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掉“病气”的古法火灸:田原对话300年秘方灸法传人

 有容乃大785 2015-02-23

大年初五~

【小二导读】

新年假期快要过去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

小二回顾了一下去年各位侠士的留言,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回应一些侠士的留言,在春节的最后几天,小二想将这一年来侠士们呼声较高的几位高人的对话重新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可能无法解决所有朋友的疑问,但小馆会尽可能满足大家的期待,大家也可以随时留言给小二说说你喜欢的文章,以及对小馆的建议。

今天,从符氏传了300年的火灸开始。

【人物简介】符天昇,民间中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江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又称“符氏火灸”)传人。

══════我是分割线(*^__^*)══════

摘自《火医人:壮阳火灸 葆青春 治大病》

在中西方的文化中,火是精神的象征,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灵魂是由太阳中所分离出来的微粒所形成的,而在东方和西方文化中,都有“拜火”文明。

著名的明朝医家张景岳,曾在《类经》里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除了恐惧大火造成的灾难之外,究竟火是如何影响着宇宙间生命的发展、变化?在符天昇家传300年的古灸法里,或可窥见一斑。

——小二体悟


火是人体第一推动力

田原:督脉这一条线,就藏在里边,从上边的百会穴,到下边的尾椎,沟通连接上下的阴阳关系,完成生命的畅想!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实在是太科学了,其实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古时的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保持脊柱是直的,阳气和天气从上面下来,才能顺利到达涌泉,沟通地气。

符天昇:其实我现在是用科学的语言来讲话噻,教科书上讲百会,涌泉,我们就叫什么?天仓和地漏。这个意思就很明了。

田原:天仓和地漏,天仓收,地漏走,这个身体自身的循环、与天地的循环才是明了啊。这样的名称真好!人身得真气乃活命,而火是第一推动力。我们还是回到中医理论里面来,重温经典: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过犹不及的“营养饮食”使体内产生堵塞和阴寒。导致“上火”的人很多,其实要想天地沟通,新陈代谢,只有真气流转才是大道。

符天昇:是啊,遗憾的是,火文化传到现在,大家还重视她吗?大家也都没能正确地看待火,其实真正拯救生命的就是这个火啊!这个火能救很多人,在危难之时起死回生啊。现在大家光宣传什么?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火是什么呢?

田原:这个问题问得好。具体到人体里面,就是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当下,某个明星“火”了,其实说的都是一种阳气的放盛。这种阳力,和生命力,和气场,都是一脉相承的。怎是一个“火”字了得!值得我们深深地反思。

符天昇:一个人从娘胎里生下来,就有几个火带着你走。比如说,3~10岁时,就有人叫你“小伙子”,这就带着“火”了,这个人的一生啊,都带有火。这个“火”字,把你的人生安排得好好的。更有意思的是,“人”字加上两点就是“火”字。

这两个点,是点睛之笔,我理解,它指向了“脖颈”,脖颈这个地方太重要了。我们看从西周之后,中国人的服装没有翻领的,都是立领的,为什么呢?不就是护住脖颈么!咱们中医说的是任督二脉从这前后过,西医呢,也说脖颈两侧有两条大动脉,这个小立领,其实护的就是火,就是阳气。

田原:的确,古人穿衣服非常讲究,女人的内衣还有很多美好的名字,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最外边一层长袍,严严密密的,就是要把阳气保护好。我谨记着一个观点,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的人相对是健康的人。但是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冷热。

符天昇:也不奇怪的哦,这些人自己都不知道冷,他说我热得很。

就因为他身体是堵塞的,体内正常的热度不均衡,但实际上,阳气正在过度消耗,一时不会感觉到有什么问题,可能再过个两三年、四五年,才会有毛病,那时候根本想不到是以前积的寒。

田原:寒伤人,是逐渐的。否则就不会有经典《伤寒论》了。应了一句老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由火到寒,希望大家都来思考这个话题。

火 艾=最好的治疗

田原:有一种观点:原始人茹毛饮血,吃生食,要耗费很多的气血来消化,这是导致寿命短的原因之一。有了火,吃到了熟食,消耗的气血少了,使得人类的大脑越来越发达。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似乎就在用火上。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曾经说过,从人类学的角度,人类对火、对熟食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火与熟食,在人与疾病斗争的过程当中,对人类进化、发育,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火又是如何被运用到医学体系中来的,这些,都值得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医学家、美食学家好好地研究一番。关于火的话题应该更精采。

符天昇:火是一味纯天然的上药。所以用火是很有讲究的,煮东西就是门大学问,比医药的历史要早得多,古代人对火的纪律理解得比我们深,他们是很尊崇、很信守的。我们做饭煮菜讲火候,炮制中药、煎煮中药也讲火候,这个火候,就是“火的纪律”。

家常用火作饭,更是一个经验,火候未到,火候刚好,火候已过,这个“候”就在一瞬间,极其奥妙。

我们老家常说一个人有没有“手神”,这个“神”的洞察能力很叫科学吃惊。

我们做火灸的秘密也在火候,这个手指引火,引多少,按到病人身上的时候施多少力,留多长时间,都是有规矩的,也是用的“火纪”。我和牟老师这个手指引下来的火呢,可以是30度、50度,也可以是更高,瞬间起泡,这对于疾病的深浅,点灸的位置十分重要,这就是火候啊!

