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与易学

 我爱360网 2015-02-22
    一、    易学概述
易学即周易,初创于五千年前的伏羲时代,完善于三千年前的周文王时代,被尊为“群经之首”、“百科全书”。世界著名瑞士学者卡尔·山斯塔夫称中国易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易学包括有太极图、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和术数系统。易学中的一字一句都藏有太极拳学的哲理和指南。
学 习太极拳必须精研易理和道学。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历代名家之造诣》一文中说:“(中国)六朝的程灵洗先生所传的太极拳名叫‘小九天法’。小九 天里面讲道:‘太极拳非纯功于易经之理不能得也。就是说一定要本着周易这部书的道理来研究,否则就做不到。又说:‘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必须朝夕 会在身中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妙”。唐朝还有一个人叫李道子,他宏言多论,其道独高,先生所传叫先天拳,也叫长拳。李道子常说:‘无形无 象,全身透空,应物(招)自然’”。说明太极拳修练要修到“无(之)极”才能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而应物(招)自然,与道合真。

1.“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太极拳”
纪晓岚主持的《四库全书》中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太极拳之哲理源于易道,所以“非纯功于易经之理不能得也。”
《说 文解字》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正义》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 《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些说明易学是阐述宇宙万事万物的阴阳哲理、阴阳转换原理及阴阳消长无穷尽性的理论。太极拳得易理而为用,太极拳宗 师孙录堂先生说:“天有八风,易有八卦,人有八脉,拳有八式,是以拳有八卦之变化”。所以不知易,不能善于太极拳。
2.“一阴一阳之谓道”
《素 问》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都是说明一来一往的阴阳矛盾运动是万物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系辞·下》曰:“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上》曰:“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其中“相推”者,指阴阳转换。“相摩相荡”者指阴阳相对立、阴阳相消长和阴阳互根而统一。《系辞·上》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 中矣”。说明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乾坤立位天地形成,则阴阳对立统一就在其中了。这个一阴一阳变化的原理和阴阳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也是太极拳贯彻 和应用的基本原则。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了:“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 济”。根据以上原则,在太极拳修炼中要时时体现以下几则:即有无相生,动静相因,虚实相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吞吐相换,开合相致,快慢相间,方圆相生 等一阴一阳之道。
3“易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上》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其中阖辟 即是合开,一开一合即一阴一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进极必退,退极必进,这种一来一往变化不穷称为通,永久循环不已是谓“生生之谓 易”。说明宇宙万事万物都处于不停运动变化之中。在易中用八卦之阴阳爻来表示阴阳变动。所以《易·系辞》曰:“道之变动故曰爻”。“卦之爻,即是气化之象 征,爻之升降变动为阴阳气化过程,而由爻之动会有卦之变”。太极拳练功者以皮肤毛孔,腠理,窍穴都当作阖辟的门户来进行内呼吸和体呼吸的修炼,除实现吐故 纳新和新陈代谢外,还在体内不断积聚内气,练气化神,及练神还虚。利用卦爻的气化原理实现真气运行,打通任督两脉而炼丹获得丹元能量。
