等等。


腊月二十九,“乒嘎”,是剁饺子馅。


腊月三十,“捏嘎”。是包饺子。


这句在鲁西南农村流传颇广的民谚描述了该地区春节前人们忙忙腾腾的景象。记得父辈们讨论起过年的话题时总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忙年”,其原因大约正在于此。


我现在依稀还可以回忆起这句民谚中的某些场景,譬如,“六杀猪”。腊月二十六那天,几乎全村的人都围坐在一家拥有一个四五百平方米院子、家里支起几口大锅的屠户家里,看“杀猪”。当然不是户户都杀,富裕的人家可能自己家就要杀一头、两头整猪,稍差一些的人家可能几户联合杀一头,家境贫寒的人家也只能看看热闹了。再譬如,“八打酥”,腊月二十八,走到每一家,几乎都在炸酥菜,而且是从早炸到晚,先“过油”,就是把肥猪肉里的油炼出来,肉渣可以包饺子,油则留着稍后炸酥菜,炸完酥菜后,就储存在罐子里作为食用油在以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做菜吃。


20年以及之前,我确信鲁西南地区的绝大多数农村的春节基本上都是这样过的。


可惜的是,这样一种紧凑的“忙年”传统正在渐行渐远。在一般人看来,春节也就是个“意思”了。因为食用油有了更多的选择,炸酥菜的“过油”环节早已经被省略,很少有人家在使用肥猪肉炼出来的油作为食用油了,而且,随着冰箱的普及,原来很大程度上是为储存着想的油炸丸子、豆腐、山药、肉拌面的油炸食品的数量也少了许多。“六杀猪”的场景已经不复出现,除了“三祭灶,四扫屋”,剁豆腐、杀鸡、打酥、乒嘎、捏嘎这些分散的“忙年”内容则往往被混合到一起在一天内完成。


 


                             


难觅好春联


 


 


和“忙年”一样变成一个“意思”的还有贴春联。


在我幼年的时候,至少在我的故乡,每家的春联要么出自晚清秀才之手,要么出自黄埔军校的军官之手。我们家的春联,原来就是一位毕业于黄埔军校47期步兵班的本家来写的。所以,全村的春联不仅对仗工整,笔法讲究,而且每家的春联都比较贴切地反映出了他们家的状况,除了出门见喜、进门见喜、大“福”,基本上难见内容重复的对联,几乎每年都会有春联撰写人的新的妙对出现。


但是,随着这些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人的老去,情况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春联大多是从集市上购买,内容就难免有重复;就是那些不买春联的人家,也参差不齐,有的人家春联写得歪歪扭扭,可能是自己家小孩当着练习毛笔字来着;有的人家可能春联的字不错,春联的对仗则不甚考究;对联的内容更了无新意,多是从报刊、杂志上抄来的。那种同时兼具书法之美和语言之美又富有新意的对联实在已经再也见不到了。


 


慎终追远的祭祀传统


 


   “忙年”和“贴春联”都至少还是个“意思”。值得关注的是,春节中的祭祀传统则在很多人家连个“意思”也不是了。


严格来讲,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就进入了时段较长的春节祭祀时期。


祭灶当然烧香祭祀,扫屋也要烧香祭祀,因为扫屋虽然旨在为家神和家人提供一个更干净的生活环境,可是也会打扰在家里居住的神仙们的清静。


这之后几天的时间固然用不着烧香,但忙的事情都和祭祀有关。杀猪、杀鸡、打酥、乒嘎、捏嘎,都是用来在除夕那天晚上供奉生灵和祖先用的。


这也说明,在春节的祭祀传统中,除夕这一天非常重要,最为隆重的家庭祭祀仪式就是在这一天来进行的。


除了上文提到的种种准备工作,除夕这一天在白天还要完成贴天地牌位、贴灶神牌位、打纸、叠神灵和祖先牌位、叠纸钱、叠金元宝、打扫院子里的卫生等事项。


这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吃晚饭。


晚饭只是年夜饭的预热。吃晚饭前,要先在院子里遥烧一炷香,把天地神仙、灶神、家神和祖先请到家里,分别在天地牌位、灶神牌位、堂屋的家神和祖先牌位前设置起香案,拉起拦门棍,开始过年。这次晚饭不进行太特别的祭祀,家里人吃什么,就先把什么沿着天地神仙、灶神、家神和祖先的顺序放在每个香案上供奉一会儿。然后开始放鞭炮,鞭炮放完后,一家人才能继续吃饭。


