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额与碑身

 文化龙乡 2015-02-21
碑首正中央部位称为“碑额”,其位置类似于人的额头,故名。上多用篆书写碑名,故又称为“篆额”或称“额题”。额题文字书体除篆书外,尚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极少见。
  碑身正面称为“碑阳”,背面称为“碑阴”,两侧称“碑侧”,一般将靠近碑阳碑文首行的一侧称为“左侧”。碑阳刻写碑的正文,碑文逐字自上而下,逐行自右而左书写,亦有少数碑文逐行自左而右书写,我们称之为“左行”。碑文一般先用散文记事,后接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赞颂。碑阴多刻门生故吏、撰书人、立石人姓名以及捐资建碑数额等。碑文如果过长,一般依顺时针沿碑阳、碑侧(右)、碑阴、碑侧(左)环刻碑文。少数碑阴另刻其他内容者,称为“后碑”。此外,汉碑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特征,即额题位置一般因势而就,不必强求居中。碑文亦有偏于碑身右侧,不求满布的情况,这些特点在后世碑刻中均十分少见。
  东汉以前书碑人多为书佐小吏,鸿儒大家极少涉足,所以汉碑多不见书碑人姓名,存世汉碑中留有书碑人名姓者,仅有五例:《武斑碑》之纪伯允、《华山碑》之郭香察、《衡方碑》之朱登、《西峡颂》之仇靖、《鄙阁颂》之仇绋。隋代以前书碑、刻碑一直被视为匠人之事,不受重视。唐朝以后,由于碑文化的繁荣,帝王将相、士族名流纷纷加入碑撰、书刻活动,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书写了《晋祠铭》、《温泉铭》,武则天书写了《升仙太子碑》,李隆基书写了《石台孝经》、《纪泰山铭》,七十六岁高龄的太子率更令欧阳询还奉敕书写《九成宫醴泉铭》等等,书写碑文在观念上从一件苦差事转变为一项高雅而流芳百世的文化大事,这样就开始形成在碑版上加刻撰者、书者、刻工名姓的风气,为书法史留下了大量书家资料。
                                                                           ( 作者:仲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