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少林伤科管窥

 johnney908 2015-02-22
少林伤科管窥

◎河南中医学院  王单一

 

    祖国医学自春秋战国及东汉末年已自成理论体系。两千余年文献犹沧海浩翰;贡献之巨,举世赞誉,堪称宝库也!中华武术的历史同样源远流长,武术的格斗,必然导致人体的损伤,因此武术与伤科犹如一对孪生双胞,武术伤科就这样从武术中派生出来了。武术伤科经沧海桑田,积沙成塔;历经坎坷劫难,千锤百炼,于华夏神州救士卒于武打疆场,济苍生于乡陌之间。泱泱中国,地大物博,武术流派多如牛毛,诸如少林、武当、峨嵋等流派,各个流派也都有自己特有的伤科,其中少林与武当流派最为有名,故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说法。因篇幅原因,本文仅就少林伤科流派做一管窥。我国历代僧医及崇少林伤科的医家,在行医济世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独特的方药,涉及内科、外科、骨伤、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但以伤科最显著。少林伤科方药,因寺院规矩,秘不传世,为“技击家所密”,历代医家受儒风影响,对伤科不屑一顾,其著述难登大雅之堂,故世人鲜闻,研探亦稀,即使有专著,每言简意赅,重实效而甚少详论,由是临症虽获效卓著,若欲悟其理则不知其所以然,余思祖国宝贵遗产,亟待披沙捡金,去瑜之瑕,令其发扬光大,造福寰宇焉。