《系辞· 上》曰:“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高,阴阳不测之谓神”。太极拳里表现在推手的攻防中,即用听劲的方法明察对手的招术变数,以“阴阳之测”术来预知对方 将施展的手法,称为占。然后以阴阳通变的方法作出反应。进一步如果在对待中在远距离处能以“神感”和“灵感”之觉来感知“阴阳不测”的事变就达到了神明。 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说:“一见到手,其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其心之所至,无不知之。斯时,敌欲攻而不得其 逞;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逃而不得其脱”。这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神明阶段。
4.易学基本性质
易学的基本性质有“不易”,“变易”和“交易”三则,现简单叙述:
1)不易
阴 阳“不易”即变化较小,表示阴阳两方暂时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易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静必有动,有 动必有化。太极拳的中定就是不易状态,维持稳定的中定就是功夫。中定以静待动,所以静是暂时的,待动是绝对的。太极拳的静功是求得静中得动,静极而动,动 而阳。动极而静,静而阴。一动一静互为因果,静极归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2)变易
不易不是不变,不是僵死状态是暂时的平衡状 态。阴阳从平衡走向不平衡为非稳定状态。变易就是阴变阳化,阳变阴化而产生量变。阴阳的两个对立面总是处在彼起此落,彼落此起的交变之中,其变化规律可能 是阳旺阴虚或阴盛阳衰在矛盾斗争中对立统一。太极拳中的阴阳相济,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虚实相应就是变易的特例。在太极炼丹法中最主要的是要防止练阳过旺 而产生阳亢和炼阴过强而产生阴盛,这会损害真阳真阴之气。所以特别提出,阴阳两气变易中必须有沐浴的操作。
3)交易
交易就是阴阳交变,阴 阳矛盾斗争由量变发展到一定极值时就质变,即阴阳转换走向反端称为“交易”。阴阳转向反面会形成一个全新组合的新的稳定系统。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 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太极拳就是根据这一太极原理实行动静转换练太极,一有一无归无极。又以“有无相生”来实现“造化——还原”的修炼。
二、先天八卦
八卦为《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系辞》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观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于是古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八卦用阳爻代表阳(一)用阴爻代表阴(— —),以二元,可成四象,三元,则成八卦,六元则成六十四卦。八卦演示如下:
阴爻阳爻分别各生一阴一阳产四象:老阴(太阴)  ,老阳(太阳)  ,少阴  ,少阳  四象再分别生一阴一阳即成八卦。
乾三连  坤六段  震仰盂  艮覆盌  离中虚  坎中实  兑上缺  巽下断


图一  八卦显示图
八 卦图可分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二种,先天八卦图相传为伏羲氏发明,故又叫“伏羲八卦”。后天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叫“文王八卦”。根据易经之述 可以列出先天八卦图。《易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即乾为天,坤为地。《说卦传》指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 “应天之时”,即顺宇宙自然规律,自然而然顺天道。
乾三连,三画阳爻为纯阳,代表刚健,非天莫属。坤六段,为三画阴爻为纯阴,代表柔顺,与纯阳之 天相对,便是地。震仰盂,两阴爻在上压迫在下的一阳爻,一阳震奋而生,产生震动,在地为地震动,在上为震雷动。巽下断,两阳爻对一阴爻,表示像天阳下有阴 暗之物在动,似风吹云动。坎中阳,一阳在中,象水之外柔内刚。离中虚,一阴在中,外为阳,外亮而内暗,象火之外亮内暗。艮覆盌,两阴在下象地,一阳向上为 主宰,带领泥土上升而静止,象高出地面的山一样,所以静如山岳。兑上缺,上两爻象如水,下一阳爻为阳而承,如水泽之象。
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阳气 生于地,阳气上升,补充乾阳。阴气生于天,阴气下降,补充坤阴,天地永不亏损,所以太极拳练功时要效法天地永不亏损的道理。练功以身比拟天地,实行阳气自 后背上升(背为阳),阴气从前身下降(前属阴)。阴阳两气如此运行就无损耗,由图可以看出震卦一阳生,离兑二阳生,乾卦三阳开泰。巽卦一阴生,坎艮二阴 生,坤卦三阴全,这就是炼阴养阳修炼内丹的基本原理。
