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班牙楼”真的是姚铁心故居吗?

 ganggang0611 2015-02-26

闲话沈京似旧居及其“沈冠姚戴”

西 班 牙楼(英式乡村别墅)摄于1937年(沈曾苏女士提供)

 鸟瞰英式乡村别墅(医院职工俗称“西班牙楼”)

 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悬案

  苏大附一院东侧有一幢假三层(二层复阁楼)花园老洋房(建筑面积为507.41平方米),它与感染病科病房毗邻,现为医院财务处和图书馆阅览室的办公用房。因其建筑风格独特,与传统苏式粉墙黛瓦建筑形成强烈的美学反差,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过目而不忘,被医院职工俗称为“西班牙楼”。该楼若论建筑风格,称之为“西班牙式”——但也有人尚存质疑,因据其尖顶形态、斜坡红瓦、壁炉烟囱、奶黄外墙、露木结构等特点和元素,它应该是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我走进该楼的敞屋轩室时,就产生了一种“惊鸿一瞥”的感觉。美轮美奂的建筑,在医疗、教学、科研用房建筑群落中,散发出一股矜持而不骄奢的格调和气息;它上下阳台、四面开窗的设计,使之具有采光通风的良好条件;而纱窗、玻璃窗、百叶窗三层窗户的设置(现仅存玻璃窗),又有避风遮阳、防蚊拒蝇、隔音防热、冬暖夏凉的作用;至于室内的转弯楼梯、格窗蜡地、壁炉烟囱、进口灯具用品及卫浴设备等的配置,更提升了它的特有品质。这幢精心设计施工的英式乡村别墅,绿树、黄墙、红顶的搭配令整座建筑颇为夺目,每一个局部都精致、考究、到位,就连附属它近在咫尺的一排厨房都安排得服服帖帖,流畅、舒服、顺眼。
  当时,我就想知道这幢华屋美室的旧主是谁?惜乎,医院档案室没有任何记载;仅有的口耳相传——上海银行家为在东吴大学读书的小姐而建造的,但也没有史料可以佐证;唯有小楼西侧踢脚线上“1936”的年份数字,记录着它建造的年代。
  在建院110周年庆典之际,我主编《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建院110周年纪念刊》之时,在“院貌集锦”栏目里曾选用此楼的一张老照片。虽然此楼的主人早已变换,但透过老照片,我们仍能清晰地看见这幢英式乡村别墅的旧时风韵,它欲说还休地躲在绿荫之中,仿佛向你诉说着岁月的无限况味。
  2004年12月23日,在苏州市文物局和《姑苏晚报》联合开展的“迎世遗会,古城寻宝”近代建筑普查活动中,这幢近代优秀建筑——英式乡村别墅,被列为苏州市第五批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为“姚铁心故居”。当时,我就心存疑虑,从建筑如此精美的英式乡村别墅来看,显然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虽然,从我掌握的信息来看,感觉疑似“姚铁心故居”证据似乎不足;但是,手头也尚无确凿证据来给予否定。
  这幢英式乡村别墅,原来的楼主究竟是谁?一直是我心中的谜团和悬案,也是我想探究明白的事情。

