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某,女,24岁,工人。门诊号:351。1980年1月3日初诊。患者经常心悸、胸闷,1972年、1975年曾两次赴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十分忧虑,家属尤为担心,于是要求中医治疗。诊察所见:形体消瘦,精神欠佳,心悸,胸闷,颧红,无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辨证:先天禀赋不足,气阴两虚,以阴虚为主。治法:养心阴,清心热,佐以益气、活血。方药:麦冬、石斛、沙参、连翘各12 g,山栀、元参各9 g,黄芪、归身各12 g,白芍15 g,丹参20 g,五味子3 g,柏子仁、茯神各9 g,远志6 g,甘草3 g。3付,水煎服。服上药,心悸、胸闷、无力均减轻,惟感咽干。服药有效,原方加减继服。上方又服10余剂,夜间梦多,睡眠不宁,仍咽干而痛,目有涩感,鼻干,盗汗。内热不减,加重清热药量再进。方药:石斛、麦冬、连翘、蒲公英各15 g,山栀9 g,元参20 g,牛蒡子、大青叶各9 g,桔梗6 g,甘草3 g,柏子仁、茯神、菊花、建曲各9 g,麦芽15 g。5付。服上方后,惟昨日下午心悸一次。原方加减:继服5付,近日精神好,口鼻略干,未发生心悸,原方继服5付。心悸、胸闷一直未发作,为进一步巩固疗效,拟定下方:石斛9 g,麦冬15 g,沙参9 g,茯神12 g,远志、柏子仁、归身各9 g,丹参、连翘各15 g,生地、知母、郁金、菊花各9 g,珍珠母30 g,甘草3 g。5付。嘱患者,如无变化,可按上方隔日1付,继续服一段时间。本例患者共服药69付,心悸、胸闷已基本痊愈,目前在进一步观察中。(《临证医案医方》198l,50) 【按语】本案先天性心脏病,病机为气阴两虚。先天性心脏病,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表现,乃属祖国医学“心悸”的范畴。该患者症见心悸、胸闷、周身无力;颧红、舌质红,脉细数属先天不足,气阴两虚,按一般常法应气阴双补,似可收功。然我们根据其临床症状,认为该患者以阴虚内热为主。所以治疗时始终以养心阴,清心热为第一要务。方中以麦冬、石斛、沙参、元参滋阴养心;山栀、连翘清心;丹参、当归、白芍、黄芪活血补血益气;五味子滋肾水以清心火;柏子仁、茯神、远志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养心、清心、安神之功。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27.中医经方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