一、少林伤科渊源

    当炎黄始祖以圣哲者的智慧开创灿烂的华夏民族先河之时,医学的起源便与狩猎斗兽,渔捞涉水,架木巢居,乃至日益增多的物质生产活动紧密相伴不断发展,因此伤科自然成为中医学的先驱。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初期缓慢地流传。南北朝时,趋于繁荣,佛教学派涌现。佛家寺字古称“寺刹”、“梵刹”、“僧刹”、“兰若”等,大多建在深山野岭,或郊外山庄。如唐杜甫诗曰:“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丹青多有“深山藏古寺”的画题,有的凿石窟为寺。可见生活环境险劣,僧侣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易造成创伤,生活艰苦,且要苦修行,健身护寺,练功习武,拳打脚踢,难免受伤,自行救护,自摸自捏,寻医辨药,因此产生佛家伤科。魏晋南北朝时,僧侣中己有名医,晋岭南僧医支法存善疗脚气,撰著《申苏方》5卷(已佚),内容涉及内、外、儿各科。南朝宋齐竺潜(法深)(公元285-374年,精于医,著《僧深药方》或称《深师方》,30卷,已佚),部分幸存于《外台秘要》和《医心方》,其中有不少伤科方药。《深师方》记载了“疗从高坠下伤内”蓄血方,“疗堕落瘀血”汤方,“疗折腕伤筋骨”膏方,磋跌仆绝“急救方药”,“预备金疮”散方等,是中国佛教医学中最早记载骨折、筋伤、内伤、金疮的方书,标志着中国佛教伤科的产生。中国佛教经4-5世纪的流传后,隋唐是中国佛教鼎盛时期,大量翻译佛典。隋代僧医梅师,号文梅,撰著《梅师方》和《梅师集验方》(已佚),其内容于后世医著《证类本草》、《医垒元戒》、《伤科汇纂》等可见其斑。《梅师方》载有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疗金创作痛及出血方药,载有治疗因疮中风、牙关紧禁、腰脊反张、四肢强直以“破伤风”,及治疗动物咬伤。由此可知佛家伤科已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因而敕建少林寺。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达摩到嵩山传授禅宗,自立佛派大乘教,他面壁9年,静坐修禅,久之僧徒们肌肉衰弛易倦,关节僵硬不利,再加上深山中常有毒蛇猛兽袭击,达摩为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便依据虎跃猴攀鸟飞蛇行等动作,编制了达摩十八手和心意拳,旨在健身和防身。此外还遗有《诸导气诀》和《易筋经》、《洗髓经》传世;虽然称不上武术,但是为少林武术形成奠定的基础。隋末,少林寺武僧昙宗、志操、惠等13位协助秦王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唐初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他12和尚则“危时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寺受到感惠,僧徒达到两千余人,拥有武艺高强的精兵500多人,这样便将军阵兵法,兵器带进了寺院,开创了少林寺武术的新时期,“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历代高僧大都法、武、医兼通,效国利民,名闻于世”(《少林寺秘方集锦》),昙宗、惠善于伤科医术,开创了少林武术伤科。少林伤科于明清得到大发展,形成少林伤科学派。当时少林寺是世界上少有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美称。清康熙帝为寺山门匾额御笔书名,名僧圆寂火化,并筑塔保存骨灰,现存骨灰塔,称为塔林。
    五代以后,中国佛教在衰微中延续。少林武术之所以名扬天下,源于少林寺善于博取众长,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一提福居和尚。五代十国时期,高僧福居特邀18家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3年,互献绝技,切磋武功,各取所长,而后加以归纳整理,汇集成《少林拳》。少林武术得以发展,自然也促进少林伤科发展。这时著名僧医有福居、智广,精于伤科,尤熟诸人体经脉,善点穴治病。凡筋脉拘挛,跌跛之类,损伤之类,皆以竹片为杖,指其痛处、或兼施药液外搽,丸散内服,常获立愈的效果。
    宋、金、辽时代,佛教得到当时统治者的保护、支持。宋太祖得少林真传,传下少林洪拳,岳武穆王的岳家枪法源于少林。宋军阵中的医者多属少林伤科,少林伤科在金创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宋有不少僧医,擅长伤科,并有著述。如文宥精于医,擅望诊,“隔垣而知之”,观面色洞知病之所在,著有《必效方》3卷(今佚)。据《百一方》记载,壕梁录泉寺有僧传治打扑伤损方。南宋医家稽幼域,师少林武、医,后护驾到浙江绍安,悬壶为医,传艺授徒,创“山阴下方寺院西房伤科”,著《秘传伤科》,为寺中传钵,成了浙江著名的伤科世家。可见少林医学己传于民间,并在民间繁衍。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崇喇嘛教,奉名僧为帝师;少林寺和皇室关系密切,宪宗、世宗皇帝曾敕命少林寺住持福裕在河北蓟县盘山、号安、太原、洛阳等分别建少林寺5座。少林武术基地大发展,少林武医也得到发展。元代出名伤科僧医有石岩、宗发。约11世纪,高僧阿狄夏著《头部伤固定治疗》,可知颅外科诊疗水平。
    明代,明太祖出身僧侣。明代南倭寇侵扰,总制胡宗宪亦用少林寺僧兵抵御外侵。(《豫乘识小录》)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各显神通。少林月空和尚率僧兵赴东南抗倭,自备军中急救良药,如少林行军散、八珍丹。少林出名僧医有智正、智谆。智正收集明以前寺院有效秘方,编著了《少林寺秘方》,墨本秘不外传。明嘉靖二年(1523年),异远真人经过多年的民间搜集整理出《跌损妙方》一书,少林伤科的真传秘方为世人所知,填补了跌打穴伤在伤科学上的空白,也为后世穴伤诊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异远真人成为少林伤科之始祖,其后众多伤科学家皆宗其说,从而形成少林伤科学派,是中国骨伤最有特色的流派之一。
    自北魏至明清,少林寺屡经敕建,遍布南北,数达10余座。明末清初,福建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屡遭清廷镇压,寺院被焚烧,佛教门徒四处逃散,从而分布大江南北,自立门户,广收徒弟,少林武术、伤科在民间发展。这时期,伤科秘方著述传抄甚多,其法多宗少林伤科,师承有异,有所发挥而分支。出名僧医有字宽、湛举、湛化、南洲、本园、也然、毛公、太双、梅亭等。湛举、湛化两位僧医进一步补充、完善整理少林寺伤科秘方为《少林跌打损伤秘方》,制成木刻版,藏于法堂,但后被焚。南洲和尚师承宏达祖师,再传张梅亭、春亭,擅长正骨术,《伤科汇篡》收录其整复肩关脱位的心法经验。本园僧医(公元772-?)收集编著《汇集金鉴》2卷,其中有伤科方。了然僧尼(公元1796-1820年)精于武,通于骨伤。少林寺毛公著《五论图》少林寺法莲仙师太双著《跌打损伤方》。清代嘉、道(公元1796-1850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伤科医家,拳术技击家,著有《秘传伤科集验良方》一卷,但未刊世,部分保留在《旧伤秘旨》中,反映出王氏对薛生白治伤从脾胃论治学术思想是赞同的。清胡廷光编著《伤科汇篡》(1815年)辑录其祖传抄本《陈氏秘传》,冠以“少林寺秘传”,实为异远真人处方的加减,江孝卿1840年著(江氏伤科),赵廷海1851年著《救伤秘旨》均异远真人学说的演进。
    清末以后期间,出名僧医有淳济、寝勤、贞后、侦绪、恒林、妙月。民国年间,卢俊善武精医,著《少林秘真球囊》,妙月(公元1883-1944年)任泉州祟福寺主持,以寺行医,擅长跌打损伤。此外清还有设有撰著者的撰述《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跌打损伤验全方》。民间有《少林寺12时辰12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少林寺存下班中跌打妇科万应方》等流传。以上文献为我们研究少林伤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成立少林拳谱编写委员会,少林寺第36世住持德禅法师将自己六七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寺院僧医的验方、秘方、单方,传授给皈依弟子德虔,先后整理,编著了《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少林点穴法》等书,将少林秘藏公布于世,惠国利民。这是少林寺僧医伤科的结晶。从中可领略少林寺伤科的治疗水平概况,了解少林寺伤科治疗特色。
    现代中医骨伤科界中,与少林伤科有源的医家不少,例如上海的王子平曾任第一届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施家伤科的施镇昌曾师于少林拳师邓九皋;四川成都体院附属医院前院长郑怀贤,少跟北平魏金山、孙录堂习武兼医,1936年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运会上代表中国作武术表演,建国后曾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运动医学会委员;广东何竹林系少林至善禅师高足洪熙官(洪门少林)之徒;佛山李广海系金山寺僧人智明和尚所传;广东蔡荣亦属洪门少林;福建林如高的祖父系少林高僧铁珠之徒;福建许书亮少时曾随陈文世(少林伤科学派)习国术学骨伤;四川杜自明宗少林派武功;成都杨天鹏系少林武师吴云武之徒;河北李墨林受业于少林支派;哈尔滨夏静华之叔祖出家嵩山少林寺习武;江西的程定远早在1922年向汪之斋学习内功,1933年毕业于南京国术馆;北京刘道信师少林武师,曾以教武为生:他们继承师传,发扬其特色,为发展中医骨伤事业作出不少贡献。
    纵观近两千年少林伤科的发展史,其产生于魏晋,成长于唐宋,学派形成于明,发展于清;它与武术发展息息相关;历代高僧武医相兼,其遣方用药多遵中医理论,是中华骨伤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后世研探、发扬。

 