三、后天八卦
后天八卦图按自然造化规律的方位安排的,以坎离定南北,震兑向东西,按顺时针方向为震东、离南、兑西、坎北的次序,代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即表示季节寒暑的运转,又表征了万物生长收藏的规律。后天八卦“应地之方”,即顺地之自然规律,自然演化顺地道。
从 炼功的角度看,人生之初,为先天,先天主宰后天。但由于人的心智欲求日增,先天则退位,于是乾卦的中阳爻交于坤卦的中阴爻,坤卦变成坎卦。坤卦中阴爻,交 于乾卦中阳爻,乾卦变为离卦。原本乾南坤北位置变成离南坎北了。其他六卦也跟着变化,坎入离变为震,离入坎变为兑,震入巽变为坤,巽入震变为艮,艮入兑变 为巽,兑入艮变为乾,于是组成后天八卦图。由先天落入后天后,万物就有生、长、化、收藏的自然造化规律,人就进入生、长、壮、老、巳的自然造化之机。太极 拳吸收了丹道用逆的炼功方法,就可由后天返先天以延长人的生命,所以称为还原之修,于是用“取坎填离”的修炼方法把坎中之阳填到离中之阴而还原为乾,恢复 先天的位置。在太极拳修炼中最简单的要求让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就能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称为颠倒术是初步的功夫。

  图二 伏羲八卦方位图(先天八卦)   图三  文王八卦方位图(后天八卦)
四、太极拳修炼中的易理
太 极拳修炼的修心、养身、悟道、演拳,内炼“精神意气功”,外练“手眼身法步”无不含有五行八卦之理。五行在内表现为五行五脏之气,即金(肺)、木(肝)、 水(肾)、火(心)、土(脾),称内五行。在外表现为五行五步,即金步(右盼)、木步(左顾)、水步(进步)、火步(退步)、土步(中定),称外五行,均 符合五行生克之理。八卦也有外八卦和内八卦之分,外八卦即形八卦,为八法八位之卦,即乾(棚)、坤(捋)、离(挤)、坎(按)、巽(采)、震(列)、兑 (肘)、艮(靠),四正四隅之八卦方位,其意有八面支撑、八面转换、八面玲珑之效。在太极拳中称为八门五行或八法五步总十三势。
内八卦有神八卦和 身八卦之分。神八卦被称为太极拳八纲,与中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相应之意。太极八纲为:阴阳、隐显、虚实、动静。其理因乾属阳、坤属阴、巽 为隐、兑为显、离为虚、坎为实、震为动、艮为静,所以太极拳的原理要实现阴阳转换、隐显不测、虚实变化、动静相因。
身八卦以头属乾,乾为天为顶, 故神要领;以脚为坤,坤为地,无所不载,故要气沉底;以胸比离,离属火,火即心,心胸虚涵而火降;以腹比坎,坎属水,水即肾,水满而上升,练功要水火相 济,心肾相交,坎离既济,是练功的重要理论;背项比艮,艮属山,山耸而静,气贴背而拨;臀胯比震,震属雷性动,胯松而灵活;肩比于巽,巽为风,两肩活如风 行;手比于兑,兑为悦,内气和缓出入,手之拳掌以神行,以气动,动从口出(胸肺心口)。所以太极拳修炼要神虚领(灵),气沉底,要心肾相交,取坎填离,要 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九节,节节贯串,行气如九曲珠。

太极拳“十三势”卦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黄震寰

一、概  论
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引述 了《张三丰太极拳遗论》(王宗岳解)“十三势”之内容:“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列  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列、 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方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说明太极拳运动必须合于“易学”,用于“卦理”。
“十 三势”中指出,就其运动方位而言,要符合先天卦位四正四隅之理,即先天八卦八方线的道理。实际上表述了十三势棚、捋、挤、按的正向攻防招术和采,列、肘、 靠的斜向攻防招术。就其足之运行而言要符合五行五步之理,即五行步法理论,合称八五(八门五步),其数十三,故称“十三势”。十三势不是指行拳的十三种姿 势,乃指太极长拳各拳式招招均含有十三势之内涵。不含有十三势内涵的拳,不能称为太极拳,所以现今也有称之为“十三势太极拳”,其练法应概括为“神灵太 极,怀抱八卦,脚踩五行。”
二、太极拳十三势八门卦理
1.棚
棚为八法之首,有弹性之膨胀,通常双臂双手置于对手之下,粘贴在一 起,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在不即不离中求玄妙。棚如水负舟行。棚能化能发。棚在卦为乾,在拳为棚。乾象征天,为阳,为刚,其方位为正南,其气势如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正不阿,正气浩然,刚正中含有弹性。乾的卦体为乾三连,三连各代表天地人。三连长引成三圈圆,如下图所示:

图一 乾三连(棚)示意图