但是,这个火灸啊,理论上还需要挖掘,它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被人们认识。无论如何呢,这火是被引到身体上来了,温通经络,就是一味纯天然的上药。

田原:提起灸,往往要说艾,之前我们说艾是引天火的灵草。“温而不燥,润能通经”。艾草成了“阳性”的代表。艾条也是随处可以买到了。

符天昇:古代人都是种田的嘛,一年又一年在地里干活,他们就发现,不同年岁,虽然同样有春夏秋冬,同样有霜雪雨露,但是呢,田里种的东西,收成不一定相同,去年丰收的,今年可能长不起来,去年欠收的,今年倒是红火。而且呢,不同年岁,村子里流行的疾病也是不同的。

不过呢,这里面有一个秘密,这一年丰收的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正好可以用来防治当年的流行疾病。

每逢艾草繁茂的年份,常常会有重大的疫情,艾正好能除大疫。这些疫病什么时候出现呢?往往是端午节一过,就来了。

田原:这个时间很确定吗?

符天昇:确定。我们这里叫端阳节。因为古人认为,每年的五月初五,是阳气最盛的一天,这天一过,阴邪就开始滋生了。

艾草能防疫,说明它阳力旺,能除阴湿,食病气,驱辟疫邪。老话说,“三月艾来四月蒿”,农历三月正是采摘艾草的最佳时节,这时的艾叶还没开花,叶子长得最茂,吸收了充足的太阳火力。

田原: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和葫芦。端阳节这个日子和古人对她的理解,其实都和中医紧密相连。

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田原:古人讲“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由此看来,艾、丹、附,全是储存火力的弹药。看看咱们的符氏灸条,好像更丰富,好像包括了艾、丹、附。

符天昇:这个说法很有谱啊,而这些艾条、药条,很多是民间发明出来的。

就拿我们火灸、热灸的一些支流来说,原来,在我们合江当地,还有另外一脉,从我记事起,就听长辈们传说,这些年下来,我也亲自看见了,也亲自搞过。他们把中药粉和淀粉调和了以后,用手来搓,搓成很细小的条条,这个条条刚搓好的时候,还是软的,就用小刀切成一分长的小段。怎么用呢,把伤湿止痛膏,拿来剪成很细小的方块,把这些小段的药条粘在皮肤上。比如说膝盖痛,他就给你在膝盖上粘上一二十块。

这是贴敷的方法,还有火烧的方法,还是用桐油,就像炼膏药一样,用桐油来炼,但又不至于达到膏药那么稀的程度,就是有了黏性,再用小镊子夹出一截来,就粘在止痛膏包好的地方,然后用草纸卷起来,筷子那么粗,点着以后,给你往上面一按,当时就痛一下。那种就是我们当地说的,烧的是“挨轿”,不是艾。

在我们那里,还有很多灸法,有搞悬灸的,也有搞火的。

有一个,可能别的地方听都没听过,就用手电筒的壳子,把艾草,和其他的中草药啊,用草纸卷好后,杵在手电筒的壳里边,因为那个草纸燃烧到电筒的壳里,就燃不过来了,自己会熄。怎么用呢,拿一块湿棉布包住手电筒药条,在你的肩头上啊,背心上啊,什么地方痛,就在什么地方打,取那个热度。

田原: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里说:“凡物经火乃能寿。土赴水即溃焉,瓦砾乃至千年;木仆地即朽,炭之埋没更坚致;人之灼灸犹是也。”

这段话,我写在了办公室的墙上,用以思考,今天也放在这里吧。

我在想,热灸,用指头引火,给身体的经络“过火”,这个火力,那么高,为什么不会造成烫伤呢?是不是这种火力接触到人体时,先用来“挥散”了体表,或身体浅层的病气或病阻?身体真正接收到的火力并不会过度,而是刚好够劲儿“开门”?

符天昇:是这样的,有一个“食病气”的说法,这个火,一上来,先要冲破一层病气,这一道门槛就要消耗掉很多火力,所以真正到达皮肤时,不容易出现烫伤的。

举个例子,我看过一个很怕冷的女人,她得了月后寒,就是生下孩子之后感受了风寒。她有多怕冷呢?她说,再烫的开水,刚舀起来的滚水,我喝下去,都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什么是烫。

按理说,这样的滚开水喝下去,一定会把嘴巴、食道黏膜烫伤,病到这样,身体的表面是一种什么状态?恐怕是像冰原一样寒气森森的。老寒气太深、太大了。

田原:火能食“病气”,所谓病气,这个认识很重要,现在大家讲的是气场,其实有病的人也有自己的“病场”,慢慢体会。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