二、少林伤科的基础理论

    少林伤科的基础理论仍以中医的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尤重前三学说,明清时期新创立伤科子午流注,易理伤科学说。武医结合是少林伤科一最重要特点。其基础理论可散见于武术气功诸著作之篇头末尾,专门伤科著述都很粗略,拙理论,重临床方药,这也是少林伤科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应值得此方面研究者的注意。
    2.1 解剖学说
    解剖学说是医学的基础理论,亦是少林武术一一卸骨术、擒拿术、点穴术的基础理论。卸骨、擒拿两法,其最主要是必须先详知人身内部的结构,一筋一骨的构造。必须探知人体诸骨的解剖位置,其联络衔接的式样,尤其是各关节。既便是极小的子骨,亦不可忽略,然后才能依其势而定卸骨法,才能出手制胜。擒拿法,关键在骨的关节和筋的主从,因此对筋骨各部的位置必须完全明了,毫不错误,才能施巧。卸骨法较详述“骨胳解,骨胳图,颌骨、锁骨、肩胛骨、肘骨、腓骨、胫骨、足骨、附骨12骨胳”等。擒拿法较详述“笑筋”、“耳筋”、“屈筋”、“伸筋”、“筋腹”、“腓肠筋”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
    由上可知,卸骨法,擒拿法尤其重视解剖的“骨学”、“骨连法”和“肌学”的基础理论。
    练卸骨法,擒拿术者除掌握上基础理论外,还要苦练2-3年,方能练成。因此学会卸骨法、擒拿术者,也学会正骨术。点穴法是少林武技一绝。习点穴法,必先识诸穴所在部位,后辨明其经络循行起止,熟悉各穴与脏腑、气血等关系。人体总穴365,大穴108,致命36穴,小穴257,既要能言其解剖部位,而且要瞑目摸之。习练点穴法常仿针灸铜人像制木人练识穴点穴。救治穴疗伤也需按穴道解之。
    2.2 气血学说
    少林练功、点穴、损伤专从气血论。
    练功养气血达摩祖师著的《易筋经》认为人之一身,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骸,内有精气神,外有皮肉筋骨;脏腑之外,筋骨保护着,筋骨之外,皮肉保护着,肌肉之内,血脉滋润着,全身活动自如,主要依靠人体的气。因此修身练功,全在培养气血。站桩功,不动摇,务在培养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胃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避其邪恶不正之气,勿逆其于气,勿扰思悲怒损于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而贯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至。《少林绝技秘本汇编》中“练功与气血”认为各种阴阳软硬功夫,皆是以气血为主。因气为卫,血为营,人之一身,全靠营卫。只有营卫运和,脏腑才能得以正常工作,身体各个器官才是以正常发育和进行新陈代谢。故“保养气血之道,即习拳与练功”。近代少林伤科代表人物王子平即提出对于伤科治疗当活血与理气并重,认为气血运行于全身,外泽皮毛内充脏腑,外力所伤气机受阻,血流凝滞,百病丛生,因此疏理气机,活血化淤乃治伤之大法。
    点穴制气血人之一身,如一小天地,各穴的分布在人,象星辰于太空分布。气血为人生养命之源,不容许有损害,若受损害,则命之源已伤,而生机亦因之而绝。点穴之道,依气血在经脉运行次序,而点其端,则气血被遏流,必使人身正常功能失常而致晕或哑或死亡。点穴一法,之所以制人,完全在于限制人身气血运行。拳伤辨气血《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关于拳伤与气血关系认为向上打伤的是顺气,平拳打为塞气,倒插为逆气,此之为最凶。因此拳伤气血而致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气逆、气厥。凡跌打扑伤者,男人伤上部易治,伤下部难治,以其气上升故也;女人与之相反。凡伤须验在何部,按其轻重,明其受伤新久。男子气从左转,左属阳。女子相反。要分气血之辨,然后看症用药。
    2.3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少林练功,少林点穴的基础理论。
    练功与经络子午功、易筋经内外经易是少林派强身的主要功法,该功理离不开经络学说。子午功亦称子午轮转功,分为大小子午轮转功两法。小子午轮转法,即为练静功意守忧陀那(下丹田),忧陀那气足后,意领气于任督两脉运行。由此可知任、督脉是小子午最重要的经络。大子午轮转法,即在掌握小子午轮转法之后,以意领气在于足三阴三阳经脉运行。总之,子午功重14经脉运行。“易筋经外经”是一种练力与练气并重的基本功法。它的形体变化,手指受力不同作用于筋骨、经络,通手三阴三阳为主,调理全身经脉,和合气血,平衡阴阳。易筋经内经,其预备式时,意念头顶百会穴上接青天,引天气入忧陀那(下丹田),又意念脚底涌泉穴与地相连,引地气入忧陀那(下丹田),这意念“气”运行的通道,少林气功称之为“中脉”,与“任”、“督”脉相对应,似中医的“冲脉”。
    点穴与经络点穴是以气血在经络运行的理论依据,以穴部为标志,按时辰点打封闭的。其致伤病机:点穴一法,其所以制人者,完全在限止人身气血之流行,被点者失去知觉,即考周天定时之理,合气血循行之道,知某时气达何宫,血注何穴,就其穴而点穴。其穴既闭,则气血因之壅积,不能流行。点穴疗法,也依相同原理,松解被封穴的穴道,使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血头论”、“12时辰气血流注12宫”、“12时辰气血流注36穴”的点穴理论皆从经络学说为依据。血头论最早文献见于明代《跌损妙方》,“周身之血有一头”,即子时走往心窝穴(今剑突),丑时泉井穴(膻中),寅时井口穴(人中),卯时山根穴(印堂),辰时天心穴(囟门),巳时凤头穴(风府),午时中原穴(命门),未时蟾宫穴(肾俞),申时凤尾穴(会阴),酉时屈井穴(神阙),戌时丹肾穴(关元),亥时六宫穴(曲骨)。其理论就手足三阳经和足少阳经皆会于督脉,足三阴和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会于任脉,12血头(除蟾宫外)按时辰流注于任、督,任督为12经气血交会的总枢纽。12时辰气血流注12宫记载了气血在不同时辰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膀脱申注酉肾注,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12时辰气血流注36穴介绍:每日24小时,每时辰2小时,气血流注于经络在时辰头、中、末的3个穴位,即气血日行36穴。异远真人总结的这十二个穴道是他高度总结十二经流注和任督流注的关系,并通过气功现象进行肯定,所有这些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应当尊重我们祖先有悠久的历史实践,努力发掘整理,留待后人探索,由于十二穴道往往处在解剖生理学的重要位置,这必须引起我们在处理此类损伤时给予重视,其相应的治疗措施也是值得我们去批判继承的。
    2.4 伤科子午流注学说
    伤科子午流注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界客观规律对人身的反应,运用人体气血流注经脉循行的时间规律,指导武术点穴,擒拿及伤科诊疗的理论。
    伤科子午流注是根据《周易》阴阳盛衰消长的原理,认为气在人体中的盛衰与昼夜日月运转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盛衰开合进行取穴。武术在明代兴起点打封闭,至清时盛行,明异远真人《跌损妙方》首提“血头论”。为伤科子午流注的肇基,其后清代《救伤秘旨》、《少林铜人薄秘方》、《五论图》皆发展完善其学说,因此伤科子午流注于明清形成。《救伤秘旨》十二时气血流注歌是针灸学上子午流注学说的理论依据,它和“十二经纳甲法”将五行与五脏六腑及十二经的五输穴进行归类,以明时穴的开阖,便于运用迎随补泻的针法,这是针灸学上的独特方法,在元、明盛行,伤科也自然受到其影响,经络学说特别是子午流注学说的理论来指导伤科临床诊疗的最早专著是《跌损妙方》,其中“穴头行走穴道歌”就是在子午流注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气功现象和伤科临床实际提出的,但异远真人提出的十二个穴道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此,到了清代,用十二经流注于十二时理论去统括全身致伤的穴道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有更广泛的价值。
    随着人体科学发展,现代时间生物医学的兴盛,针灸经络实质研究的进展,神秘不可测的伤科子午流注将会逐渐被认识并得到发掘。
    2.5 《易》理伤科学说
    《周易》是中国先秦时代传下来的一部经典,分《易经》《易传》两部分。《周易》数理等称为易理,其运用无穷。明清时期有僧医精《周易》把易理运用于伤科,产生易理伤科学说。
    天地相通,天人感应,少林秘传,四季打伤。《易》认为天地人“三才”关系密切:“天地交而万物通”(《泰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其四时合其序”(《乾卦》)。《少林伤科秘方》、《五论图》认为四季打伤有关系,春伤肝必凶,夏伤心必凶,秋伤肺必凶、冬伤肾必凶(《少林伤科秘方》);春伤肝不治,至秋戒邪入里,金克木而死,秋伤肺不治,至夏戒邪入里,火克金而死,冬伤肾不治,至四时邪入里,土克水而死(《五论图》)。福建南少林寺还秘传“四季12时气血循环穴位点打术”(《少林秘传打穴术》),因此临床有按四时打伤应用主药和因时打伤及破伤风各方传于世。
    伤科八卦结构体系。八卦是《易经》主要内容。《易·系辞》曰,“古者胞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组合规律及衍化规律普遍存在于宇宙物质结构之中。人体八卦结构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撰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易·说卦》)。这是以卦驳的阴阳虚实动静而拟肢体器官的功能和状态。《少林铜人薄秘方》记载了“先天八卦部位应方诀”、“先天八卦合脏腑诀”和“后天八卦应方诀”,介绍了八卦与人体部位,脏腑相应关系及其损伤的特殊方药,林氏《伤科八卦》按人体分为两仪、四象、八卦部位辨内伤论治,把患者所损伤的八卦部穴和受伤时辰结合处方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一些药方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如壬水金丹方、戊土五灵丹等。

