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凭什么交往

 兰之道 2015-02-23
原文地址:人凭什么交往作者:木子平1960

 

人凭什么交往

        

        人在现实世界中和虚拟环境里,都免不了与人交往。这就像人体中的五脏六腑,依托三焦各安其位;这就像山水相互依托、就像自然界中的植物相互交缠。那么,人凭什么交往?几年前我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并进行过探讨。

 

逐利型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当人有权利、有资源的的时候,一定有很多的朋友;相反,当人失去权利,甚至遭难的时候,身边一定会冷冷清清。这种交往一定是逐利的。当所拥有的东西失去的时候,交往就会停止。

       这是人类社会道德情操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的正常现象。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四种境界说。他认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类四种不同的境界,天地境界是人最终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在自然境界中的人,是凭本能行事,他对功利还没有意识,如孩童就属此类人;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逐利的,他很清楚他的行事目的就是为了利;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义利兼顾,不取不义之财;而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社会、对宇宙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其行为是与天地相合的。

       大多数人处于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之间,当人还没有充分觉悟的时候,很难逃脱利益的诱惑,所以逐利型交往成为大多数人的交往类型。

 

契合型交往

 

       还有一种交往是因为某种契合,相互需要,当这种契合失去的时候,会分道扬镳。因为两个人所走的人生道路的走向不同,当离契合点越来越远的时候,条件成熟时就会分道扬镳,从此踏上一条不归路。

 

知音型交往

 

       还有一种交往,使人能保持一辈子的友谊,这种交往凭借的应是修养与气质。志同道合,所看重的、所追求的都大同小异,感到对方能懂自己,觉得对方就是自己的知音。

       说到知音,不由想到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鼓琴,心怀泰山时,樵夫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俞伯牙心思流水时,钟子期说“汤汤乎若流水”。俞伯牙鼓琴得遇钟子期这个知音,觉得心中所想无不毕现,遂与钟子期结为生死之交,约定来年此时再见。第二年相会之期,俞伯牙用琴声召唤钟子期,久久不见人来,后来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去世,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了一曲《高山流水》,然后扯断琴弦,砸碎琴身,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只因知音离去。

       哲学家认为,这样的交往一生中遇到一次已属难得,遇到两次难上加难,遇到三次不可能。

 

超越型交往

 

       还有一种高尚的交往,凭着责任与义务或使命去完成。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这本书中谈到他与一位世界知名物理学家孙观汉先生的交往,两人交往十几年却未曾谋面,他为了营救柏杨先生付出眼泪、金钱、尊严、时间和健康。这种交往已超出个人之间的友谊,他把责任与义务当做其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友谊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柏杨先生为此说“为孙先生,我死而无恨。”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死而无憾”。

       翻开中国历史去看,开国的领袖们,他的周围都汇聚着这样一些朋友,生死与共,这样的一群人成就了中国历史的独特形态:长久的统一,短暂的分裂。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独一无二。

       孙观汉先生之所以如此行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在驱使。他觉得,在那个历史当口,在那种条件下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正因为有这样一种情操,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中国历史上从不乏其人,司马迁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将李陵率步兵五千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十一万主力部队围攻,李陵消灭匈奴主力万余人后,最后箭尽被俘。大臣无人替李陵说话,司马迁据实陈述,并推测李陵被俘一定是权宜之计,以图后策。皇帝大怒,处司马迁以酷刑。司马迁就是带着这样的屈辱完成了《史记》这篇旷世巨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