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z高考时分忆母校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2-25


在北京遭逢高考的日子,想起母校,只是一些私人的怀念。

“4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预约录取”

“600分以上373人”

“上重点线730人,比去年增加93人” 

……

母校的网站上贴着2013年的高考喜报。这种数据,对于人北清附、哈三北四、衡水临川之类的巨无霸远远算不上辉煌,但是对于无数县级山区中学而言,在低微的月薪和奖金条件下(经常令同行都难以置信),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奇迹。

它出过4位全省总分状元和数不过来的单科状元。

但它真正的强项不是输送尖子,是输送中间层,是将无数社会中下层——甚至最底层——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输送往重点大学。

由于薪资低微和工作劳苦,它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许多教学明星成长起来以后,不断被珠三角等地的名校挖走。

在这个意义上,母校很像阿森纳。如果用市场的方法来衡量,算一下投入产出比,它足以在全国的范围内拿到一个骄傲的排名。

但教育是不可以用市场来比喻的。

培养和发展人,就是教育的目的。这并不是指从母校走出的孩子们能够进入国务院部委办、进入四大行总行、任职世界500强高管或成为投行、外所的中流砥柱,这对于任何一所有点实力的其它中学而言同样能够实现;这是指人自身的成长,能够超越我们自身的庸常与猥琐,焕发青春乃至整个人生本身的光芒。

母校的毕业生,没有太华丽的才华和履历,这座小城甚至找不到一个真正专业的钢琴和小提琴教师,也找不到一个航模专家或明星教练。我从加州回国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北京的中学生,参加一个世界机器人比赛,他们团队的获奖了,一个个捧着奖杯高兴得不得了;而我的师弟师妹们别说有机会制作机器人、满世界参赛,很多人直到高考也没走出过茂名市,而机器人至今只是一种想象。

母校的学生,在家国情怀和胸襟抱负上也未必比其他中学的毕业生强,个人的修为和情商等方面则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尽管每年都会出现一些佼佼者,但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和大城市名校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差距。

但是,在大学以后的道路上,高州中学人确实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许多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校园和人生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让我感叹,在这些光芒之下必然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底力”、一种历久弥新的底蕴和厚度存在。那么,这种“底力”来自于何处?也许是几百年来高州私塾教育气质的香火相传,至少在我受教育的年代还能深深地为一些老先生的古道今情所感染;也许是由于这座小城传说中的文脉地气,但这些东西过于飘渺,而很大程度掩盖了学校文化本身所传承的价值和力量。

我愿以今年校长在校庆上的讲话作答——



潘裕岳校长在广东高州中学建校109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前辈、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广东高州中学建校109周年华诞。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良好祝愿!向为我们广东高州中学作出贡献的历届校长、老前辈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09年,对一个人来说,是生命的一个奇迹,而对一间学校来说,却是光辉岁月的一个新的开始。我不能准确说出109年来我们学校究竟走出了多少莘莘学子?但我知道,在我们的城市里,有的是父女,有的是母子,有的甚至是祖孙三代都出自我们学校。当年轻的父母拉着呀呀学语的孩子走过校园时就会说,爸爸、妈妈都是这一所学校毕业的,你长大后要努力读书,也要考进这所学校,从这里去上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在《参考消息》上同时读到两则消息,很有意思。第一则消息是记者写的,题目叫《成功学热中国》,讲现代中国“成功学”是最热的话题。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有的书是外国的译本,比如有几十种“卡内基”类书籍,讲如何取得成功;也有中国人写的,比如有一本书叫《哈佛女孩》,讲一个女孩在哈佛如何取得成功。更多的是美国的大公司的老板的传记和香港一些大富翁的传记和故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李泽楷等等。这说明现代各个阶层的人群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这种愿望不比其它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第二则消息是《坐头等舱留学移民》,讲的是中国有些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坐长途飞机受苦,所以给他们买头等舱,带大批钱和大批行李去英国留学。中国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已经有5万人,是英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国也差不多。其实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等地付的学费比本地学生的学费可能要高很多,在英国要高一个数量级,接近10倍。并不是中国的家庭已经比这些国家的家庭富裕了。事实上,我们和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还差得很远。许多家庭节衣缩食,花高价送子女到英国和日本、澳洲、新西兰等国留学,反映了望子成龙的典型中国式的心态。这两则消息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家庭,希望年青一代取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但是许多人的做法很令人担忧,他们总想寻找成功的捷径,希望读一两本名人的传记或到外国转一两圈就大功告成,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如何能取得成功呢?今天我们主会场的这副对联就告诉了我们成才的方法。大事业从读书中来, 趁此年富力强,宜习苦习劳,勿虚掷黄金时刻;真功夫自科学做去,当今日新月异,莫仿声仿色,徒袭取白种皮毛。此联是高郡中学堂,即广东高州中学前身礼堂楹联,作于清光绪年间,属“哲理联”一类。联语显浅,通俗易懂,且音韵铿锵,说理透彻,今天读来仍意味深长。联中末句,用“白种”对“黄金”,“白种”,即当今所指的“西方”,教人对西学不可生搬硬套,要进行严密深入的科学分析,结合国情,洋为中用。可谓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今天早上,我经过学砚塘,看到矗立在塘边的四大校友雕像,我不禁想到:一棵树要茁壮成长不扎根不行,学校的历史,就是学校的“根”;办学还要有“魂”,办学理念就是学校之“魂”,百年名校广东高州中学有“根”有“魂”。我们的四大校友在中国教育、艺术、科学界留下深刻的印记,他们的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是广东高州中学的精髓所在,魂魄所系。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改造社会从改造教育做起。我们今天的教育承载了社会许多的企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美好的心灵,坚毅的性格,宽阔的胸怀与知识、学历一样重要。我希望,我们在纪念学校109年华诞的同时,能从学校的百年风雨历程中汲取更为丰富的营养,教书与育人并重,以出色的师范,严谨的校训,优良的学风去教育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更具有健全的人格,无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怎么走,都能够从容地应对竞争与挑战;我更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在我们的城市里建立起一个具有时代风貌的精神家园,以清新的人文魅力,去影响世道人心,去体现我们这个城市的核心精神价值。
最后,衷心祝愿老前辈们、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愿我们的学校积历史之厚蕴,更展新宏图,再谱新华章!
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