 

 

三、少林伤科诊治特色

    少林伤科在近二千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治疗经验,善于特殊望诊辨伤,精于手法、药物治疗。
    3.1 诊断辨伤特点
    少林伤科以武场,战场受伤居多,由于历史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仪器、实验方面的检查,多凭直观方法推理判定,因此精于望诊,重在辨生死。长期以来,对诊断穴道、部位;经络、脏腑伤的程度和辨伤的生死形成一套规律:“四望”诊内伤,“四辨”知生死(凶吉)。
    3.1.1 “四望”诊内伤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验症吉凶》较详细介绍四望诊伤方法,即望眼、甲(爪)、脚底、阳物。四望中,以望眼、甲(爪)较有临床意义。望眼诊伤法最早文献见于《跌损妙方》,是伤科诊科一创新,其后在少林伤科和民间武术伤科应用。现代微循环学说的发展,已证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伤科内伤诊治法》去粗存精,提出“报伤点”(在被检者无眼部自觉症状的情况下,伤后眼结合膜与巩膜之间出现青紫色,红色小血管突起,并在其管末端有黑褐色的圆形淤血点,即为报伤点)诊伤法。望眼诊伤法是以中医五脏与眼的关系为理论依据,以眼科五轮八廓为指导。临床还可以通过观察报伤点的变化来判定治疗的效果。望甲(爪)诊伤法其是以中医脏腑学说中肝与爪的关系和损伤恶血必归于肝的从肝论论治理论为依据。其方法与现代“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测定相似,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例如:正常指甲是红润含蓄,坚韧而呈弧形,指甲光泽明亮,气血充足,运行流畅,压其端部放开后血色立即恢复。若按压指甲变白,放时血色恢复缓慢,多为血淤或气滞,不复红者多是血亏。
    3.1.2 “四辨”知生死
    少林伤科认为伤科者第一要务,即辨伤之生死(《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认为凡看跌打者,先看相穴后看症,生死之法辨明仔细,庶不致有误也(《洪氏跌打秘方》)。因此必须通过望诊、脉诊,寻求特异的征兆来断生死(吉凶)。少林伤科长期以来中医辨气血、经络、脏腑、阴阳为基础,以辨穴道、辨脉象、辨特异征象、辨脏腑绝证为方法。
    3.1.2.1 辨穴道
    少林伤科认为人体周身有108穴《江氏伤科方书》(1840年),小72处,大穴36处,此皆为推理数字,依据佛家“六”为常数,108穴的实际应用价值尚有待探,36穴一方面受《检骨图格》影响,一方面受“天五地六”的影响,其中有渲染神秘与牵强附会之处。其中论打中小穴,伤重亦无妨,打中大穴,虽轻难治亦死。因此,跌打损伤,“验伤何穴,其毒或轻或重,或深或浅,详细察明,治疗方可无误”。又认为12血头穴、36大穴、26要害穴都是禁打点的,如果被点伤即凶。根据现代解剖学,36个大穴主要分布在头和胸腹部,一旦受伤,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颅脑、胸腹脏器的损伤,严重者往往威胁着患者生命。
    3.1.2.2 辨特异征象
    少林伤科认为无论内外伤,其伤重不救,除立即气绝者外,必有特异的征象现于外,须仔细体察,必须寻得其征象而断其生死。特殊征象:眼白、直视、斜视、瞳仁散大者为死征;甲(爪)色死白者,甚至黑色者必死无疑;人中上吊,嘴唇翻无治;耳与鼻上皆发现赤色者不治;阳物缩者死;出血不止,先赤而后黑者死。
    3.1.2.3 辨生死脉象
    少林伤科认为脉是气之余,气衰者,脉必濡弱,气绝脉必先绝。重视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来辨伤势轻重和预后凶吉。此来自于滑寿之六脉提纲归类法,提示少林伤科植根于广袤的中医学中。长期脉诊经验认为六脉无甚异征,其伤必不甚重;若脉绝者,必死无疑;破伤失血过多,脉沉细者,却有生望,脉浮洪数大实促,乃是死征,解索,雀啄、屋漏、鱼翔、弹石、虾鳃游等奇脉,皆死脉。
    3.1.2.4 辨脏腑绝症
    人体五脏六腑藏于身内,少林伤科根据脏腑与四海、五余、各窍的关系,由外审察而辨脏腑损伤的轻重,命的生死。认为凡跌打损伤,春伤肝,夏伤心,秋伤肺,冬伤肾,皆凶。其经验有五窍五绝征和五色六死决。五窍五绝征是以脏象学说的理论,以五窍与五脏的关系为依据。由五窍特殊征象识五脏伤的绝症:舌尖黑色,且多芒刺,是心绝之象;双眼直视,鱼目是肝绝之象;鼻孔翻翘、无液,黑色,是肺绝之象;嘴唇翻,色黑如墨,是脾绝之象;两耳色晦,耳廓现黑色,是肾绝之象。由五色辨六死诀:肝胆伤、面呈青,死;脾胃伤,面呈黄,死;胸肺伤,面呈白,死;肾伤,面呈黑,死;胸心伤,面呈红,死。少林伤科十不治法在今天看来很多是可治的,现仅列出以供同道察鉴:跌仆损伤有入肺者,人未即死,二七难治;左腋不伤透至内者,可治,肠断不治。肩内耳后伤透者则不治。伤破阴不治。症候紧多者不治。小肠下伤内者不治。脉下实重者不治。以上皆具不服药。
    少林伤科诊脉查色等诊断方法,是祖国医学诊断学内容之一,提示诊断损伤必须脉症合参全面诊查,不可就伤论伤,只知局部不知全体,是祖国医学整体观念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3.2 论治特点