立 体图上圈为人身之顶圈,为天,位于人的头顶泥丸百会处。下圈为底圈,在人身之足底,为地,位于人的足底两涌泉处。中圈为身圈,为人,位于人的腰胯处。底圈 依靠地之母,顶圈依靠天之助,中圈依靠人之灵。三圈一线贯串,内以充气,成三维之簧,为棚的基本原理。平面图显示了三圈的二维膨散图,似水中水波之膨散, 又似舟在水上浮行。可知棚的性质为“棚在内,形在外”“棚之不足,乃内气不充。”在相关拳论中,只有太极拳《八法秘诀》的内容最能符合卦理,其棚义如下:
棚字义何解?  如水负舟行。先实丹田气,  次紧顶头悬。
周身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任尔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2.捋:
捋 为棚的反向之法,捋有捋虚引空之效,通常双臂双手位于对手之上,粘贴在一起,不丢不顶,不即不离。在卦为坤,在拳为捋,坤象征地,为阴、为柔,其方位为正 北。坤的性质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主守、尚柔、为母,则有坤顺,含蓄的意义。其卦体为坤六段,同理可得立体图和平面图。


图二  坤六段(捋)示意图
坤 六段的三爻中间中断,成了一个陷井,有虚空之义,所以可顺其来势而空化,又可引导使之前而引进落空。立体图象征人体左右三圈有圆活之趣。上为肩圈,中为胯 圈,下为足圈,因而能实现肩引、肩化,胯引、胯化和足引、足化的功用,也可以实现左化右进,右化左进的功用。平面图显示圆转虚连,能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以虚待实,以轻制重。
太极拳《八法秘诀》中的捋义如下:
捋字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  轻灵不丢顶。
引之使延长,  力尽自然空。重心自维持。  莫为他人乘。
3.挤
挤在卦为离( ),离中虚。在拳为挤,挤为阳抱阴,阳中有阴。离为火,火焰而中空,外实而内虚。刚中有柔,实中有虚。虚而有容。中爻表示虚中充内气,即外似有排挤之势而内以充气。其可直接产生排挤力,间接产生反应力。其方位为正东。
太极拳《八法秘诀》中的挤义如下:
挤字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劲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碰壁回。又如钱投鼓,  跃跃声铿然。
4.按
在卦为坎(  ),坎中实,为满。在拳为按。坎属水,为阴抱阳,外虚内实。水柔而内蕴刚,水无孔不入,无门不进,无洼不满。遇高则膨满。坎中阳爻表示身内中气满而蓬勃,其势不可挡。其方位为正西。
《八法秘诀》中的按义如下:
按字义何解?  运用如水行。柔中寓有刚,  急流势难挡。
遇高则澎满,  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  有孔无不入。
5.采
采 为采拿,有采果起断之意。在卦为巽(  ),巽下断。在拳为采。巽为风,又为隐。卦象为一阴在二阳之下,巽以入,行以风。《杂卦》说:“兑见而巽伏也”。《周易大传新注》:“见同现,即显现于 外;伏,为隐伏,即隐藏于内。”所以采如风而功隐于内,就是说在作采功时,手不能妄动而内以神气注之。由卦象知,上爻表示神贯顶,中爻表示中气满,下爻表 示其根为虚。所以采时要神贯顶,用时,如权之引衡。采的结果对方一定起根。其方位为西南。
《八法秘诀》中的采义如下:
采字义何解?  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  权后知轻重。
牵动只四两,  千斤亦可称。若问理何在,  杠杆作用存。
6.列
列 为旋转,有转动之意。列在卦为震(  ),震仰盂。在拳为列。震为雷,雷性动,卦象为二阴覆盖在一阳之上,阴愈压强而阳之暴发力愈大,象雷之性而震动。动而速,如迅雷不及掩耳,又动而急,如急 流成旋涡。由卦象知,上爻虚表示虚领神,中爻表示收敛,下爻气沉而坚,列之动力源在于底气。其方位为东北。
《八法秘诀》中的列义如下:
列字义何解?  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  脱然掷寻丈。
急流成旋涡,  卷浪若螺纹。落叶坠其上,  倏尔便沉沦。
7.肘
肘 为屈使,有肘击或肘防之意。在卦为兑(  ),兑上缺,兑为泽。在拳为肘。卦象一阴进于二阳之上,刚中而柔外,有顺乎自然和逢凶化吉之意义。上爻为阴虚,表示神虚灵。中爻表示内气充盈,下爻表示底 气充足,底盘稳固。肘击虚实变化多端,有明肘(阳),暗肘(阴)上下肘,还能滚、靠、挤、压、砸等。肘可转化为连环势,而开花捶更凶。肘防可以如泽之化, 能肘捋、肘化,有肘空一大片之说。其方位为东南。
《八法秘诀》中的肘义如下:
肘字义何解?  方法计五行。阴阳分上下,  虚实须分清。
连环势莫当,  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  运用始无穷。
8.靠
靠 为靠击,有撞击,崩炸之意,在卦为艮(  ),艮覆盌。艮为山。在拳为靠。卦象为一阳置于二阴之上。上阳有悬崖勒马之险和以静待动之义。艮如山,山性静,上顶而下虚,表示山无根而始终中定,所以靠 要维持好中定。上阳爻表示神贯顶,下二爻含虚,中定而静若山岳。靠有身靠,背靠,肩靠,胯靠。其方位为西北。
《八法秘诀》中的靠义如下
靠字义何解?  其法身肩背。斜飞势用肩,  肩中也有背。
一旦机可乘,  轰然如山崩。仔细维重心,  失中徒劳功。
三、太极拳十三势五步卦理
9.进
