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琉球恨事”之一:大明对琉球有多蜜?蜜到朝鲜人都嫉妒

 城北十五里666 2015-02-23

琉球恨事之一:大明和琉球有多蜜?蜜到朝鲜人都嫉妒

本文作者 王浩(快哉风)

琉球王国,这是一个被很多人淡忘的名字。

古代的琉球王国,面积可远远不止现在的日本冲绳县,而是由冲绳、宫古、八重山三个群岛为中心,总共14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总面积约为 2249 平方公里。

按照现代海洋地理概念,“琉球弧”地区的岛屿,从南到北散布于1000公里海面,覆盖的面积甚至比日本的本州还大。最西端的岛屿,如果是晴天,肉眼可以看得见台湾岛。

图:琉球王国的大体疆域。

即便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其历史、文化、民俗也与日本本土迥然有异。原因很简单,琉球原本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琉球自从1429年建国,直到1879年被日本强行吞并,王国一共维系了整整四百五十年之久。

作为独立的国家,作为明清两代忠诚的属国,琉球是怎样一步步被日本蚕食吞并的呢?两朝宗主国,为何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1、明朝册封琉球200多年

琉球群岛的人类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

图:日本绘“万国人物绘卷”里的琉球人。

关于琉球人的起源,至今学术界上还是各执一词。有中国学者的说法称琉球族是百越的后代,认为在秦末,东海百越的一支为躲避战乱,到达了台湾、琉球和日本九州南部,成为琉球族的祖先;有日本学者认为琉球族是从日本列岛迁入,为大和民族人的一个分支。此说法被称为“日琉同祖论”;西方学者则认为上古时代的琉球族与印尼或澳洲的原住民同源,属马来人的分支。

不过,绝大部分民间人士都认为琉球族是一个单独的民族。

按照琉球官修史书《中山世鉴》的说法,琉球国是由“开辟之神"阿摩美久创立的,其子孙世代统治琉球。

图:福州博物馆的琉球海图。

中国元朝末期,琉球的英祖王朝分裂成三个国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中山国的实力最强。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出使琉球,向三国诏谕。琉球地处一遇,国小民贫,三王都希望有强大的明朝作为靠山,得到诏谕后,琉球三王便不约而同地向大明“奉表称臣”,同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值得一提的是,“三山”时期,就有程复、王茂、叶希尹、怀机等来自明朝的人才得到重用,他们受明朝皇帝的派遣,前来辅助琉球,有的位居国相乃至摄政。永乐十四年(1416),中山国王尚巴志灭了山南、山北两国,定都首里城,建立起统一的琉球王国,尚巴志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从此,琉球国一直按照明朝的典章制度前往朝贡,谨守臣节。

图:中山王尚巴志和国相怀机。

由于琉球对中国的态度恭敬,朝贡积极,这个小小的岛国得到了明政府的极大好感与信任。大明对恭顺的琉球,究竟好到什么程度?

图:琉球赴明朝贡船。

鉴于琉球的航海技术不行,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为其提供大海船,又赐“闽人三十六姓”给琉球,帮助琉球人发展海上贸易。此外,明政府还给予琉球十分优惠的朝贡政策,如琉球朝贡船的来华商品给予免税,朝贡使在北京的交易也不受五天之限,同样的贡品,给琉球的货价均高于其他国家。

琉球所受到的殊遇,甚至使得当时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朝鲜使臣产生了“嫉妒”:“中国亦贱待我使臣,不得与琉球使臣为比。

图:明政府赐给琉球国王的王冠。

在明政府的全力扶持下,中琉朝贡贸易红红火火。仅仅永乐一朝二十二年间,琉球来华朝贡就达到57次之多,一年要来贡三四次。琉球为何对朝贡如此积极热心?因为利润太大了。

琉球每次来中国朝贡,都会带走大量的丝绸、瓷器、药材、书籍、纸张等,再运到暹罗、安南、占城、爪哇、日本、朝鲜等国家,与之交换当地货物如香料、苏木、胡椒、象牙、倭刀等,再转运回中国,从中获得巨大的航海利润。