    少林伤科认为跌打损伤,种类有内伤、外伤;骨折骨碎、脱臼、筋脉伤;弹箭镞创伤等。根据伤情辨证论治,宜手法、固定、药物,或兼施,不可拘泥,长期临床形成以正骨、点穴、固定、药物、功能锻炼、防护等独特风格的伤科体系。
    3.2.1 正骨、理伤特色
    少林“卸骨术”、“点穴术”之理亦是正骨法、点穴疗法之理,练成卸骨、点穴术,亦必会正骨、解穴理。
    3.2.1.1 精于卸骨,通于正骨
    学会“卸骨法,即精正骨科,诚非虚语”(《少林绝技卸骨》)。技击家认为“能卸骨能上骨称治手”,否则是“死手”,其技虽精,实不足取,学习卸骨(擒拿)以后,进而学伤科自然容易。接骨上骱,有赖功夫,臂脱胫折,一推揉,一擒一拿,立刻恢复原状,消除痛苦。习卸骨,擒拿者,亦兼伤科,悬壶于世,为人医治,拯人于危。少林伤科对骨折、脱臼、筋伤,重视手法整复;并积累丰富的正骨经验。例如提出臂骱较诸骱为最难,复位法巧妙。《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跌打奇验全方》详细记述了颅骨躯干、四肢骨折和肩、腕、肘、膝、腕、指、趾脱臼的手法整复,以及“夹绑”固定法。颈椎压缩性骨折、脱臼,少林伤科采用仰卧位足踏带牵引整复法,较之明代采取悬吊带牵引整复是有所进步。
    3.2.1.2 善于武术点穴,精于医疗点穴
    少林点穴,颇为神秘,既可致人死,又可教人活。武医精者,一举足能制强敌之死,亦可略施手法,而使垂危的患者救活。点穴主要是阻滞气血流行,使全身受到钳治;若能开启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经脉疏通,病伤自愈。如某时点人,闭住其穴,则气血必滞于其穴之后,这时应在其穴之前面疏导,或在对称部位之穴启开,使所闭之穴受到震动刺激而渐渐开启,所滞之气血也自然能缓缓通过其穴而恢复流行。如果被点后时间拖的太长,则气血必有一部分会凝结而成瘀血,此时应综合治疗,否则,会引起其它病症。如点穴使人岔气,用药物是不能治愈的。应先揉其穴位,然后推按对面穴位,同时让其咳嗽发声,二者同步,就能促使气血流通。具体手法是:左肋岔气打右肋,前行疼痛打后背。点了上穴击小腹,踢了会阴从上推。而点穴致伤,非一般损伤,按点穴致伤机理,于伤之前穴部,施理伤手法;抚摩或震激,启开被封闭的穴道。新内伤,“用药力推动积,不如用手术快”。点穴致伤,有的认为必须手法解开,兼药物,方可痊愈,少林点穴法有一套辨证施治手法将常用的点摸、点打、点揉、点划手法归为补、泻、温、清四法,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治则,应用于骨折、筋伤、脱臼、内伤和各种杂病的治疗,为少林伤科一大特色。
    少林派的手法治疗注重医者自我锻炼,一方面是体格的全面锻炼,如习少林拳术;其次注重局部练力练劲,如习练大力鹰爪功、一指禅功等。施使手法以稳、准、快为特点,使患者达到不知其苦而伤愈的效果。操作部位上重视经穴,注重点面线三者结合,注意力量上的运用,主张用巧力、寸劲,反对用暴力、蛮力,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用力似棉裹铁使力渗到深处。这种境界只有深研武术者方能达到,此是少林伤科的独有特色,值得我们深研细探。
    3.2.1.3 动静结合,注重功能锻炼
    少林伤科对于骨折、伤筋、脱位等病症的治疗,十分强调合适的夹缚固定和练功活动,认为在治疗损伤的全过程中必须贯彻动静结合,早期以静为主,中期动静结合,后期以动为主。尽最大程度地恢复机体的功能和促进机体的康复,练功方法例如易筋经、少林内功、祛病延年二十式(王子平创)。此方面对于今天康复医学有借鉴意义,可以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按照现代医学观点,积极锻炼可以解除肌肉僵硬,使肌肉活动协调,关节滑利,增强肌力,改善代谢功能,促进损伤炎性物质的吸收,对于恢复机体的功能和防治复发巩固疗效具有极大的意义。
    3.2.2 药物治疗特点
    佛教徒多习“五明”之学,其中一明为“医方明”(即有关医药知识)。佛家伤科在,急救、正骨、内伤、金创、防护诸多方面有独特的经验方。清湛举、淳智编成《少林跌打损伤秘方》收录历代少林僧医验方,制成木刻,后被焚。《少林寺秘方集锦》,其中少林寺跌打损伤方300首。原《少林寺伤科秘抄》记载着1753方(被焚),现《少林寺伤科秘方》共11卷,选方520首,少林伤科30种病案。这是历代少林僧医长期临床经验的结晶,从中可领略少林寺伤科治疗水平概况,及其辨证内外用药特色。
    3.2.2.1 急救方药特点
    少林伤科认为伤科者第一要务,即辨伤之生死,对于损伤昏厥,除以手法抢救外,还以内、外药物开窍或固脱抢救。跌打损伤致昏厥闭证,常用牙皂细末、生半夏末、二味复生散、卧龙开窍散吹鼻开窍启闭;内服应辨气闭昏厥或瘀滞昏厥,前者宜宣通开窍,少室复脉散主之;后者宜逐瘀开窍,根据伤部位、伤情、伤早晚期,选用不同的急救药:少林七厘散用于头部及损伤早期,少林飞龙夺命丹用于损伤重症,少林地鳖紫金丹用于下焦损伤及损伤后期。暑厥闭证,内服少林行军散。刀伤、标枪创大出血致气虚血脱,常用独参汤、复脉汤补气、回阳、复脉。
    3.2.2.2 正骨方药特点
    少林伤科正骨方约有正骨麻醉药,通治正骨药按早、中、晚三期施治正骨药。梦魂丹(治损伤刮骨用之,即内麻药是也,此药用老酒调服,以姜黄麻黄陈茄子川乌草乌闹羊花以上各一两共研细末,每服二分,老酒送下)、五生麻醉散、麻药外用局部麻醉,应用于骨折、脱臼难整复或小手术。通治正骨剂、接骨金丹、紫金丹(《少林寺伤科秘方》)、正骨丹(《少林跌打内外伤秘方》),活血祛瘀,接骨续筋药配伍为剂。三期用药早期常用活血止痛散、吉利散;中期用上通治剂;晚期常用壮骨续筋丹、生血补髓汤。