1952年6月姚铁心填写的《师生员工登记表》

 沈京似先生与夫人李效忠女士

  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考证

  2012年8月6日,苏大附一院《关于向全院及社会征集苏大附一院院史史料和有关历史实物的启事》在网上发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12年10月15日和12月18日,英式乡村别墅原楼主的后人沈曾苏女士(现居美国加州)通过越洋电话和信函,与在院史研究室供职的我,进行了沟通和联系,也促使我对这幢英式乡村别墅的来龙去脉进行钩稽爬梳。
  经过一年多的查询和钩沉,总算有了眉目,现分叙如下——
  其一,苏州市相关档案资料显示:英式乡村别墅楼主为沈京似先生。
  根据苏州市档案馆史料记录:1954年,苏州医士学校因急需办公用房,因见与其毗邻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比较精致,内有卫生设备及附属花园,园中又种植名贵花木,曾以每月140元租赁该幢“花园洋房”作教工用房。之后,苏州医士学校与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沈京似先生商谈,并经苏州市房管局估价,楼主沈京似先生拟以24500元的价格,出售给苏州医士学校。
  又据苏州市房地产档案馆1956年档案资料——《苏州市地(房)产移转变更登记申请书》第4797号显示:原业主沈京似先生和夫人李效忠,将叶家弄7 号西班牙楼地块,面积为×亩7分9厘8毫3,以22960元的成交价格,出售给现业主——江苏省苏州医士学校,变更时间为:1956年3月23日。
  上述两则资料,虽然,在出售价格有略微差异:一是拟以价格,二是成交价格;但是,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为沈京似先生明确无误。
  其二,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后人沈曾苏女士(东吴大学47级)与其丈夫李乃果先生(东吴大学46级),叙述其父沈京似购地建房之经过。
  据沈京似先生的九女沈曾苏和其丈夫李乃果先生来函反映——
  家父沈京似于1932-1933年间,在苏州购入叶家弄约10余亩地。当时的地址为:苏州葑门叶家弄14号,抗战胜利后先后改为9号、7号。1935 年,家父沈京似聘请了一位留学归来的王姓建筑师,设计并完成建筑这所英式“TUDOR”洋房。1936年英式洋房建成后,沈京似夫妇和儿女们入住。 1942-1945年,沈京似先生的洋房被日军征用,作为日军司令住所,沈京似先生带领全家避难上海。又据沈曾苏女士来函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局通知尚在上海避难的父母,归还苏州叶家弄7号住宅,家父沈京似带着四个最小的儿女,返回原址居住,当年我们几个姐妹先后入东吴大学附中、东吴大学读书。
  从上述沈曾苏女士和其丈夫李乃果的回忆和叙述中,可见这幢英式洋房自1936年建成到1956年出售,除侵华日军强占时段外,没有其他人居住过,自始至终是由沈京似先生及子女12人居住。1956-1958年以后,此时的建筑先后已是苏州医士学校和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办公用房。

“姚铁心故居”之碑

  其三,英式乡村别墅与姚铁心没有任何关联。
  据沈京似先生的九女沈曾苏来函称:姚铁心教授是我们姐妹在东吴大学读书时的师长,我们也很敬重他,但姚铁心教授与我们家父沈京似素不相识,他的家住在苏州严衙前5号半,我们家住在叶家弄。可以说,姚铁心教授与我家英式乡村别墅没有半毛钱关系。
  为了此事,我曾采访姚铁心教授的大外孙——在上海的陈元先生。据陈元先生介绍,他外公姚铁心是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住在苏州市张家巷5 号,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到上海财经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任教。不久,姚铁心教授因病回苏州市张家巷5号居家休养,1959年10月在苏州逝世。陈元先生当年从上海赶赴苏州,参加外公姚铁心的追悼会,至今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之后,苏大附一院(时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沧浪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征地动迁,我外公姚铁心教授的旧居——张家巷5号,被动迁到相王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9万多元的价格将动迁房子出售。"
  据苏州大学档案资料显示:姚铁心,1893年11月13日出生。1916年东吴大学毕业,1925-1927年留学范德弼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货币银行学。后为东吴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
  又据苏州大学档案资料——1952年6月,姚铁心亲笔填写的《师生员工登记表》显示:姚铁心教授原籍住址为苏州铁瓶巷7号,现在住址为苏州张家巷3号(即:现今苏大附一院门急诊大楼前绿地广场,征地动迁民居后,地名现已消失。——笔者注)。
  由此可见,上述各自回忆和表述虽不尽相同,包括陈元说其外公住址张家巷5号,与姚铁心本人填表住址张家巷3号都有差异,但仍可从中断言:姚铁心教授与叶家弄7号——英式乡村别墅,没有任何关联,更谈不上姚铁心教授曾经居住过。因此将此建筑命名为"姚铁心故居",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背客观事实的。用苏州俗语来说,有点"冬瓜缠到茄门里"。
  其四,苏大附一院为何没有英式乡村别墅的历史记录?
  说起英式乡村别墅与苏大附一院之关联,要从苏州医士学校说起。苏州严衙前48号内的苏州医士学校,1952年暑假由原苏南公立第二医士学校、第三医士学校(筹)合并而成。原名苏南苏州医士学校,江苏省建省后,改称江苏省苏州医士学校。定博习医院(苏大附一院前身)为教学医院。1958年2月苏州医士学校迁往南通,原校舍由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无偿接收。自此,医院建筑的发展主要在严衙前48号和王长河头一带(现为十梓街188号)。
  鉴于苏州医士学校全部校舍无偿归并医院,医院档案室没有英式乡村别墅的租、售成交的历史记录也在情理之中。

