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胖胖驴哥 2015-02-23

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2010-09-10 11:28:13)

                        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王府池子街位于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东北部。它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至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北口。街长 160,宽2至2.5

据文献记载,王府池子街原分为两段:街北段原名魏家胡同,其南段称王府池子街。1965年济南市民政部门对部分街道加以整合时把两街合并,更名为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本名叫“濯缨泉”意思取自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古时此泉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清代孔昭虔说:水西桥外濯缨泉,日暖清秋放鸭天,薄暮采莲人不见,清风吹转渡头船。

现在这泉长约三十多米,宽十多米,面积四百八十余平方米,即使这样也是周围最大的泉池了。

明成化三年(即1467年)因德王朱见潾喜爱济南山、泉、湖之胜,故把府第建到了济南,将濯缨泉、朱砂泉等都圈到了自己院内,并大兴土木,所占面积约为当时济南城的三分之一,并以珍珠泉和濯缨湖为西苑,泉水由此成了王府私家所有,故亦俗称其为“王府池子”。并赋诗一首,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可见这位皇子独霸泉池后的得意之情。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济南地方官府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了一座石坊,上刻“腾蛟起凤”四个大字,意喻激励来济应考的学子刻苦攻读,以备将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后来人们便依照石坊上的文字分别把石坊两旁的两座泉池分别命名为“腾蛟”和“起凤”。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桥,取名起凤桥,横跨于濯缨泉、朱砂泉等诸泉汇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到了清代中后期,文人郝植恭在他撰写《济南七十二泉记》时,不仅把腾蛟泉视为有清一代的济南“七十二泉”,并进一步阐述了该泉取名的含义:曰腾蛟,如蛟之得云雨而飞腾也。 古时传说蛟龙得水就能兴云作雾,飞腾上天。

泉侧有《重修濯缨泉记》写道:濯缨泉,水甘清冽,泉眼众多,水泡串串,水藻摇曳,游鱼戏逐。池岸民居错落,曲巷藏幽,杨柳叠翠,藤架古朴,水流成溪,穿民居,过起凤桥,曲水亭,入大明湖。

濯缨泉北魏时名“流杯池”,曲水流觞之意;后改名“灰泉”,元代始名为濯缨湖。为金代《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濯缨泉属珍珠泉群,泉池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民居傍泉而建,有江南水乡韵味。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街北口有腾蛟泉,精致方正,有清人刻石,南接平泉胡同。小户门楼,街道纵横,多有小弯,人行其间,老城风情扑面而来。

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军攻破济南,掳走并处死第七代德王朱由枢,德王府也被清军一把火烧光,所有建筑几乎被毁坏殆尽。到了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山东巡抚周有德组织了数千人,在德王府旧址上修建巡抚衙门,由于修建规模小于原来的德王府,王府池子又被划出来,圈在府衙外面。将原濯缨湖的一部分划到西墙以外。旧时王府院中池,流落民间百姓家

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先祖当年武功超群,曾是大明德王驾前带刀指挥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随德王朱见潾伴驾来济南,有着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了,当时的驾前带刀指挥是正四品官职。张氏家族的祖辈10代人在明、清时期为官,官居最高的是第七代张圣符先人官居武义都尉正三品。

1668年张氏家族的先人张国泰购置了以王府池子南北河中心为界向北至起风桥,西以河中心为界向东至魏家胡同,当做张氏家族的宅基地,世代居住至今已有340余年了。前后时期共建房屋近百余间,沿袭居住约近十四五代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家族人员变化,截至现在共占地面积两亩六分七厘八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张家大院的由来。

原来的张氏家族大院建筑原始规模较大,院子很讲究、很完整,东有腾蛟泉(龙),西有起风桥(风),南北各有文武二庙相望,是五进院落共50余间房屋。房前屋后花卉繁盛,郁郁葱葱,有榆树、核桃、石榴、海棠、梧桐、丁香等,原有大门楼黑漆门板,有雌雄二狮威列两边,旁边有上马石、落轿处。门楼顶则覆有小灰瓦,小瓦花脊两端蝎子尾高高翘起,建筑结构十分灵巧;院里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铺道;院内设有石碾、石磨、石槽、水井等,属于前院后厅结构,前有客房亲朋好友来访观花、玩水、休闲使用,后院设有花厅、武场、家里祖上是武将出身,所以在此以武会友是经常的事;东西南排列五组院落,所有建筑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部结构为四梁八柱。

仅目前还保留着清末民初建筑的只有中院北屋和东屋两处。北屋内陈设古老家具,同时是一个院套院式结构,后院有一棵约100多年的石榴树,每年能结四五百个石榴。

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张氏家族自明代至今,经过二十余代的繁衍,迄今为止已是有上百余口人的一个罕见的大家族了。

张氏家族世代傍泉而居,以泉为乐,取泉水做饭,用泉水洗衣。目前张家大院居住着第17代至22代嫡孙们,共有12户人家5代人在此居住并共同生活。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家族人经常在那里饮茶下棋/围坐石桌,打牌唠嗑,平时就到王府池子边上喝茶聊天,各种果树将院子装点得生机勃勃。由于丰富的泉水滋润,加上精心呵护,这里的果树格外茂盛,每年石榴树和无花果树硕果累累伸手可及。傍晚到泉边散步吃饭,汲水浇花,宁静淡泊地过着寻常百姓的日子。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是如今人们体味济南老城风貌的极佳去处。也是体现小桥、流水、人家,家家泉水的一幅悠然的画面,俨然是隐藏在济南闹市中的一个世外桃源

济南王府池子北岸的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的街坊邻居与现场的电影演员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