    3.2.2.3 内伤方药特点
    少林武术拳炮(拳)棍棒致内伤、筋伤、脱臼、骨折,以内伤居多,其造方遣药仍按大纲辨证论治,但以按穴道、经络、部位、脏腑损伤结合季节、时辰、症状、辨证论治形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按损伤主症选用主方加减用药:用药歌(《跌损妙方》)、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内伤脏腑没乳香,乌续桃兰通草姜。苏木木香归芎地,煎加童便酒调良。)(《救伤秘旨》)是少林伤科最典型的两个基本方,临床应用最广,对后世颇有影响,今仍有临床意义。按穴道损伤主方加减用药,13味总方是主方,14味加减方为佐,临床应用于36穴致伤。13味总方是“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加减化裁而成的,(通用总煎十三味秘方:主治一切点打或跌打损伤的通用方剂。处方:川芎6克,归尾9克,赤芍6克,元胡6克,木香6克,青皮6克,乌药6克,桃仁6克,远志6克,荆三棱4.5克,蓬阿术6克,骨碎补6克,苏木6克。加减:1.大便不通加生川军6克。2.小便不通加车前子9克。3.纳呆胀满加川朴6克,砂仁6克。服用法:加水两盏煎半盏调陈酒服。)较之用药精炼。按损伤人体上、中、下三都用药:三部汤药方以中医三焦辨证为依据,辨证简单,应用灵验,亦成治伤常用方。按脏腑损伤主方加减用药:内伤五脏六腑宝剂,内伤五脏主方,内伤脏腑奇方(《少称寺跌打奇验全方》)。按气血脏腑辨证用药:如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者,属气血虚,宜十全大补汤,肿或作寒热,属血伤而肝火动,宜四物加山桅、柴胡,血出不止,或又发寒热,宜四君子汤加川芎、柴胡,受伤若腹中作痛,“按之不能宁,属内有瘀血,宜承气下,按之不痛,属气血伤,宜四物汤加参芪、白术”,以上是从气血论治;《少林寺伤科秘方》详述心、肺、肝、肾、胃、肠损伤辨证谴药:如以胸为例,先投流伤饮,次投通圣散;伤肺则用活血汤,次用小续命汤;伤肾先用小续命汤,次用流伤饮,等等。按时辰主方用药:12个时辰血路丸仙方(《少林寺张大周秘传良方》)。按四季打伤主方用药:春打伤及破伤风方、夏打伤及破伤风药方,秋打伤及破伤方,冬打伤及破伤风方;四时打伤应用主药歌诀门《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少林寺张大周秘传良方》载大小南山豹方专治全身损伤,其中药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例如:肚角伤:木香、白菊、广皮;冷气痛:延胡、良姜;胁下伤:赤芍在左边用青皮、丹皮,在右边用枳壳、木香;肚伤:独活、续断、故纸、杜仲等等。有跌打各部药引诗诀:当归芎生地,槟榔赤芍宜。头痛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背上加乌药,灵仙动不灵。……不通在小便,车前木通益。
    3.2.2.4 金创方药特点
    少林伤科早期因为局限于寺内,僧人善用拳脚与棍棒,故受伤鲜有皮开肉绽之状。后期少林伤科延伸到军阵战场,故为刀斧、剑枪、暗器、弹炮所致创伤以皮开肉绽、血流筋断居多,俗名“红伤”。唐代及唐后历代的军营中,少林武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战争的需要,大批的伤员需要救治,少林伤科己形成一套清疮缝合内外药物治疗经验。《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都载录不少少林刀枪特效方药。
    少林伤科认为轻伤皮肉或筋脉,止血为第一重要,须先止血,然后用内服药培其元气。外用药法:掺药止血,常选用桃花散、旱金枪方,如圣金刀散、珍珠八宝散;敷药止血法,常选用少林止血散,少林万能止血散,少林金伤散,杨家枪伤散;单方独味止血,如鲜马灯草。内服药,选用外伤见血主方加减。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少林伤科对于处理眼部损伤,腹破肠出,阴囊外伤等的治法是过时的,对于此类疾病应采用现代外科手术疗法,而不应因循守旧,贻误病人病情。
    金疡红肿溃烂或溃烂不愈,采用内外结合治疗。内服解毒祛腐,消肿止痛,生肌收敛药物,常选用金枪烂方、金伤愈灵丹;外用敷贴拔毒生肌药散、膏药,常用少林寺僧医世代所传的少林拔毒生肌散,少林观音膏,明清僧医临床特效药膏少林万应膏、少林回春膏、少林拔膏、少林白衣菩萨膏。认为金伤者害其三也,一曰伤其肉,二曰伤其血,三曰伤其气。三伤随带有毒,血者循行于全身,藏摄于肝,故伤损肝也。此外《跌损妙方》通用门第七中生肌散之类外治感染伤口的方药,已为今几年中西医临床常用药,其指出对臁疮有效,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行试治。总之少林伤科中介绍的治疗开放性损伤的止血、止痛及治疗感染的祛腐、生肌、收口的方药都是行之有效的经验方,但对于大创口的开放性损伤,应采用现代医疗手段,不要轻易外敷药物,以防加重感染,特别是一些明显的污染物,如金汁、人尿等物,更不易轻易用于伤口,这一点值得医生注意。
