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史思路》读书笔记之第一章

 灵藏阁 2015-02-24

《哲学史思路》读书笔记

 

【关于文本的说明:该书名称为《哲学史思路——穿越两千年的欧洲思想史》,这是一本比较有特色的哲学史著作。它最显著的特色在于,不是按照单一时间的推进而将哲学史一堆堆地往前叙述,也不单纯是哲学家们的年代表式的思想,而是按照哲学课题,对哲学史进行分条理地叙述。这大概算是优点吧。但是,中译本却是个残次品,有很多翻译错误。这样的译本,很可能会让严肃的人感到愤慨。不过,对待哲学史比较严肃的人,也不会只依靠一本哲学史来为自己的哲学史观做支撑。这样,带着批判和幽默的眼光,阅读这个残次品一样的中译本,也是有趣的。】

 

第一章 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及其存在的规律

——西方哲学在希腊的起源

 

1、哲学的起源

思想与文化的广泛交流→反思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用经验和理智找答案→在对世界进行理性解释的基础上,哲学诞生了。

2、有关组成现实世界基本元素的问题

希腊哲学起源于对世界基本规律或起源(arche)的探讨。

随着探讨的深入,此问题分离成两个问题:“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元素”以及“决定其存在形式的规律”。

由此,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奠定了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基础。

3、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现实世界存在的规律。

数字是现实世界存在的规律

这把数学、形而上学、宗教结合起来的理论,打上了毕达哥拉斯的烙印。

它对柏拉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处在纯粹的运动变化之中。

万物流变

世界理性,逻各斯

5、巴门尼德把世界看作是纯粹的存在。

现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纯粹的存在。

把现实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世界:现象世界(经由知觉可以感知的)和真实世界(通过理性思考而存在的)

这种思想在欧洲形而上学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恩赔多克勒

7、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和唯物主义

原子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却不是万物本身。

德谟克利特认为,精神是原子的复合体,因此他的原子学说是典型的唯物主义学说。

8、柏拉图以及古代诡辩学派的挑战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不同,他不仅限于对伦理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与以前的自然哲学家也不同,他与诡辩学者进行对抗,特别是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柏拉图发展出自己的“理念”学说,在其中保留了巴门尼德首创的理论:现象世界与真实世界是相互对立的。

9、柏拉图的理念学说。

在理念(或形式)中,事物的存在是不可改变,永恒的真实存在。

自然界中万物的存在,则是处于不停运动和变化之中的非本质存在。

人类经由感官了解到的是“观点”;精神体验认识到的是“知识”。

10、“洞穴喻”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讲了一个“洞穴喻”,用以阐明理念学说的基本思想。

11、数学是真实知识的典范。

理念学说也建立在数学基础上。

希腊术语eidos:理想的形式

12、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另一个根源,是对事物本质或概念的探讨。

13、“灵魂不灭”的论证

与理念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柏拉图的灵魂学说,这是他在继承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柏拉图把“灵魂不灭”和“生命轮回”的观念结合起来。

灵魂是非物质而永恒存在的。灵魂从一个肉体转移到另一个肉体,不断变得更加纯净,知道解脱为止,一旦解脱,它就回到了使自己得以产生的极乐世界中去了。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对灵魂不灭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证。其中一个论据认为,数学知识不可能通过经验产生(经验中不存在“圆形”或“三角形”这样理想的形状)。因此,柏拉图认为,只有一个假设能够解释人们拥有的数学知识,即:灵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具有数学观念,现在,它们的数学只是是通过回忆得到的。数学知识是经由对生前看见过的事物的回忆而得到的,柏拉图把这种观点作为证据,证明灵魂不灭。

14、柏拉图理念等级制度的思想。

处在理念等级制度顶端的,是善,既是现实世界的最高原则,也是行为的最高准则。

《巴门尼德篇》

15、柏拉图“理念”学说的影响。

理念学说,兼顾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在所有此类学说中,柏拉图是集大成者。

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形而上学;共相辩论

现代数学中,“承认存在理想的数学形式和概念”这种态度,仍被称作“柏拉图主义”。

他的“灵魂不灭”思想的影响。

他把数学融入自然哲学之中,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先驱,同时,他也把物理法则和几何学联系起来。

整个哲学史不过是在为柏拉图做注释而已。——怀特海。

16、“形而上学”这个名词的产生

在探讨哲学问题时,希腊人用这个概念“meta ta physika”,含义是“在物理学之后产生的知识,或经由物理学得到的知识”。

“形而上学”这个名词是公元前一世纪一位书籍发行者首先使用的,用以命名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述现实世界的起源以及存在规律的著作所编辑成的一本书(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这一概念)。

17、亚里士多德提出“形而上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亚里士多德本人把“形而上学”叫做“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存在的存在”基本原理的问题(现代人称之为本体论);二是有关“最高存在形式”的问题,即有关上帝、上帝的特征以及上帝与世界关系的问题(神学)。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和神学。

18、对概念的定义是本体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首创“逻辑学”,有三个部分:本体论,推论学说,证据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为一个概念下定义的时候,应该先确定与它最接近的较高种类(核心种类)及其特征(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征)。

19、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

要为一个概念下定义,必须有更高级、更普遍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级、最普遍的概念本身是无法被定义的,这类概念是基本概念,也即是“范畴”。范畴反映出事物的最普遍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划分出十类范畴。

20、事物普遍的本质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普遍性概念和基本概念所反映的不是理念中的个别领域,而是事物普遍的本质。

个别事物会发生改变,但无法克服普遍性本质的影响。和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亚里士多德坚信,真实的存在,永远不变。亚里士多德在其本体论中,对比进一步的阐明,对哲学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把牢不可破的元素看作“本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本体是指永恒的元素,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石”。

21、“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用“四因说”来说明事物存在的规律,并认为四种原因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和存在。

如今,自然科学中对现象原因的解释,对应于亚里士多德的所谓“动力因”的解释。

22、亚里士多德认为上帝是客观的主宰。

亚里士多德认为,上帝是世界最初的原因和最终目的。上帝是世界的精神原则。

亚里士多德理解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有本质的区别。

23、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世界观

“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中具有核心地位。

24、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种运动的、对物质产生影响的“形式”,或是一种影响物质的力;植物、动物、人都有灵魂。

柏拉图在谈到“人类灵魂不灭”时,更强调个体灵魂的不灭,而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宇宙理性”的永恒。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灵魂看作“宇宙理性”的一部分。

25、亚里士多德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最先把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以及美学等学科区别开来;亚里士多德还首创“本体”,“动力因”,“质料因”等哲学词汇,丰富了哲学的专业表达方法。

亚里士多德对中世纪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现代的影响。

26、希腊思想是形而上学和自然哲学的基础。

《哲学史思路》读书笔记之第一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