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爱与教养,也前所未有地迷惘:到底是采用重视给孩子做规矩的科学育儿法,还是采用力图满足孩子需求的亲密育儿法? 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无论育儿的理论或实践如何发展,一直以来被证明是最重要的东西始终不会变,那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紧密的亲子联系。 我们与孩子之间紧密的亲子联系,在今天的社会模式中显得尤其重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与我们身处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 我们小的时候,是“地区性社会”的模式,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充分,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然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就会萌发出最基本的社会性、道德性。 但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在“一门一户”的环境中成长,种种因素的制约也使孩子与他人、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缺乏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机会,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为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进而与孩子建立起安全亲密的“依恋方式”的话,孩子“长大”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成长”可能就谈不上了。 为了孩子,高质量陪伴,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 高质量陪伴是指在一定时间里亲子之间彼此愉悦的互动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是彼此的中心,不被无关的事物打扰,亲子双方都能享受到“相处”和“活动”的乐趣。 高质量陪伴的5个误区 1. 高质量陪伴≠陪同、看管 高质量陪伴,对我们的首要要求就是“注意力”,如果你只是在孩子旁边“陪同”、“看管”,起到的只是“保障孩子安全”的作用,连“陪伴”都算不上,更谈不上“高质量陪伴”了。 2. 高质量陪伴≠代替、包揽 高质量陪伴,提倡的是亲子之间和谐愉悦的互动,互动的过程指的是亲子双方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帮孩子完成某项活动,这样的话,孩子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 3. 高质量陪伴≠物质、金钱 高质量陪伴,不要求父母要买多贵的玩具给孩子,更不是让忙碌的父母出于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歉疚,而用昂贵的物质产品去补偿孩子。 4. 高质量陪伴≠教育、培养 高质量陪伴的理念更希望父母远离教育“功利”的一面,不是单纯以教给孩子各种知识为目的的“相处”,而是与孩子一起找到亲子双方都能喜欢并且投入的活动。 5. 高质量陪伴≠时间、迁就 不是付出时间就是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也不用纠结一天里没有多少时间能与孩子相处,有限的时间也可以和孩子做很多有益的事情,而这种“有益的乐趣”不是父母的迁就,一定要找到你和孩子都喜欢的相处方式。 确定孩子的“能量来源” 确定孩子的“能量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孩子获取能量的方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陪伴孩子的最佳方式。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孩子很“外向”,或者说那个孩子比较“内向”,这里的“外向”和“内向”指的是通俗概念上的个性描述,一般来说,外向的孩子比较善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而内向的孩子会比较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但在心理学的概念中,“外向”与“内向”定义的是我们“如何获得能量、如何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并不牵涉社交技巧。 内向者的能量来源: 1. 独处是他们的最佳“充电”方式。 2. 对自己的物理空间很敏感,拒绝他人“入侵”。 3. 需要预留思考时间,倾向于从“自我思考”中获得精神力量。 4. “工作期间”不喜欢被打扰。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 1. 与他人共处是他们的最佳“充电”方式。 2. 需要肯定与爱的及时反馈,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3. 喜欢帮助他们思考的人,作为“在谈话中思考”的类型,与他人的沟通能使他们更加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者”,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陪伴方式是不是过多地打扰了他的世界,在“亲密联结”的同时,也要给到孩子独处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像对于孩子的融洽交流需要保持敏感一样,对于“内向者”孩子来说,我们对孩子的独处需求保持敏感也很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是“外向者”,请尽量多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分享你的情绪和感受,给予他们机会分享他们的情绪和感受。