    破伤风病,少林伤科把辨病与辨证结合,按邪居表,半表半里进行论治,强调预防。“凡破伤后,防风邪由创侵入,可先服托里散,外敷玉珍散,以防之。风邪在表,时或寒热,筋惕搐弱,脉浮弦,宜汗之散之,羌活防风散,或千里奔散或雄鼠散。风邪在半表半里,头微汗,身无汗宜汗和之,宜羌活汤或羌麻汤。风邪传入里,口禁舌强,项背反张,筋惕搐弱,痰涎壅盛,宜祛风止痉,玉真散或消风散,或有便秘,宜江膘丸或大芎黄丸”。现代以中西结合防治破伤风,对少林伤科抗破伤风治疗经验,有待进一步药理、临床研究,寻找直接抗破伤风毒素的方药。
    3.2.2.5 防护健身方药特点 
    少林习武练功分内外硬软功,或相兼之。如竹叶手、五毒手、弹子拳,琵琶功、马鞍功、铁砂掌、软臂功、铁袋功、霸玉肘、鞭劲功、铁扫帚功、足射功等都是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初练需防护指、掌、手臂、足伤、练功后用外洗药,活血舒通络,强筋壮骨;飞行功为软功内壮,练功前服“飞行丹”;铁布衫、金钟罩为硬功外壮兼内强,练功前服“铁布衫秘方”,强筋壮骨,练功后须用金钟罩汤洗秘方,消毒退肿,舒筋壮骨;蛤膜功为硬功外壮,兼软功内强,练功前黄酒送服内壮大力丸。《少林点穴法》载录练功药方11首。外用药方皆从半夏、南星、川乌、草乌、川椒、山甲、当归、透骨草、木瓜、紫草地丁青盐加味。内服药有以补气血为主的少林运气妙丹,少林练功畅通气四方,行功内壮方;有以强筋壮骨为主的少林练功保筋脉方、剑仙18罗汉练功药酒等。《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则载药水沁手硬如铁方,沁大力黑豆方,洗药水大力方等等。
    3.2.2.6 伤后调补伤药
    骨折和损伤后会引起气血双虚,头目眩晕,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精神倦殆等症状。少林壮筋续骨丹,少林大力丸,少林英雄丸,少林大补酒,少林裕公酒,伤后补养方,少林大补方等等。此外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的延年益寿方,例如少林延寿丹,少林嵩参膏,少林还少丹等等。值得现代养生医学家的关注,进一步研究,充分体现出祖国医学的特色,为人类做出贡献。
    3.2.3 少林十三味方主方荟粹
    江西的江考卿,属少林伤科学派,著《江氏伤科学》,在治伤时喜用少林十三味加减汤方,即五加皮、枳壳、刘寄奴、肉桂、杜仲、五灵脂、蒲黄、归尾、广皮、红花、玄胡索、香附青皮、砂仁共十三味,与吉林的洪氏少林伤科,仅有一药差别。此外还有赵廷海的《旧伤秘旨》;朱君尚先生的秘传十三味方;王子平十三味加减方;嵩山少林寺十三味主方等。这些方药能体现出少林伤科方药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探。余仅对赵廷海的十三味药物组成总治跌损伤的方剂作一分析:本方的组方原则,是针对跌打损伤后气血淤滞的病机为核心,依据内难有关气血的理论,特别是依据李东垣提出的“恶血必归于肝”的观点进行选药组方的。方中以入肝、脾二经,即能散血又能行气破积的三棱为君药;以入肝、脾、肺三经的、能通血脉散淤血,且能舒筋活络的赤芍和入肾经、善治骨伤能活血的骨碎补为臣,佐以入肝经为主的气份药木香、乌药、青皮以行气活血,玄胡索行气活血定痛通经络,兼之入肝、脾经之当归,养血、活血化淤共为佐;再用入肝经之莪术破血中淤结、桃仁散血祛淤、苏木行气通经,即为臣也为使。如此,气行血活、淤散积除,气得调,血得活,筋骨能治,损伤得医。药虽十三味,组成却有极严谨的理论依据。十三味总方不仅是治疗各穴道损伤的主要方剂,而且还是“七厘散”、“飞龙夺命丹”、“地鳖紫金丹”组成的主要药物。由于本方活血化淤力强,所以对体虚者及孕妇应慎用。
    3.2.4 其它治疗方法特点
    少林伤科除了点穴和药物治疗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特色治疗方法,例如针灸疗法如少林捷针十八法,有歌诀云:少林十八针法奇,伴君赴关康万里。一针项后医头疼,二针额上纽血止。三针鼻下能回生,四针虎口牙痛熄。五针呲角明双目,六针十爪复厥死。七针畹后安心神,八针首椎医疟疾,十七脐下刺丹田,阴阳顺循雄力第。十八赤针火映红,百疮脓肿一针去。另外少林捷针法取穴十宣合谷涌泉人中用来治疗中暑猝倒,不醒人事和各种原因所致的厥证均有良效。故又称为捷针复苏法。另《少林真传伤科秘方》载治喉闭,并治大头风,用磁锋或银针刺少商穴,使出血即愈。
    疔疮挑治法形成一套治疗体系,效验法异,例面岩疔:从天庭外反弓破;耳齿疔:从虎口穴破,男左女右。
    《少林跌打内外伤秘方》选心经之对心穴受伤,闷死而不醒,微有气可救,在伯劳穴内用艾火微灸之,以醒为限,俱不可灸重,重则头要爆开。海底穴受伤,伤处虚肿,小便不通,除用药物外,采用特殊的银丝艾灸法。
    封脐方治肚中有积血成块者,用韭菜头生艾厚香头生葱头生地龙捶酒炒,加麝香少许封之。青草药方亦然。
    少林伤科僧医对妇人患脱臼,碍于动,采用恐吓、哄骗、取丑等心术整复,这种非手法正骨术,姑且称为“正骨心法”。《伤科汇纂》记载清代浙江山阴下方寺僧医南洲和尚采用恐吓法整复肩关节脱臼的经验:少妇肩关节脱臼,僧医碍于动手整复,用粗布带缚患者双手,对抚牵引,僧医持榔锤对着患肩敲击恐吓,使患者突然受惊,两肩一缩,肩关节脱臼自动复位。“正骨心法”,《伤科汇纂》赞之为“上工”。“上疗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及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正骨心法正骨法无定法,是医者熟悉骨折、脱臼病情施心术而凑效的,这种经验只可意会、巧施,不为常法方传,因此鲜为人知。

