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永清:论太阳主表

 星集 2015-02-24



编者按:裴永清教授是中医界首届硕士研究生,师承著名中医大家刘渡舟教授。其著作《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是对《伤寒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刘渡舟教授曾评价此书:“洋洋十数万言,颇多创见,而不落历代注家之窠臼,使人阅后耳目一新。”下文就是对本书的摘录,对“太阳主表”这一理论问题论述颇深,阅读此文可进一步加深对《伤寒论》中太阳病的理解。




  外感邪气侵入,始伤肌表,正邪相争在表,是为外感表病。但从六经辨证,这又是太阳病表证。为什么外感表病又称为太阳病呢?就是因为膀胱足太阳主表,为人体之藩篱,故外邪侵入于肌表而首犯太阳,所发的外感表病又叫太阳病,遂有太阳主表之论。


  太阳主表,是指足太阳膀胱及其经脉而言,其理犹如阳明主肠胃、太阴脾主四肢的道理一样,是因为六经各有自己所居之部位和所主之部位,亦各有其相应所病之部位。皮、脉、肌、筋、骨五体和五官为相应的脏腑所主,这是中医学理论中的“生理学”的整体观的具体表现。

  

  膀胱足太阳为六腑之一,膀胱位居于体内,在下焦,而能主司在表的皮毛腠理,这是由膀胱及其经脉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


  膀胱足太阳之经脉起于目内眦而下行至足小趾外端,从头到足,最长。其行于背的部分,自项以下至腰间的经脉又分为四条分支,纵行挟脊,两侧而下,所以足太阳经脉之行最广。


  经脉能通达脏腑之气,“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膀胱足太阳之经脉布敷于体表背部,最长又最广,这是足太阳主表的一个物质基础。舍此,太阳主表就无从谈起,没有了通路就无所谓主,也无法主司,此其一。


  正因为膀胱足太阳之经脉布敷于体表最长最广,所以膀胱才能外应于腠理毫毛,即《灵枢·本脏篇》所言“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为“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所气化之津液,布敷于腠理毫毛而润泽于表,主司于表,此其二。


  膀胱与肾为表里之脏腑,其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肾中元阳之气即可通过经脉之络属关系而通达于膀胱及其经脉。“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膀胱及其经脉得到肾阳之充养,自然可发挥其卫外之功能,此其三。


  人体所有诸阳经之气归督脉所总辖,而足太阳经脉又籍风府穴与督脉相贯通,从而得到人体诸阳经之气的资助而司其主表之职,《素问·热论》有言:“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耳”即此之谓,此其四。


  人体五脏六腑各有其“俞”穴,如“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皆分布在足太阳经脉上,《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从上下。所出为井……所注为俞……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俞”穴是经气灌注之处,这就意味着人体十二正经、十五络脉的二十七条经络之气,也即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人身所有之正气,从里达表,皆灌注于分布在足太阳经脉上的相应的脏腑之“俞”穴。


  足太阳经脉籍五脏六腑这些“俞”穴而源源不断地得到人身所有正气之充养,从而主司人体一身之表。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又可以把太阳主表体会为五脏六腑也主表、人体所有正气主表,只不过是借助足太阳经脉作为通路而达于表,以司主表之用。


  正因为主表的足太阳经脉有如此的生理特点,所以当外邪侵入时,“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因素体或由于失治误治而造成某一脏腑之正气损伤、阴阳失调,则外邪又可通过其分布在足太阳经脉上的“俞”穴而内传于其脏腑,出现了太阳病不解,内传阳明或少阳,或三阴等情况,这是六经辨证中出现太阳之邪不解而内传它经的道理和途径之一。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言:“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须知,六经病的传经,是要有其通路和途径的,这便是手之三阴三阳经相接,足之三阴三阳相接在足,而脏腑之间的经脉又各有其相互络属的关系。


  总而言之,太阳主表是要有其强大的物质基础的,这便是,肾阳、诸阳经之气,人身五脏六腑所有之正气、卫阳之气等都汇集俞太阳经脉之中,并通过太阳经脉而布敷于体表,从而起到抵御外邪,卫外而为固也的主表之能。


【本文摘自裴永清著《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由中医书友会特约编辑鸿雁编校而成,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