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田林“风流街”,谈壮剧文化传承!

 昵称18684843 2015-02-26

曾听过广西田林县的一段壮剧,里面的歌词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壮剧山歌一大箩,风流街上我唱歌”。这歌词,唱得真洒脱!在“风流街”上唱歌,真让人琢磨不透,不敢想象?就此,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定要去看个究竟,弄个明白!

  到了田林,我们找到当地的壮乡人,问道:“风流街”在哪里?经过了解,才知道“风流街”是当地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就是每年三月赶歌圩,青年男女趁此机会对歌相亲,民间俗称为“风流街”。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地域环境、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等分支。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化、媒体行业的工作者来说。对壮乡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兴趣,深深的被这民族文化而吸引。由行,我们组成采风小组,前往田林壮乡。在地方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分别到各乡镇,进行实地采风,对壮剧文化进一步深入了解!

  壮剧最为突出的为“北路壮剧”。据史册记载,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

  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  

  壮剧在田林各个乡镇非常活跃,群众文化基础很好!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壮剧团。有些壮剧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壮剧。此行我们走进利周瑶族乡.福祥村,拜访一位资深民间壮剧艺人,利周乡福祥村那平屯村委副主任——李会勇。

【采访:李会勇】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壮剧的?又是什么动力让你爱好壮剧的?

  李会勇: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壮剧,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的机会上台表演。成家后受到岳父和老婆的影响,因为他们都是北路壮剧的深度爱好者。

  年轻的时候我们在田林打工,经常去看壮剧表演,看多了,自己慢慢学习,在工作的时候也哼哼几句。由于田林的“风流街”每年都举办各种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得知我们爱好壮剧,也会唱一些,就把我们拉上舞台表演,一上来舞台,我们就不想下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了我们对壮剧文化表演的动力,对壮剧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记者:何时组建装剧团的?当时组团的动力是什么?组团的时候是怎么去克服困难和发展的?

 李会勇:2010年开始建立业余壮剧团,当时组团的主要工作由我和我爱人负责。

 谈到组团的动力。当时田林各个乡镇壮剧文化演出非常活跃,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壮剧团。我们村里有很多壮剧爱好者,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业余壮剧团呢?壮剧成立后,就可以丰富乡里、村里、队里的业余生活,夜生活的方式就不会像以前你们单调了。同时,壮剧文化也得到发扬和传承,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创新。想到这些,让我们有了更强烈的组团欲望和动力。

  我2004年开始正式唱戏,利周壮剧团2010年组建,当时有5个戏团,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个剧团。在组团的时候困难很多。可以说什么都没有,连上台的演出服装都是穿生活装,更不用说什么音响、灯光、舞台、道具了。那时候我还不是村干,为了组建壮剧团,我主动找村里的骨干商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挨家挨户地收取自发捐款。有的50,有的100,有的上千等等。把筹集的款项买了一批正式的演出服,和制作一些演出道具等等。剧团有了点起色的时候,才打报告给文体局,得到3万块钱,加上社会各界人士、村民的自发捐助,做起了现在的这个舞台。

  剧团发展至今的人数有增无减,每年自导自演多种剧目,同时也参加县、市、区级的民族文化展演和比赛,都获得了一些奖项,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采访利周乡福祥村村主任:黄秉壮】  

  记者:黄主任,你好!能给谈谈业余壮剧团成立前后的情况吗?

  黄主任:我们这里1993年才通电,当时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没有文化中心广场,更没有剧团。白天和土地、大山打交道,晚上打牌、喝酒、赌钱等等。自从文化娱乐广场建成使用以后,大部分群众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一有时间就到这里跳舞、健身等各种娱乐活动。

  自业余壮剧团成立后,很多爱好者都踊跃报名参加,一有时间就聚集一起排练壮剧节目,同时也参加各种社会团体比赛。特别是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把价值观融入壮剧来表演,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群众生活,深入百姓。致使村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偷盗现象也少了(几乎没有),白天开着门出去也不担心,赌钱的现象也消失了。很多老人家都说:“自解放以来到现在,没见过那么大的变化”!

  在采访完村主任后。李会勇和剧团义务辅导员班秋燕,现场给我们唱了几段原滋原味的北路壮剧,同时也结束此次对“利周乡福祥村和资深民间壮剧艺人李会勇”的采访。  

  (现场即兴演唱北路壮剧)  

  (剧团办公室)

  (村里的文化中心广场)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田林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文艺晚会”走进利周乡的演出。在观看晚会表演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壮剧剧目。演出结束后,我们分别在现场采访“田林文化馆文艺辅导员吴桂莫和现场观众”等人。

【采访田林文化馆文艺辅导员:吴桂莫】

  记者:能谈谈你对壮剧的感想吗?

  吴桂莫:以前的壮剧是老人演,老人看,老人学。年轻人觉得土气,不喜欢!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年轻人才懂得民族文化的真正的价值和重要性。

  因此,我们从小朋友开始培养,有了小朋友的参与,家长、亲戚、朋友都会来看,就这样壮剧慢慢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现在田林县文化馆每年都有针对壮剧文化的学习培训班,培养壮剧文化的接班人,创作一些富有艺术性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壮剧节目,参加各种社会赛事活动,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民族文化传播。


【晚会观众坛亮村村民:黄艳伟】

  记者:喜欢这种活动吗?

  黄艳伟:喜欢啊!大家高兴,很丰富啊!多姿多彩,以前没有这样的条件,看不到!现在村村寨寨有戏台,还有文化广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多,我们很开心!

  在采访完村民后。我们意外收获,田林县宣传部部长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在采访中田林县宣传部部长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怎样把宣传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广泛,就要好好的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群众基础最好的东西,群众最容易接受的东西来做一个传播。把主导方针结合自己的想法,通过身边喜闻乐见、好人好事编成壮剧,通过这种形式来传播,大家更容易接受。

  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来传承和发展。

  第一,壮剧进校园。要跟当地的传统文化结合,让小孩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从壮剧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第二,发展业余剧团。计划明年要达到100个剧团,每个剧团可得到1万元发展资金,这一项目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展演。送戏下乡,送戏进城,送戏参赛。(采访结束)  

(田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文艺晚会)  

(田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文艺晚会)  

(田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文艺晚会)


  田林壮剧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优秀剧目曾获自治区和国家级奖项。2007至2009年,田林县曾连续三年成功举办壮剧文化艺术节,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专家学者。2009年,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之乡”荣誉称号,以“北路壮剧的发源地”为旗帜,传承发展”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北路壮剧历史悠久,集中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骨胡是壮家人的心灵之琴,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与壮剧同生共荣。而壮剧的唱腔起源于本地山歌。马骨胡、壮剧和原生态山歌三版块,从乐、戏、歌三方面全方位向观众展示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壮剧艺术。马骨胡向众人展示了壮剧音乐的起源和创新发展形式。  

  近几年来,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壮剧艺术,田林县从娃娃抓起,成立了少儿壮剧班,办好壮剧技艺传承学校,精心培育壮剧新苗子。  

  

  田林北路壮剧艺术节主要是以“弘扬北路壮剧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展示文明田林、建设和谐田林”为宗旨,通过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经贸等活动,扩大田林县的影响,充分体现田林县“中国八渡笋之乡、北路壮剧文化发源地、广西林业大县”这三大名片的内涵,促进田林与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