进为进步,前进之意,在卦为坎(  ),坎为水,外虚而内实。在拳为进。在五行也属水,水进而能润下。卦象为阴抱阳,中爻表示阳气充身,上爻表示神虚灵,下爻表示足缥虚腾空,进如行云流水,神虚灵而步轻灵。坎卦为阳,主攻,有“进水退火一阴阳”之说。所以进则圆满而不凸。
10.退
退为退步,后退之意,在卦为离(  ),离为火,内虚而外实。在五行也属火,火退而能炎上。卦象为阳抱阴,中爻为阴虚,说明退中含虚,后中有空,即“退一步,海阔天空”。上下爻表示圆满而阳强,所以退则圆强而不凹。
11.左顾
左顾为左顾步,左旋而顾三前。左顾步可进可退,进为左弓步,退为左坐步,不论左旋为弓步或坐步,都必须顾好三前不受攻击,三前为眼前、手前、足前。
左顾在五行属木,位于东,也称木步,木曰曲直,即能曲能直,不论左弓左坐均可曲可直,曲可化,直而攻。木性能生能克,木生火,则木步就能转为退捋、退化。木克土,则木步就能转化为进挫,进棚则其根自然失中。
左顾在卦为恒卦(  ),为上震下巽。恒卦有“恒久”之意,震为雷,巽为风,有雷发风行之势。上震卦在五行属木,下巽卦在五行也属木,震巽重木一气,卦象证实左顾步为木步,所以所行之木步必须具有雷发风行之势。
12.右盼
右 盼为右盼步,右转而盼七星。右盼步可进可退,进为右弓步,退为右坐步,不论右转为弓步或坐步,都必须盼七星。七星即为对方的头、手、肩、胯、膝、足等七个 动点部位。右盼在五行属金,位于西,金曰从革,即能随曲就伸,不论右坐右弓均能随曲就伸。金能生能克,金生水,则金步就能转为进棚、进挤。金克木,表示金 步之进退用以迎克木步之进退,关键在于随曲就伸。
右盼在卦为履卦(  ),上乾下兑。履卦象征“小心行走”,唯有独善其身,盼好七星,就能履危而安。上乾卦在五行属金,下兑卦在五行也属金。乾兑重金一气,卦象证实右盼步为金步,所以金步必须善其身,盼七星,就能履危而安随曲就伸。
13.中定
中定为桩步,表示不进不退,不左不右,中直而稳定,为固定不变的步法。中定必须“尾闾正中神贯顶”,“腹内松净气腾然”,“虚灵顶劲气沉底”,“松腰松胯松涌泉”,“无形无象静待动”。
中定在五行为土,土曰稼穑,即“万物土中生”,“五行缺土万事不成”。土位于五行中央,故称“中央戊己土”,而“中土不离位”。土为五行之黄婆,修炼时,五气缺土难朝元。土为五行之基,练功缺土缺心意。土为五行之母,练拳缺土无定功,所以五步八法都不好用。
中 定在卦为剥卦(  ),下坤上艮,艮为山,坤为地,剥卦表示阳被阴所剥,天阳领而地阴壮,说明山与地相连,稳固而不能撼,稳定而无根,所以卦理象征中定性质稳如盘石,静如山 岳 。上艮卦在五行属土,下坤卦在五行也属土,艮坤重土一气,象征中定之桩步为土步,所以万物土中生,中定是根本。

大道太极拳修炼,养生为本
――记太极拳研究学者黄震寰教授
北京电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吴子玉

  位于北京城北的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绿园绿树成萌,小桥流水,假山座座;绿园荷花池畔,夏秋季节映日荷花别样红,池中喷泉水柱10余丈高,甚为壮观。在这样风景优美的环 境中,常年活跃着一批太极拳修炼的人们,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他们的修炼从不间断。特别是每到周六、日的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有一些人从北京城的四面八方赶 到绿园同他们汇合,聆听一位老师讲解太极拳理论和实际示范。这位老师就是太极拳研究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震寰先生。先生中等身材,头脑睿智,身体 轻灵,神采奕奕。年龄虽已过七十,看上去却像是中年人。特别是他同弟子们推手时拿发的高超技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只见他同人搭手时,一会儿不动声色地 将对方轻轻地拔根浮起,重心自失,一会儿看似神态自若,转瞬间风云突变,发出爆发力极强的力量,使对方六神无主,惊惶失措,跌出丈外。前者叫“文发”,是 极好的养生和体悟的方式;后者叫“武发”,是很好的自卫防身方法。其情其景深深吸引和感染着在场的人们,使很多人萌发出一定要学习和掌握这太极拳功夫的念 头。笔者本人就是八年前在紫竹院公园看见先生同弟子们推手的这番情景后跟随先生走向学习太极拳修炼之路的。
(一)    投师学艺,逐步形成大道太极拳功法体系
投师学艺 黄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47年因体弱在上海沪西胶州公园从师杨式太极拳大师田兆麟先生学拳,直至1952年考上大学离沪。从此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
先 生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分配至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任讲师、教授等职。在工作之余坚持太极拳锻炼与 研究。1960年代末投师于太极拳泰斗吴图南先生学习太极拳。吴老当时已80多岁高龄,打拳如行云流水,推手出神入化,对这种高深莫测的太极功夫,先生看 在眼里,铭记在心,并努力实践。
先生1980年代前后从师于京城如意太极拳大师石明先生学习太极拳。石大师传授的太极拳功夫为先生的日后开悟打下良好的基础。
