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起源对一般思维现象和语言现象的剖析与重要解释

 灵藏阁 2015-02-27

对一般思维现象和语言现象的剖析与重要解释

   

    形是空间形思维过程与整体集中感受的统一,独立于文字之外并以文字为载体。对于“形”这个概念的认识要注意四点:一是先有的形后有的文字;二是我们建立词汇的形可以借助于语言逻辑并独立于语言逻辑之外以空间形思维的形式进行,从而建立词汇唯准而复杂的感受;三是形的基础是时空性,它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挖掘形要结合词汇所在句子的空间形这个情境。四是空间形思维过程造就了集中感受,产生了形。所以“如何去想”一个词汇的空间形是相当重要的,这个思考过程是建立唯准的形的基础。形造就了我们对万千世界和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我们进行空间形思维的基础,是理解和记忆的实体,是灵感的所在。

    空间形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人的思维包括多维形的建立和空间形思维两个过程,多维形的建立是指人类对客观物质事件多维时空性的抽象感受,空间形思维是指多个抽象感受的空间思维运动。也就是说,首先要建立多维形,然后才产生空间形思维。由于客观物质事件的多维性和复杂性,我们在了解它时必须要找准角度,以思维的形式在多维而连续的时空性中穿行,在穿行中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复杂、唯准、特殊的形,而这种思维最吻合的替身就是语言逻辑,我们以语言逻辑去表述我们对客观物质事件的空间形思维。作为代替客观物质事件空间形思维的唯一方式,语言逻辑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担任着不同的真实身份,这种身份主要有两种,一是逻辑主体,代表主、谓、宾,二是附属,指定语或状语,这种逻辑对于表达时空性来说就基本够用了。由于时空性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以及我们思维的有限性(一个时刻只能感受一个形,并逐个逐个进行感受),我们的思维不可以以面的形式进行,我们只能逐个逐个以线性形式进行思维,从而逐步趋近于客观事件时空性全系统。

    形是整体瞬时感受与多维空间形过程感受的统一。正是有了这个统一,才有了我们对客观物质事件时空性认识的浅表与深刻、模糊与清晰,才使我们认识了客观世界的本质。点与面二者相互依存,绵长的感受形成瞬间感觉,瞬间感觉体现着绵长感受这个整体,这一系统的感受过程成为我们对客观物质事件的记忆,这种断与续、节点式的思维运动成了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事件的唯一模式。

    空间形思维的重要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认识复杂的客观物质事件提供预见,作出猜想并证实,这是万分重要的。这种预见是开拓性的,它的基础就是形——感受。在空间形思维中我们通过建立形这个思维实体,能动地对形与形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猜想,并以有力的客观事实或实验去证实它的真实,进而对这一猜想进行纠正和完善,达到唯准、细致和全面的思维系统,这便是科学的理论。

    深入挖掘词汇空间形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得到形的唯准而细致的感受,它的细腻的理解有助于推动我们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形成对整个句子的唯准感受。但是,我们的学习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对词汇的深度理解上我们主张要必须掌握词汇的实质。而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对词汇空间形的深入挖掘则是另外一回事。   

    形是人类与大自然接触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物质世界时空性进行感受的结果,只要是接触到的物质事件都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感受的痕迹。形在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中无处不在,形充斥着大脑思维的空间。正因为有了时空性,我们的大脑才有了感受的对象,才建立了大脑中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抽象的形,进而产生了对客观世界的抽象的空间形思维,当大脑中的形足够多和足够清晰之后,我们就想将自已大脑中的这种感受传达到外面让别人明白,用发音代表我们大脑中的形,语言就出现了。我们将这种表示形的语音传给对方,使对方通过语音产生形的反应,从而实现了大脑中形的交流。由于空间形的复杂性,当我们想说明白自己大脑中的空间情境时,我们用的是多个词汇组成的语言,其中每个词汇都表达了相应的形,亦即我们通过语言逻辑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复杂的空间形思维。因此,更严格地说,形应该是表达时空性的最基本单元,它不但能表示出客观物质事件的形象部分,又能表示出客观物质事件的抽象部分,这里面我们所提到的形既有表象的形(比如说桌子、房屋等),又有以我们的大脑的思维形式存在的形(比如说收敛、理想、愚蠢等)。因此,我们的大脑思维世界的感受能力要远远高于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它不但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时间和空间的思考,又可以应对更为复杂的感受的思考,比如说声音、人的情绪以及与时空性相对应的语言线性逻辑思考,因此,在我们看来,眼睛、鼻子除了完成它的直观感受之外,其余部分都以大脑这一极其灵性的感受器官完成的。