吃过这次晚饭,接下来,大家都等着吃年夜饭。因为春节期间首先家人一般聚得比较全,其次大家都心情比较放松,所以这样一个长达四五小时的时段,可以看作是一年里全家人最好的交流时光。我们家还没电视的年月,男人是边嗑瓜子、边吃糖边打扑克,女眷们则在一旁一样吃着零嘴看打扑克,或者如果觉得纸钱、金元宝不够,再叠些纸钱、金元宝。后来有了电视,看中央台的春节晚会成了大家的共同消遣。随着春节晚会一年不如一年,聊天好像现在又重新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


大约是除夕夜的十一点半钟,真正的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开始拉开帷幕。这个时候,要把所有的除了水果以外的供菜,什么整鸡、整鱼、酥菜的先在锅里蒸一遍,然后,开始端出来和水果一起摆在天地神仙的香案上,点起蜡烛,再摆上酒瓶和酒杯,开始祭祀。


家里的家长主祭。他来燃香、烧纸钱、致感言以及第一个磕头。在我们家,父亲是主祭人,他磕完头后,母亲、哥哥、嫂嫂和我才能依次磕头。给天地神仙磕头时刻三个头。磕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要像父亲一样说些吉祥如意的话。而父亲在我们磕头之时,会继续添纸钱并且绕着纸钱敬酒。


这样的仪式及过程还要复制到对灶神以及堂屋家神和祖宗的祭祀活动中。不过,在堂屋家神和祖宗的祭祀活动中,会增加一项内容,那就是给在世的长辈磕头。在奶奶去世之后,父亲和母亲是我们家辈份最长的人,他们只要给家神和祖宗磕三个头就行了,但是其他人则需要多磕很多头。譬如我吧,再兄弟中排行老三,父母亲、两个哥哥、两个嫂子每人我都得给他们磕一个头,总共要磕六个头。给在世的人磕头,每磕一个都要起立一次,以示尊重和区别。被磕头致意的人常常要谦让一下,说“别磕了、别磕了”,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磕头的人则需要拒绝这种谦让。


我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参加这样的仪式的时候,无所谓迷信不迷信,但的确有一种慎终追远的神圣感觉。孔子的两句话“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能比较好地表述了我的心态。我觉得自己并非迷信,我不能够确认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鬼神,但是,借着这样一种时机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造化、对祖先表达自己的虔诚感谢和敬意在那一刻让我的心情无比平静。


依照传统,从初一一直到十五,对天地神仙、灶神、家神和祖先的祭祀活动每日早上七八点钟和晚上十点多钟各一次。


不过,这一切都在改变,像我们家在当地算是很注意保持春节祭祀习惯的人家,祭祀活动也只能持续到初六。很多当地人看到谁家里摆着香案和供菜已经成为很稀奇的事情。大多数人家也就是在除夕夜那天进行一次简单和简化了的祭祀活动,没几个年轻人再愿意磕头了。


 


余论:我们误解了什么?


 


春节祭祀传统的改变当然和政府的无神论宣传和主张有关系,但是,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流传。在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家里,几乎包括贴春联在内的所有传统仪式都是被禁止的。


提及春节传统,我觉得无论是政府还是舆论,通常认为只是燃放鞭炮烟花的代名词而已,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认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它极端地把春节传统简单化了。私下以为,也许只有“三祭灶,四扫屋,五剁豆腐,六杀猪,七杀鸡,八打酥,九乒嘎,十捏嘎”的民谚描写的“忙年”景象、贴春联和密集的长时间的祭祀活动才是春节传统的要义所在。


笔落至这里,竟忽然心生一种悲切的感觉。春节是中国活的传统,而活的传统则是一个地方或民族文化延续的真正源泉。但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泉的春节传统正在被逐渐冷落和遗忘,也许有一天会化为一种记忆。果如此,我们如何面对自己文化的突然中断?


在文化复兴的口号震耳欲聋的今天,面临着信仰危机的中国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文化选择?如果文化意味着传承,在我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被一种异样的文化俘虏,要么去挽救和弘扬一种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血液里但几近消亡的文化——活的传统。


 


 

中评网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