走向社会,参加太极拳活动,传授太极拳理论和进行推手表演
1)    1983年先生开始收徒授拳,1985年开讲授太极拳理论课。
2)    1986年接待日本武术代表团,演示太极功及推手功,1987年应北京武协邀请,接待法国武术代表团。
3)    1989年为方舟旅行团的人体科学功能展示会演示太极推手。
4)    1991年先生与吴老弟子们共同创建吴图南武术思想研究社并任常务副社长。
5)    1992年应中国人体科学院人才中心邀请,为“美国俄勒岗州中医学院访华团”演示太极功和进行推手表演。
6)    1992年――1994年三个冬季,应北京市海滨区太极拳气功协会邀请,为该区数百名太极拳气功教练员讲授太极拳及推手修炼。
7)    1993年、2001年两次应河北邯郸市太极拳联谊会邀请,在二届全体大会上作太极拳推手表演。
8)    1994年应中国武术协会邀请,作为顾问参加“济南全国太极推手锦标赛大会”并参加推手研讨会。
9)    1994年,在北航接待“美国纽约市武术访问团”,教授了24式太极拳和太极推手。
10)    1995年应美国纽英伦地区亚洲电台邀请,作“当前中国太极拳现状及太极拳基本功练法”专题讲演。
11)    1995年应美国波士顿华侨协会邀请,为华侨传授“吴氏传统太极拳。
12)    1995年、1996年应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邀请,对该协会太极拳辅导员讲授太极拳修炼,同时在北大传授太极松功。
13)    2000年应北京市高校武术老师协会邀请,讲授“太极拳与易学理论”。
14)    2000年多次为北航师生讲授“大道太极拳”理论与实践。
15)    2001年应北师大体育系邀请,为研究生班讲授“太极拳与道德经”。
16)    2001年接待以台湾太极拳总会会长张肇平为首的代表团。
17)    2003年年初接待俄罗斯太极拳协会会长和副会长访华团。
逐 步形成大道太极拳功法体系 先生于1991年撰文《太极拳第二运动系统》,将太极拳运动划分为太极拳第一运动系统(即太极拳放松运动系统),太极拳第二运 动系统(即太极拳虚空运动系统)强调人们的太极拳修炼目标应该由放松运动转到虚空运动,才能达到养生长寿。修炼方法方面,特别强调无极桩是太极拳修炼中最 重要的功法,是太极拳入门的无上妙法。无极桩是获得涌泉功(底气功)的不二法门,而底气功是太极拳上层功夫的基础功。这些标志着大道太极拳功法体系初步形 成。
1994年――1998年,先生从工作岗位退休,倾心大量阅读和研究道家、佛家、儒家养生经典及太极拳理论,汲取三位太极拳老师武术思想精 华,总结杨式、武式、吴式太极拳精粹,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撰写《论太极拳抽丝功》,创编“太极拳松功十法”,传布养生太极推手等,开始从纯拳术锻炼升 华到养生修炼的层次。先生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凝结了大量心血。在这些功法中强调指出:练松功,先要心松、神松、意松、气松,而后形松。形松要达到内松五脏六 腑,外松筋骨皮肉,最后达到“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简称“五大”)和“无形、无象、无根、无源、无点”(简称“五无”)。以上功法的出台,基 本形成大道太极拳功法体系。
1998年――2002年,先生运用《道德经》、《易经》及“太极理论”揭示的宇宙间万物“造化――还原”运动的根本规律及道家丹道周天之理,以吴图南太极拳(定式)为基础,吸收杨式、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创编了贯彻“大道”之理的太极拳修炼功架。强调行拳过程中做到:
第一:必须遵循《道德经》揭示的宇宙间有无相生、阴阳相济、动静相因、吞吐相换的“造化――还原”根本规律,并贯彻修拳过程的始终;
第二:必须遵循道家丹道周天之理,内气运行走任脉――涌泉、涌泉――督脉的小周天和大周天,以神气运行触动形体运动,并贯彻始终;
第三:必须以太极之理修炼内丹,形成丹元场,实现养生推手,并贯彻始终。
至此,已完全形成大道太极拳功法体系。先生在其《大道太极拳》(《武魂》杂志2002年11期)和《<授秘歌>中的太极拳原理》(《武魂》2003年1、2、3期)两文中全面阐述了大道太极拳原理、修炼方法及实践效果。
2003 年3月,先生又在北京召开的“大道太极拳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太极拳丹元场》。文章阐明以太极原理修炼内丹、在体内形成的丹元场的无形无象性质,在 推手时不易为对方察觉,克服了一般太极拳锻炼中产生的力和劲的有形有象、易为对方所制的缺陷。作者用现代科学理论解释了这个现象,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不 但丰富了大道太极拳理论,而且为深入理解和研究太极拳修炼,养生推手开拓了新思路。
从先生所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其脉络:
1、    太极拳第二运动系统
2、    太极拳抽丝功
3、    太极拳与易学
4、    太极拳“十三势”卦理
5、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6、    大道太极拳
