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凉山“猎蜂者” 巧用发丝拴“尾巴”

 梦泽赤子 2015-02-25

探秘凉山“猎蜂者” 巧用发丝拴“尾巴”

2012年11月03日07:15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将本文转发至:
割蜂巢带上自制的头套,养蜂人张正顺手持砍刀,将硕大的马蜂窝拦腰劈开。
割蜂巢带上自制的头套,养蜂人张正顺手持砍刀,将硕大的马蜂窝拦腰劈开。
寻蜂窝 被绑上蜂标的马蜂在空中飞翔,“猎蜂者”只需跟着便能找到蜂窝的位置。天气晴朗的时候,“猎蜂者”在300米外都能看见蜂标。
寻蜂窝 被绑上蜂标的马蜂在空中飞翔,“猎蜂者”只需跟着便能找到蜂窝的位置。天气晴朗的时候,“猎蜂者”在300米外都能看见蜂标。
售卖蜂蛹 张正顺将蜂蛹一片片地切取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今年雨水多,蜂蛹少,市场上价格最高可卖到70元一斤。
售卖蜂蛹 张正顺将蜂蛹一片片地切取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今年雨水多,蜂蛹少,市场上价格最高可卖到70元一斤。
凉山州德昌县南山傈僳乡杉木沟村大山深处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养野蜂,取食蜂蛹,被称为“猎蜂者”

  宋明 记者 徐湘东 张磊摄影报道

  一套自制的稍显简陋的护具,一把砍刀,一根竹竿,让人很难把他们与猎人的形象挂钩。而他们捕猎的对象,却是让人心惊胆颤的野马蜂。

  凉山州德昌县南山傈僳乡杉木沟村地处大山深处,在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野蜂,取食蜂蛹。让人头皮发麻的有毒野蜂随处可见,村民们还经常跋涉上百公里寻找蜂巢带回家养,被称为“猎蜂者”。

  当地傈僳族养蜂,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历史久远。在杉木沟村上、下坝子,51户人家、245人养殖各种野蜂达500多窝。村里的野蜂,包括黄马蜂、黑马蜂、土勤蜂、牛角蜂、狗屎蜂等10多种,毒性都很强,一旦被蜇,后果很严重,可能会危及生命。

  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跟随村民张正顺一道,用镜头记录了割蜂巢取蜂蛹的全过程。

分享到6.45K

  养蜂

  村落挂满马蜂窝

  今年58岁的张正顺,养蜂已有40多年。10月27日,张正顺戴上自制的头套,拿上砍刀出发了。在一处竹林边,有他养的一窝马蜂,他准备割蜂巢取蜂蛹。

  张正顺手起刀落,蜂窝就被割成两半。受惊的马蜂倾巢出动,攻击张正顺,四周全是嗡嗡声。虽然裹得严严实实,但是张正顺手上还是被蜇了一下。

  长期养蜂的傈僳族人,被蜇已是家常便饭,身体已产生“免疫力”。张正顺在伤口上涂点药酒,过一会儿就没事了。他说,由于经常被蜇,养蜂人从来不患风湿。

  猎蜂

  巧用发丝拴“尾巴”

  因为野蜂不能人工繁殖,所以名为养蜂,事实上是将野外找到的蜂巢,带回家附近进行繁殖。

  怎样找蜂巢?张正顺展示了傈僳人的“独门绝技”:他捉来一只蚂蚱,用竹竿绑着,吸引野外的马蜂来吃。

  马蜂在咬蚂蚱时,弓起身体,露出了细腰。张正顺扯下一根头发丝,巧妙地将一端系在马蜂的腰上,在另一端系上一丝细小的白色纸巾,相当于给马蜂绑了条尾巴。

  马蜂咬完蚂蚱,拖着纸巾起飞。在束有“蜂标”的马蜂引领下,“猎蜂者”跟着一路小跑,便能找到蜂巢。“猎蜂者”将蜂巢取下装进蛇皮口袋,提回家找个地方挂上,开始喂养。

  由于一个蜂巢一年只能繁殖一次,到第二年还得到野外重新寻找。最远的时候,找蜂巢要跑一百公里。

  卖蜂

  蜂蛹可卖到70元一斤

  张正顺拿着刚刚割下的蜂巢,六边形的格子里,一个个白色的蜂蛹蠕动着。张正顺说,他今年养了30多个蜂窝,马蜂不酿蜜,养蜂是为了取蜂蛹。

  一个蜂巢一年一般可以采两三次,一次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采下的蜂蛹要么自己吃,要么拿去卖。

  蜂蛹是一种高蛋白的美食,油炸之后,鲜香脆嫩,深受食客喜爱,市场上不愁销路。但是,今年雨水多,蜂蛹少,市场上价格最高可卖到70元一斤。养马蜂,这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南山傈僳乡政府正在计划成立养蜂合作社,发展这一产业,帮助村民致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