明初,中国实行“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的海外贸易。永乐年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印度洋、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一带,让东南亚国家第一次接触到先进的中国商品,不过因为远洋航行耗资巨大,明朝廷最终无力维持只好叫停。在中国与东亚和南亚贸易陷入停滞的时候,取而代之的就是勇于做航海贸易的琉球人。

图:东方的海上马车夫——琉球王国。

为此,琉球人自豪地称:“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这段文字刻写在一口大钟上,悬挂在国都首里城大殿上)

2、强邻日本虎视眈眈

琉球国的尴尬在于,国家处在中国与日本之间——中国是宗主国,而强邻日本则虎视眈眈。

特别是,琉球有个蛮横的邻居:日本萨摩藩。

在前文聊过萨摩,它是日本战国时期的九州雄藩,占据现鹿儿岛县和宫崎县的一部,藩主是岛津氏。

图:岛津氏独霸九州,以士兵强悍著称战国时期。

琉球是个小小的岛国,物产很匮乏,很多生活必需品本国无法生产制造,都得从萨摩获得,比如琉球没有铜铁,连耕作的铁器都得到萨摩去贸易。另外,琉球和大明的贸易货物,经常要先向萨摩借贷。

从琉球和萨摩两地的贸易史料记载来看,琉球国王一直以平等关系对待萨摩,形容为唇齿关系,反过来,萨摩却单方面地将琉球与萨摩的对等贸易视为“朝贡”。

从一开始,日本人对琉球的态度就是野蛮的,不平等的。

因为自视自己是“上国”,日本人在琉球是傲慢跋扈的特殊群体。据记载,琉球国内“有日本馆,群聚数百人。待封使之舟转兴为市,其人出入挟利刃。”

每一次明朝来琉球的使团到来,日本人都会监视明使在琉球的一举一动,收集情报。万历七年(1579)琉球世子尚永请封时,以萧崇业和谢杰为正副使的明朝册封使团抵岸,琉球国相以下跪迎,尚永因为日本船在附近,心存戒心,没敢出迎,直到日本人视线之外,“世子始出郊迎。”可见,就连堂堂琉球国王的活动,都受到了日本人的监视。

图:明册封使进入首里中山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华的文物、礼仪为日本所倾慕,所以每次大明的使臣入城或出行,日人总要夹道围观,其心情,不外乎“羡慕嫉妒恨”五个字而已。

今天的日本史学界,很多专家醉心考证日琉关系的古老与牢固,其目的当然是为日本吞并琉球找点历史依据。

比如日本专家称,古代琉球人绝大多数都使用日文,说明其文化早已已经被日本文化浸染。

的确,日本文字在琉球民间很普及。琉球人自己没有文字,自隋唐之时“看诸国文格,竟学日本文法,叫之和文。举国用之,历年已久”。此外,与日本进行必需品贸易也要通晓日语,所以为了生存,琉球百姓当然要学日语了。

那么,琉球人就放弃学习中国文字吗?我们现在看到的琉球政府与明朝的文书往来都是用汉语书写,《中山世谱》即琉球国正史也是用中文书写,这又是怎么回事?

曾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教谕的费信《星槎胜览》中记载道:“陪臣子弟与凡民之俊秀者,则令习读中国书,以储他日长史、通事之用;其余,但从倭僧学书番字而已。”

原来如此!因为琉球对中国人格外尊重,对中文也格外尊重,因此学习中文不是一般人有资格的,只有贵族子弟和“民之俊秀者”才有资格学习中文。学会中文的人将来可担任与中国朝贡、贸易的人才,而普通百姓就只能同日本僧人学习日文了。

图:琉球著名的“守礼门”,得名于明万历帝赐给琉球国诏书中的“守礼之邦”

才看到台湾学者介绍的琉球民间有一种说法:“唐乃伞,大和乃马蹄,冲绳乃针头”。意思是中国如伞,冲绳受其庇护,日本如马蹄,冲绳受其践踏,而冲绳自己则如针头般弱小。其中流露的对中日的好恶观感,一目了然。

如果不是有日本这样一个蛮横黩武的邻居,按琉球国的发展轨迹,完全可以成为像荷兰一样的海上贸易国家——东方的“海上马车夫”。

痛恨的是,日本人终于向软弱的琉球下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