7、    《授秘歌》中的太极拳原理
8、    《授秘歌》与大道太极拳
9、    太极拳丹元场
10、    太极拳松摆功
(二)    大道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问答
一问:先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曾师从三位太极拳大师,他们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答: 我因体弱,1947年开始随父在上海投师田兆麟大师学习太极拳。他是杨澄浦先生的弟子,武功功底深厚,具有神奇的推手功夫。我亲眼所见田师同当时上海颇负 名望的一位太极拳名家余激甫先生推手时,一搭手就将对方发出丈外,而余先生已是闻名的推手大家,更妙的是田师无数次在隔着距离,不同人接触的情况下,将我 或别人轻易发出去,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这就叫做“凌空劲”。从师田先生学拳不但使我身体由弱变强,而且使我喜欢上太极拳。
1960年代, 当时我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环境,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经过了解得知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在北京紫竹院(后移至北京天 文馆)教太极拳。吴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太极拳大师,知识渊博,说话风趣,乐观豁达,和蔼可亲。当时虽已80多岁高龄,但思想敏捷,身体轻灵,银须白发,一 派仙风道骨,令无数太极拳爱好者崇敬不已。他的高超拳艺令人叫绝:行拳潇洒自如,推手出神入化。推手时处处能发人,但又看不出发人;发人时能将对方击出很 远,但又不伤及对方身体。吴老的凌空劲同田兆麟先生如出一辙,使大家惊叹不已。60年代末正式从师吴老习拳,在吴老身边最大的体会是习拳以养生练功为主, 技艺是余事。
1980年代前后,从师于北京如意太极拳大师石明先生学习太极拳。石先生尽得汪永泉先生和人称大力恒的武式太极拳真传,自成一体,发 展成如意太极拳。石先生授拳首重静站功,先要站桩八个月后再言其他。石先生传授的静站功、单操功、如意太极拳、推手等功夫都有独到之处。石先生得到了杨家 虚空运动的真谛。
二问:先生为什么提出大道太极拳修炼的思想?
答:我在长期学习和研究太极拳过程中,了解和看到一个严肃现象:有的太极拳 家功夫很好,但走得很早,实在可惜;有的太极拳家年轻时下大力练成功夫,但一上年纪就病魔缠身。可有的太极拳家寿命很长功夫也很好。这些现象不乏例子,为 什么同是练太极拳,结果却如此不同,这引起我深层思考。
太极拳以养生长寿为主,兼具技击、防身的作用,这是历代太极拳家们所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很难统一起来,往往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第一:价值取向不同。有的在锻炼中偏向竞技,炼多养少,身体能量消耗过大,长年如此,以后必然落下病根,甚至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在锻炼中偏向养生长寿,注重养炼结合,以养带炼,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既能长寿,又得到很好的武功
第二:德的修养不同。有的人在炼功时带着一定要胜过别人的想法,推手时以输赢为目标,气势过盛,日积月累,给日后的危机埋下祸根。有的人正好相反,无论是炼功或推手都量力而行或点到为止,不计成败,宽容厚道,为日后的长寿积了德。
第 三:道的修炼层次不同。“太极”是大道,“拳”是末技。太极拳分大道修炼和术的锻炼。修道为了养寿,炼拳为了拳技,是本和末的关系,层次不同。道家认 为:“万般法术皆末技,唯有虚空是大道”。纵观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可以看出,道家重尽性立命,佛家重明心见性,儒家重修身养心,医家重摄生养生,所以凡是 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他们的寿命都比较长或很长。例如道家鼻祖老子的寿命据传活到160岁;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有句话“七十三、 八十四、闫王不请自己去”源于此。其实,太极拳先师张三丰早就对练拳者说:“愿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而《十三势行功诀》:“详推用意终何 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
吴老在太极拳修炼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他生前曾反复强调“太极拳修炼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吴老活到105岁辞世,这个结果同他平时修炼的主张是完全相合的。
三问:什么是大道太极拳,太极拳锻炼和修炼的区别在哪里?
