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埃达 2015-02-25

文 / 刁庆红

  苏州市广济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李鸣的精神分析的课上这样说到:
  促进患者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情感。有些来访者,常常不能适应环境,常常弄巧成拙,那是因为有太多的付诸行动,一不高兴就给人脸色看是最典型的付诸行动,给人脸色看,最痛快的是那个人,最吃亏的也是那个人,给人脸色看是一种最低级的行为。猴子经常这样做,狗也是的。给人脸色看,会给对方造成一个结论,但那绝对不是你想要的,你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因为太多,你就说不清楚,因此,只能给人脸色看,给人脸色看,就只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你最不想要的答案。语言至少比脸色的表达要丰富得多,给人脸色看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情感表达,语言可以表达很丰富的情感,
  李鸣教授的讲课是非常幽默生动,这段话也体现得很充分。
  给人脸色看,甩脸子,不理睬人,闷睹,都是情绪的不能语言化的结果。这样做,在人际关系中,对于彼此的伤害,李鸣教授在讲到分离焦虑的时候这样说到:
  我们和那个人分开,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如果罗密欧离开了我,我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就不存在了,不存在了,就毁灭了,所以,尽管分离焦虑不是毁灭性焦虑,但是程度严重的,类似于毁灭焦虑。还是有自我丧失的不祥之兆。所以,当一个缺乏依附的关系,特别是重要人物的一个眼神,让你感到空虚而不真实,然后你发现你整个活着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他对你白眼的话,你会发觉你活着没意义,在象征意义上,在他眼里,你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他骂你,那好很多,彼此骂来骂去很舒服,因为打是爱,骂是疼,最怕的是藐视你,当你不存在,那你们就很远很远了。严重的会导致退行和冲动型自杀。
  这段话听完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有无数的感慨,临床上碰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里,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回避性人格倾向的人,尤其是以女性居多,特别喜欢使用冷战这一招来对付男人。无限期地使用冷战来对付一个不合她心意的男人,这里面有自恋受损之后的暴怒,也有在心底里需要释放的对人的程度比较严重的恨意,需要在那个不知就里的男人身上,狠狠地惩罚他。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去看所有的回避性人格倾向的人,在他们婴儿时期的时候,基本都是遭到了来自妈妈的情感虐待的,这个虐待就是忽略孩子的需要,不管是情感需要还是独立的个人意志的需要,当妈妈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对妈妈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在内心里隐藏了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恨意,和自己不被他人“看见”的存在忽略,也类似于一种存在丧失,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终身都需要身边的人“看见”他的意志,一旦有任何忽略他的意志的时候,别人的愤怒反应是3分,他的愤怒反应是9分。但是,他们同样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被忽略的痛楚,那么,通过不和你说话,不和你做爱,狠狠地惩罚你,然后让你知道他们在婴儿期的时候的痛是怎么来的。当然,这一切,不是发生在意识层面,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积攒了如此多的愤怒,而那个原始的愤怒,是来自他们亲爱的妈妈,根本不是眼前的这个配偶。
  回避性人格倾向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需要的,哪怕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也不会,他们更希望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通过语言,直接地去向他人呈现自己内心的需要,对于他们来说,犹如会面临灭顶之灾一样的痛楚。
  在他们的婴儿时期,他们通过不断地哭,希望妈妈知道自己饿了,自己拉便便了,自己无聊了,希望妈妈可以关注自己的需要,妈妈来是会来,但每一次,妈妈的服务里,有着不耐烦,没有爱在里面。妈妈满足服务的时间,也总是延迟和不及时的。这是不断地给婴儿挫折的时候,最后婴儿绝望地知道了,妈妈对自己需要的回应里,有一种叫冷漠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一种有毒的东西,所以,这个婴儿从此关闭向他人表达自己需要的大门,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一旦他们发出需要的请求,得到的都是伤害。
  他们一辈子的时间里,一般很少称呼配偶的名字或几乎不叫对方的名字,他们也很少去关注对方今天换了什么衣服或发型,他们似乎很少能够“看见”对方的存在,犹如当年的妈妈对待他们的态度。
  他们在内心充满了对被人忽略的愤怒,所以,在婚后,对于配偶对他们的任何程度的忽略,他们都比一般的人更敏感,更暴怒,惩罚的手段更恨,这个世界上,惩罚一个人最恨的手段是什么,就是不理你,就是上面的李鸣教授的那段话里的,他不和你说话,他当你不存在,在他眼里,你是一个象征意义上死去的人,他把你杀死了,就这样的不理睬人,最后导致的,最严重的,可能导致配偶的冲动型自杀或者在象征层面的被阉割。如果一个回避型女性,一直对丈夫冷淡的话,而丈夫又无论如何不能摆脱这个婚姻关系的话,最后的结果,丈夫一般都会成为一个性无能。因为他已经被她的冷淡“阉割”了。
  我每一次说到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疾病,都喜欢这样补充到:其实,有着这样的心理疾病的人,和普通的具有回避型倾向的人的做法之间,最多就只是个量的差异而已。所以,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间的数量,远远比临床上遇到的数量要多得多,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么多文字的基本动力。
  原本是说语言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结果扯到了回避型倾向的人身上去了。不妨,姑且,把回避型倾向的人,看做不能用语言表达内心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不健康的一个极端,从这个极端走出去,很多问题的症结,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怎么样能够让一个回避型倾向的人,通过变脸这样的付诸行动的方式,上升到能够通过语言,把自己对对方的需要和情绪表达出来,基本就可以解决语言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了。
  当然,这个答案,在心理治疗中,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