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正确运用感知规律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海南省儋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许 慧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如果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没有感知提供给我们丰富而又正确的感性材料,人也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规律,也就无法获得理性认识。因此,感知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也都是从感知教材开始的,学生听教师讲解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都离不开感知作为基础,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性的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小学低段更加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感知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教学目的越明确 感知效果越清晰 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做出积极的反应,更不可能将所有的事物都感知清楚,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感知的对象,这就是知觉具有的选择性,而知觉的选择性受感知目的的制约。因此,一节课教学目标越明确,感知就越清晰,反之,就越模糊,越笼统。既然感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做到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要自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比较严重,多数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大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要,而是照搬参考,一抄了事;或者把学科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没有进行分解整理,导致一节课的目标多而泛;还有的课时目标没有重点突出语文学科的鲜明特点,出现了目标杂而乱等现象。这种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课堂上随意性大的现象,是造成课堂教学无效或者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 有一位教师在教《给予树》这篇课文时,她把课题板书完后,指着“予”这个字问: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说:“是一个生字!”/“是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字!”/“是一个容易写错的字!”/“是一个和‘矛’很像的字”/“是一个多音字!”。老师要的答案是“一个多音字”,而学生恰恰不能很快说出老师需要的那个答案,在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上绕来绕去。表面上课堂是开放的,是师生互动的 ,是充满活力的,但实际上时间就在这无效的一问一答中浪费了。分析其原因,是老师提的这个问题不明确,指向性不强,学生不知所云,所以就出现了上述那种费时、费事的低效场面。如果老师这样问:同学们 ,这个字你们知道它读什么吗?还有一个读音你们会读吗? 学生就会很快进入状态,掌握这个多音字。 阅读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是新课程的一个新理念。但是我们在理解“以读为本”上发生了很大的偏颇,认为语文课就是反复地读,多遍地读,读了再读,才是解决一切的法宝。结果一节课学生读来读去,学生读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老师也糊里糊涂。那么我们让孩子反复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设计的第一遍读,第二遍读,第三遍读,默读,齐声读,指名读,同桌互相读,分角色读等等的读法,学生有什么收获呢?老师心里也没有数。这样盲目的、没有目的地读,是一种低效地读,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以上事例都说明,教师不但不重视课时目标的设置,也不注意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性,问题提得随意,课文读得随意,讨论组织的随意……事实告诉我们,指令不明显,感知就不明显,教学效果就不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知识重点越突出 感知效果越强烈 人的感知总是对少数的对象能够感知得清楚、深刻,其余大部分事物都感觉模糊,笼统,这大部分的事物就成为了衬托感知对象的背景。知觉的选择性显示,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感知就越深刻,这是感知所具有的“差异律”。 有了这样的规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感知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反复强调、重复这些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防止感知对象淹没在背景之中,被淡化,学生感知变得模糊不清,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课文《猫》时,设计了一个“学习猫叫”的教学环节。老师说,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了猫的叫声,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到底怎么叫呢?老师说完后,先示范“喵!”地叫了一声,接着学生也“喵! 喵! 喵!”地叫了起来。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教室里一片猫叫,此起彼伏。学生嘻嘻哈哈,怪声怪气,在一片混乱之下,老师反复叫停下来,学生哪里还听的进去,一节课就这样在猫叫声中结束了。这个设计,老师的初衷是学习老舍先生在写猫时,能够抓住猫的特点写,把猫写得出神入化,生动有趣。但老师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凸现重点,却为了营造一个所谓的活跃场面,把学习的背景无限的放大,导致学习重点对象被替换,被淡化,课堂教学活动当然就无效。http://xx. 另外感知对象刺激强度越强,也容易被感知,刺激强度越大,感知越深刻,这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