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肩负光荣的使命,江苏省第八批援疆干部齐聚克州,揭开了江苏省援疆工作新的一页。一年来,从农牧民安居新区的建设,到教育援疆、卫生援疆……让天山百姓成为幸福人成了江苏援疆的第一主题。 去年江苏援建克州计划共安排项目75个,总投资18.59亿元,其中援疆资金4.18亿元,涵盖教育、城乡居民住房、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民生项目占年度援疆资金的70%左右。 告别“冬窝子” 农牧民喝上干净水 都说克州苦寒,帕米尔高原上的农牧民们不少都还在“冬窝子”里过冬。记者在这里却看到了另外一幅景象,路旁一排排崭新的农牧民安居房整齐划一,房顶上的卫星接收器和太阳能热水器展示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羊圈里的羊群养得肥肥胖胖。柯尔克孜族老人们晒着太阳坐在自家的大门前,谈论着这几年来村里的变化。 “以前出门漫天都是沙土,一脚踩下去泥能没到脚脖子,到处堆满了垃圾,村里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共厕所。”在阿合奇县科克乔库尔村居住了几十年的村民马坎·白克尔,谈起村里的大变样时高兴地说:“现在道路整洁了,暖棚搭起来了,门窗都换新的了,村里40多户人家都过了一个最温暖、最舒适的冬天。” “科克乔库尔距阿合奇佳朗奇新城不足3公里,是阿合奇县城近郊最具柯尔克孜族传统风格的古村落。”无锡援疆干部、阿合奇县住建局副局长王平武告诉记者,无锡工作组今年开启了柯尔克孜民居文化的探索和营建,打造“柯尔克孜人家”——科克乔库尔文化村,“既改善提升了村民居住条件,又保护传承了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 “再也不用喝脏水了。”乌恰县康安小区住户尼沙古丽·阿布都热合提开始准备午饭。她拧开水龙头洗菜,一股清澈洁净的水流下来。她说:“过去,当地人喝的水发黑,白衣服都洗不白,一年前我们喝上了清洁水,我们从心里感谢江苏援疆干部。”乌恰县水管站副站长吾布加合力·买买提说:“当地人一直喝雪水,雪水渗入地下后流经煤层受污染变脏。三年前江苏投入3000多万元,建了一座现代化水处理装置。去年建成后,乌恰居民再不会喝脏水了。” 百年教育 为克州发展添后劲 2014年11月底,“克州首期课堂教学示范公开课”研讨观摩活动,吸引了克州近百名当地教师前来听课。公开课的8名讲课老师中,有6位是来自江苏常州、无锡、昆山的援疆教师。 在乌恰县实验中学的教室内,记者看到,江苏援疆教师们熟练地运用现代化媒体,用多种方式为学生讲授课程。在教室后排和走道上坐满了来观摩的教师,他们一边听一边记笔记,非常用心。 来到克州一年,挂职乌恰县实验中学副校长的常州援疆教师王庆华最大的感触是,克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硬件和内陆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加强中小学办学内涵的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除了加强对当地教师的培训,无锡市援疆干部们发现,计划内派遣教师数量有限,而无锡本地有大批刚退休的老专家,想发挥余热却无地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无锡市对口支援新疆前方工作组发布了一条“银发援疆”征集令,“没想到初次报名,就有十多位老专家、老教师参与,还提出‘我们是援疆志愿者,不要国家花钱,只要能发挥余热就行’。” “来这里,可以说是圆了我年轻时的梦。当年,我从师范毕业时就怀揣‘到西部,到边疆’的梦想,现在终于实现了。”无锡江阴的66岁退休教师谢宛平从无锡出发,坐了一整天的飞机和汽车,终于在深夜12点到达阿合奇县。因师资水平有限,当地孩子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谢宛平每天给孩子们连上三节数学课,并且放弃午休时间给孩子们辅导,周六周日也几乎总是“泡在学校”。 “银发老人是一座富矿,未来可能是参与援疆工作的重要力量。”江苏省援疆克州指挥部总指挥王斌在总结今年援疆工作经验时自豪地说,“一年来,江苏已有11位退休老人在阿合奇县完成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援疆工作。今年,我们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招募‘银发援疆’志愿者,让江苏更多的退休老人们能够参与到祖国最西部的建设中去。” 医疗援疆 江苏医生“亚克西” “热合买特(谢谢),热合买特!”在克州阿图什市人民医院走廊里,年过八旬的维吾尔族老人玉苏浦江握着昆山援疆医生黄永刚的手,感谢黄医生用精湛医术治好了他的病,“援疆医生亚克西!” 原来,玉苏浦江老人曾因不明原因腹痛腹胀来到阿图什市人民医院就诊。来自昆山市中医院的黄永刚正准备下班,看到后仔细询问病史,怀疑是肠梗阻。他立即组织院内专家讨论,向家属说明病情,决定立即手术。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手术成功,老人化险为夷。 在遥远的阿图什,援疆医生们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克州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在2250毫米以上。刚来阿图什时,我们每个人都是嘴唇干裂、眼睛红肿、鼻孔流血。”来自昆山市四院的黄丽医生说。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思念之苦。作为一位从来没有远离过女儿的父亲,黄永刚得知将去援疆后,特意陪女儿去看了电影《爸爸去哪儿》。“女儿看得很认真,笑得很开心,当我对她说将要去援疆时,女儿变得寡言少语,一直问我为什么要去新疆上班……出发前一天晚上,女儿把她平时最喜爱吃的小饼干和巧克力都塞进我的皮箱里,说在外面晚上饿了可以吃;晚上睡觉时女儿不脱衣服,坚持半夜起来送我出发。” 援疆医生们把“思乡情”化为“援疆情”,进疆以来开创了多个“技术第一”:第一台腔镜胆囊切除术、第一次使用呼吸机成功抢救患者生命、第一次开展急诊微创探查手术、第一次多科协作抢救多器官衰竭患者。开展腔镜疝气手术填补克州地区的空白,完成胃大部切除手术一例。第八批江苏援疆医生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纷纷竖起大拇指:江苏的医生“亚克西”。 本报记者 王 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