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陪伴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建立和拓展朋友圈, 在人群之中,他们会发光发热! 放下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 我经常和女儿一起去小区的儿童游乐园,在那里能遇到很多同样带孩子来玩的爸爸妈妈。我发现妈妈们都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孩子,而有限的几个爸爸却是一直低头在看手机,时不时抬起头看一眼自己家孩子,确保无虞后又低头看起了手机。 我们家其实也这样,爸爸回到家之后基本上就是“定”在沙发上看手机,女儿说她爸爸:“爸爸呀,一个手机、一张床、一个沙发、一包烟,就够啦!” 我们会很忧心忡忡地讨论孩子迷上平板电脑的种种问题,但现实是连父母自己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的话,怎么能去要求孩子抵御住五光十色的电子数码产品的诱惑呢?而父母自己迷恋于用手机刷微信、看网络小说、购物、抢优惠券等的话,给予孩子的“陪伴”只能是心不在焉、碎片式的,那何来“高质量陪伴”之说呢? 大概女儿的话对她爸爸的触动挺大的,他终于同意了我的提议:下班回到家之后,我们都试一试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放在远离视野的厨房架子上,除非有电话,否则一律不许碰手机!吃好晚饭之后,三个人各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或者陪女儿一起看《自然传奇》等纪录类型的电视节目。 给孩子创设一个“手工角”,并且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每个女孩子应该都有一个可以做手工的地方,不一定要占据很大地方,或者要很大的桌子,只要一个角落,够放手工的材料,然后一张小桌子和两把小椅子就可以了。 我自己也很喜欢做手工,女儿也很喜欢,我就给我们俩布置了一个专门用来做手工、阅读、听音乐的地方,就在阳台的一角,远离电视机,但有一个小小的蓝牙音箱,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纸、布、颜料、剪刀、双面胶等工具。 每次都是由女儿指定主题:“妈妈,这次我们做蝴蝶吧!”“妈妈,你看做花怎么样?”而我负责从网络上找来具体的做法,我们兴致勃勃地研究,做各种尝试,常常一个下午就安安静静地过去了,而当我们俩的作品诞生的时候,我们都很充实、很愉悦。 暂时忘记自己是个大人 《小王子》里说,大人是从小孩变成的,但是大人会很快忘记自己小孩时候的样子和想法,所以大人一点都不好玩。 可能我的心里还是一直住着一个小孩,而且那个小孩比较强大,特别是有了女儿之后,我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总是很轻易被女儿无拘无束的笑声“勾引”出来。 我们俩晚饭之后会一起散步,散步如果只是走啊走的,那多无聊啊!我心里的小孩忍不住冒头出来,问女儿:“你会同手同脚跑步吗?”她当然不会啊!我忍不住笑,一本正经地演示起来,女儿觉得好玩极了,马上要求也要试试,于是我们俩一起仿佛被系了绳子一样艰难地顺着走,姿势奇怪得一塌糊涂,走着走着,我们俩都忍不住了,停下来,一起哈哈大笑,笑得寒冬的枯叶簌簌往下落。 我心里的小孩又马上有了一个想法,提议道:“这回我们试着膝盖不弯曲地跑步吧!”我们俩又一起尝试着直直地走起来,然后速度加快,最后直直地跑起来,姿势奇怪得不得了!我们俩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而女儿也马上有了灵感,建议我们试试“单脚跳着跑”、“三人两足跑”…… 半个多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都快笑坏了,返回到家的时候,女儿的小脸红扑扑的,很兴奋,而我心里住的小孩也很开心,当然我也很开心。 为孩子创造不为“规矩”约束的“n次元空间” 这里的“n次元空间”指的家里或附近的某一个地方,孩子会知道只有在这个地方是不受我们制定的“规矩”、“原则”等束缚的特别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再是指手画脚的古板父母,在这里,他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说,其实还是鼓励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我们交流心事。说白了,这样的设定,对我们父母是约束,对孩子却是鼓励和放松。 我们家的“n次元空间”是车子。 因为儿子小的时候睡眠习惯不好,但只要一上车,没开多一会儿,他就呼呼大睡了,好像在车子里他特别放松。于是,我和他约定,如果他有什么不便启齿的事情要跟我们商量,可以在“乘车时间”里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不会轻易否定,如果的确比较棘手或真的不能答应,也会告诉他:爸爸妈妈要商量一下才能答复他。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确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他可以向父母敞开心扉或寻求帮助,而不用担心父母拿出父母的威严去压制他的诉求和表达,而对我们来说,也可以倾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对于把握孩子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实大有帮助。 我理解的“陪伴”,更多的意义是“沟通”,而这样的空间,是我认为的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之一。 更多更全的育儿,教育,宝宝发育,健康,疾病护理等知识,请关注:宝宝育儿亲子课堂,微信号:yuerqinzi888(长按复制),或扫描下面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