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阅江楼坐落在南京城西北角的狮子山巅,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主体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外观4层暗3层,共7层,巍峨壮观、气势磅礴。阅江楼内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等,景区内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浮雕5个“全国之最大”,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阅江楼于200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南京十大亮化精品工程”、第17届金陵市容杯竞赛夜景亮化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南京市发展第三产业先进集体、南京市旅游行业突出贡献单位等。[1]
1景点介绍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但见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一览无余,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阅江楼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郑和庞 大的船队就是从南京下关龙江出水,浩浩荡荡地从这里驶向太仓刘家港起锚地。 阅江楼风景区总面积31公顷,其中水面占1/3,陆地占2/3,绿化覆盖率达85%。景区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阅江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等。景区内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浮雕等5个“全国之最”,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2 历史渊源历史背景
停建原因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2] 完成建设 2001年建成此楼,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 3 全国之最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
2、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3、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4 装饰布局
底层 最突出的陈设是一椅、一壁、一匾。 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 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 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 二层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三层 有一船、一画。 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一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 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高12.8米,宽8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顶层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5 建筑结构结构
风格 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 巨幅瓷画上还反映了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立“天妃宫牌”,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布局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6 社会评价7交通指南
市内乘公交10路、54路、150路、21路、132路、18路、39路、12路、16路可到。景区分有东入口、南入口,均有自备停车场,可停放各类大小车辆。南入口设有登山电梯,可乘电梯直接上山顶,为游客提供方便。东入口新建了扶手电梯,直达孙中山临江处。 8 文学著作朱元璋《阅江楼记》
朱元璋《阅江楼记》序 (洪武七年二月)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妄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 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东黄阁,询臣某日: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拒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虽楼未造,尔先为之记。臣某谨拜手稽首而曰:臣闻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设险之当为,非有益而兴。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诚可信也。今皇上神谋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狮子山扼险拒势之诏,将欲命工。臣请较之而后举。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何以见之?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皇上拔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实臣之愿也。臣虽违命,文不记楼,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纳忠款而敛兴造,息元元于市乡。乃为歌曰:天运循环,百物祯颁。真人立命,四海咸安。臣歌圣德,齿豁鬓斑。亿万斯年,君寿南山。 阅江楼记 (明·宋濂)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阅江楼序(王宇斌) 金陵紫气,吞万里长江;卢龙脊脉,镇遐迩灵壤。瑞楼经六百度春秋,以记建成。揽五千年文明,浮袤万象。上有华光涵酝,鸾凤翔鸣。且夫流霞委照,龙虎依傍。敬以察之,聚势于葱茏之中,昂威于烟渚之旁。凌侵于天汉之表,镇覆于狻猊之上。檐牙挂月,丹阁拨霄。蟠龙藻井,巨狮迷想。碧水接空,映其瑰伟宏奇;芳林极浦,衬出巍峨雄壮。实为天工之巨造、山河之盛概也! 其有皇家气韵,镌洪武之篇章;玺宝构形,动霓皇之俊赏。领五岳而收四溟,挈星枢而控海港。心波里,渡古今形形色色;落霞中,映多少苍苍茫茫。雨霁涵情,泛虹彩以绚秋;雁疆弗界,寄渔歌而流响。觅金谷之旧路,蝶送芳萦;睇采珠之巨泽,鱼游荷荡。时而暑怯繁荫,祥洽翠冈,岚护丹崖,花翻细浪,多为和谐之吉兆也。来有清风相送,登有玉女引赏。难得新友知音,娱超饮秋滕王。 吴天宽,楚梦远。金戈销,苍烟散。江上石头,听惯沛厉惊波;天边光影,融入浮沫飞霰。想阿房齐云,非不广矣,尽焚于兵灾;历代豪奢,非无金也,多失于修短。岁月如梭,非无痕也,剩几许风流?秦淮涨腻,非无梦也,散六朝歌宴。忆仲谋英姿,小乔靓丽,素琴东风,苍龙野战。赤帜撼敌,黄旌动魄。素气云浮,浚流激湍。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烟沉,壮存投江之叹!地道城堞,记寇仇之血债;天妃庙宇,踞静海之崖岸。清眸处,广乐均存,再闻华夏之强音;楸枰犹在,静入豪杰之旷览。临雄关以凭吊,沧桑醒志;似史鉴之重开,古今贡眼。吾炎黄秉雪梅之精神、劲松之骨干,在此皆可一阅也…… 嗟夫,近钟山而中山慰,塑郑和而祥和见。国门肇开,跨霓彩之双桥;星际归航,拥烨天之两弹。鳞楼高耸,合千章佳木;银燕轻灵,逾百叠崇巘。珍禽语新,田塍穗满。物阜恬熙,船笛浮幻。明霞与旅雁横秋;天际涵长江一线。浩气生时,直觉青山我有,长江可牵。大块入怀,流云任剪。物候番昌,来证鹜霞之新梦;神皋地迥,犹有鹤云之留恋。任其山人惬怀,海客拍栏;名士为吟,神仙忘返。大英雄,忧关民庶;真才子,辞无炫焕。天地蜉蝣,莫知趋利急功;沙边野凫,任其争鸣放言。君子守志以恒;睿者知机顺变。俯仰感怀,信然游娱;超然磊落,妙觉真禅。溯长江如秤杆,似量山河之重?嵌宏楼以准星,可作隆兴之验!乾纲律行,丹坤莫玷。官声惟实,民意即天。噫!阅江之旨实为阅世矣! 吾虽天涯之客行,但慕先贤而未晚。追子健,储五车而不骄;思相如,效八斗而何惭。镜台已清,聊胜捻珠;心瀛可度,澄无杂念。淳朴维宁,存天伦之至爱;灵台悦唔,奉陋室之慈颜。养气合德,与世无亏,健行尊道,结友随缘。开席有谁?再擎宴夜之金杯;块垒可浇,敢拟骑鲸之诗卷。气敛天标,纳宇宙大可敞怀;岚消森岩,会云龙犹为未晚。怀仁探幽.谁来参极究奥;纵智观流, 悟得知谦向善。 于此,直欲墨研玄湖,水注东海之千瓢;笔擎松柏,云取天西之一片。千古英雄,难将黛色尽收?未了斋主,直把江花赋艳。登峰怀远,喜经天之日月昭朗;阅江纵目,知华夏之元气绵绵。天山客抚槛而吟: 云雁书天字短长,一声秋水颤斜阳。秦淮歌韵音重正,梅甸卢龙梦尚香。 吸纳百川惟大海,振遗万代是华章。霞飞玉宇诗情远,洪武宏文归渺茫。 ※丁亥秋,天山客作于未了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