答:大道太极拳不是一个新创的拳种,是太极拳修炼的层次,为所有太极拳走向修炼的必由之路。所以不在拳的形式,而在拳的内涵。
怎样理解“太极”?怎样理解修炼?何谓道?何谓大道?何谓大道太极拳?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道家以太极之理修道,仙学家以太极之理炼丹,太极拳以太极之理修道练拳,故有“拳道合一”,“拳仙同源”之说。
怎样理解“太极”?怎样理解修炼?
“ 太极”者,为“太之始,终之极”,即是“静之始,动之极”或“动之始,静之极”。说明动极而将静,或静极而将动的一瞬是太极。静不是太极,动不是太极,静 极不是太极,动极不是太极,非动非静、非阴非阳、超乎动静的、动静阴阳混合的统一体才是太极。当太极归无时就是无极。“无极”者,无之极、无者无可说、无 可形、无可指、极者无限量。无形无象即大道,因为大道无形,大道虚空,大道归无,无中孕有太极,太极即一气。所以太极拳高层次的行拳要“一动一定”或“一 式一定”,其目的就是要回到太极和无极,然而由无极而太极,太极静而生阴,称炼阴为养精。静极而动动是阳,太极动则产生高一层次的阳气,称炼阳,为阳升。 由阳极而阴,动极将静回到太极,太极归无极,在拳为“一定”,称修无。这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周流而不殆”(《道德经》)的“阴、阳、太极、无极”地不断 提高的过程称为太极修炼,又将这种“无极而太极,太极归无极,动而静,静而动,阴而阳,阳而阴”的“有无相生”(《道德经》),“动静相因”、“一阴一阳 之谓道”(《易·系辞》)的过程称为大道之修,太极之炼。
何谓“道”?
“道”是“自然之则”、“万物之理”、“一切的本源(本根,本 始)”。《道德经》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道),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无声、无形无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强名之曰大(道),大曰逝(运动),逝曰远(不息),远则反(归本源)。”这是说道无形无象,不可说、不可见、不可听,但可体感、体悟、体证。可见在 修炼过程中,凡可见、可听、可摸的非道也。太极拳只落在“劲、招、术、形”的有形有象的锻炼上,只能是初步的功夫。修炼还回本源,即“还虚、归无、返空” 是道的性质,是逆修的依据。道家的颠倒术,仙家的丹道用逆是修炼的不二法门。太极拳实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逆修法才能与道合真。
何谓大道?
《韩 非子·解老》中说:“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指大道即正道,不是邪道,是金光大道,不是小道、中道,又指“道”广大无限而又博大精深,道无所不在,无所不 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大道之修愈修愈光明,生命无限,小道愈走愈窄,生命有限。可知大道之修是性命之学。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大 道以修心炼性为首”。《金仙证论》中说:“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气而已。”《韩湘宝书》中说:“大道全凭静中得,岂在贪谋意外得”。告诉我们太极 拳运动不能着在肉团子的锻炼上和形体的对抗上,要修心炼性,放松入静,求得解脱,通过神气转换和修炼内丹实现性命双修,却病延年同时又能储存内能,增强内 功。正如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所说:“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击乃余事耳,就是说太极拳修的是大道,技击乃太极拳的余事。为什么这么讲呢,道理很简单, 因为你的技击技术无论多么高超,当你人死了就没有用了,故还是应该以养生长寿为主,以技击为辅,这是创造太极拳的先哲的本意,也是历代太极拳先贤们的一贯 主张”。又说:“你是想推手赢人,还是想活得长一些。讲发放、伤人、伤已,讲柔化,得养”。这就是说活得长一些,可以为社会多作出贡献,多做些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