  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概况

  我在梳理医院史料的同时,对"西班牙楼"(英式乡村别墅)的楼主概况,进行了调研和走访,经综合归纳梳理有了一个概貌认知。
  沈京似先生(1897-1988),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鄞县,1913年寄籍北京,开始接触辛亥革命的进步思想,同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上世纪三十年代始,任上海中孚银行副经理、苏州支行经理之职,1948年离职居苏州休养。1953年,沈京似先生移居上海,198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沈京似先生出身名门世家,家境富裕,祖辈是清朝官宦人家,为甬上望族。其祖父沈敦兰历官户部郎中、陕道御史,擢江苏常镇通海兵备道,加布政使衔、两淮盐运使。光绪八年(1882),沈敦兰解任后侨寓淮安。至今在淮安还有沈氏遂园蝴蝶厅独存,并立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京似先生不仅是一个金融从业者,而且是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在社会上颇具声望。上海著名作家程乃姗曾著长篇人物传记:《一代海上美食家沈京似》(参见海派文化丛书——《上海先生》p243-257,程乃姗著,文汇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对沈京似先生其人其事,进行了全景式的详述,在这里无需我赘言。
  沈京似先生的夫人李效忠,字仲明,是李鸿章侄子的孙女。沈京似夫妇育有子女12人,除一男一女幼年夭折外,其余二男八女均学有所成,多数为东吴大学毕业,分布海内外,各有建树。其中,沈京似先生长子沈曾荫,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后,负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39年获电机硕士学位,在美国和台湾从事电力事业成绩卓著。次子沈曾华,抗日战争时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曾任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秘书、中共华东局办公厅秘书室主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机械工业部销售管理局经理,是国家正司局级离休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沈曾华不仅是一位汽车生产专家,而且是我国集邮界一大名家。2005年11月,83岁高龄的沈老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将他珍藏了63年的"稿"字新闻专用邮票四方联,拍卖所得的20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作为自主创新奖励基金,深受人们赞誉。
  时隔9年,沈曾苏女士(现年86岁)以哥哥沈曾华为榜样,与先生李乃果(现年89岁)饮水思源、感恩母校,在耄耋之年奉献绵薄之力,今年3月已向苏州大学校友会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以资助贫寒学子,令人十分敬佩。
  沈家旧居的张冠李戴被发觉,源于李乃果、沈曾苏夫妇与子女出席苏州大学(东吴大学)110周年校庆,重访旧居之时,发现已立碑成了"姚铁心故居"。对于这一张冠李戴的无意错误,他们当即向苏州市文物部门写信反映,并提供了相关证据材料。苏州市文物局2010年7月20日回函答复李乃果、沈曾苏夫妇:" 您的来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局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该建筑的历史沿革、特别使用情况再做调查,如确如您所说姚铁心先生从未在此居住过,我们将择机更正。"
  三年多来,虽然,李乃果、沈曾苏夫妇多次信函反映,但是,至今没有"择机更正",令人感到十分遗憾。从上海著名作家程乃姗的长篇人物传记《一代海上美食家沈京似》来看,沈京似具有故事和人文; 从史料比对来看,择机更正为"沈京似旧居"又何尝不可?!
  作为一名苏大附一院院史研究者和工作人员,厘清院内这幢近代优秀建筑的历史,还原其本来史实面目,以免以讹传讹,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上述是我梳理院史时,对院内"西班牙楼"(英式乡村别墅)——"沈京似旧居"的认知和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