四、少林伤科著名医案选

    少林伤科医案原在明代就有完善的木刻本,专门记载了少林寺僧远自北魏至明末期的医武打损伤之医案,共三百九十六案,分损伤门、骨折门、疮毒门、补损门。延至清代经湛举湛化等高僧又细分为点穴门、金伤门、跌打损伤门、刀伤门、杂病门等。传抄累积成九百四十方,也称少林寺伤科医案,世代传之。今仅列几例,以窥少林伤科之妙:
    八珍丹治愈伤后昏迷。明代月能和尚赴东南抗倭,为敌器所伤,昏而面血色,仿已亡故。服八珍丹一钱,四小时后全醒,安全寻营而去。
    观音膏治愈伤后成疮千余人。宋代福居法医兼通,名传八方。善长伤科,创研成少林观音膏,单治愈伤后成疮久不收口者,计千余人。
    加减十三味方治愈跌打损伤卓效。宋钦命少林寺方丈福裕,用加减十三味方治愈因跌打损伤红肿疼痛骨折脱臼溃破成疮等症,屡获卓效。
    白衣菩萨膏治愈跌损腰痛一百例。凡跌损后发腰膝痛,闪腰岔气者,德禅法师便以少林白衣菩萨膏贴,再服少林活血丹效更佳。共治上述患者一百余例。

结 

    少林伤科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余自幼习武后入河南中医学院探岐黄之术,希冀武医结合,发扬中国武术伤科,今对少林伤科作一简略评述,图抛砖引玉,望各武林前辈,医学大儒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