    语言是空间形的逻辑表达形式,当我们想表达自己的空间形思维的时候,我们必须用空间形思维的唯一表达形式——语言逻辑向别人进行表明,并通过交流将别人更多的空间形思维转变成自己的空间形思维,使我们的大脑对空间形的存储更加复杂,可见语言对丰富大脑中的空间形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有文字这种交流方式,我们还有肢体语言等等,他们都具有同等的作用。

    语言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实质进行深入挖掘、描述和验证,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提高我们的语言学习效率、思维质量和交流能力。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月亮的时候,月亮会刺激视神经在大脑里形成视觉感受,当听到“yueliang”这个发音后,我们会将月亮的视觉感受(即“形”)与“yueliang”的听觉感受进行捆绑。之后,当我们再次听到“yueliang”这个发音后,就会在大脑里重现月亮的感受(即月亮的形,但这个形已不仅仅具有月亮的形状意义了,它成为了一种声音感受或感觉,我们的大脑认为这种声音感受就是抽象的月亮,在这里面既有月亮形状的多维虚拟感受,又有“yueliang”这个声音的感受,二者是统一的),从而实现了由单纯“yueliang”发音向月亮的形的转变,实现了质的跃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月亮这个发光体叫做刺激源。进而,我们将这一概念推广到一般,我们将能够刺激大脑产生形的客观存在和思维存在都称之为刺激源。月亮作为一个空间客体,它的影像是很复杂的,它里面夹杂着黑白相间清晰而不规则的形状,当我们看到月亮这个真实客体时,会在我们的大脑里产生视觉感受——抽象的形。而当我们的视线离开它之后,大脑里月亮的形依然存在,只是这种感受和我们真实看到的有很大差别,我们关注的只是月亮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它的形状和光泽,没有我们看到真实月亮时那样活灵活现,那么精确了。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视觉我们得到的形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抽象感受而已,它不是真实月亮本身,当月亮离开我们视线的时候,这种感受依然存在,而原本真实的月亮已经不存在了,在我们的大脑里只剩下强烈而抽象的空间形感受而没有别的。又如,当幼儿被医生打了药针后,这一疼痛的刺激照样可以在幼儿的大脑里产生强烈的感受,这里面,由于打针在大脑里产生的难以忍受的可怕的感受形与打针时真实的刺激痛照样是不一样的,大脑里的形只是一种可怕而难以忍受而已,并不是真实的疼痛本身,但却依然是那么清晰、强烈。因此,我们认为,所有刺激性接触给予人类大脑的只是一种抽象感受,只是它们的获取途径不一样,有的源于视觉,有的源于听觉,有的源于触觉,有的源于逻辑思维和空间形思维等等,而在不同的刺激性接触后,最后在大脑中剩下的只有各式各样的抽象的“形”,即有什么样的刺激源就有什么样的形。通过从刺激源向形转变这一过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形不是文字,而是人类大脑对外界时空性的最基本的综合性感受单元,它具有时间、空间和性的内涵,这种内涵是感受性的,不是真正的三维空间。形是最具思想性和最活跃的东西,由于形的存在,使我们拥有了语言和空间形思维,从而准确预见事物的可能与不可能,引领我们的成功实践和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

    刺激源、形和语言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我们看到楼房时,我们认为它是一幢真实的建筑,而当我们的视线离开它时,我们回想中的楼房只是一个虚拟的感受 —— 一个多维的、抽象的形,要比真实的楼房模糊得多。“楼房”是一个复杂的建筑,除了表象外,它还有内部的设施、楼梯以及供人居住等意义,是一种多维感受。要真正把这些多维感受全部思考一遍必须给大脑一定时间,但事实上我们对“楼房”一词的反应是在瞬间完成的。因此,我们认为“楼房”这个词的形与它的多个内涵加起来是不能划等号的,“楼房”的形是一个瞬间而密集的综合感受,是感受过程的浓缩,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抽象感受。基于语言的这种瞬时特性,我们阅读文章时并不是一个一个把词的内涵全部展开的,如果展开就麻烦了,恐怕我们读一本书将需要太长时间。我们对每一个词汇的综合感受是很清晰的,词汇的形之所以这么清晰,是由诸多相关感受重复性积累造成的。对于一个生词来讲,要想对生词产生快速唯准的感受,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去展开思考,因为这个生词本身没有形这个反应信号。

    对于“楼房”这个词来讲,楼房的定义与楼房这个词虽然有密切联系,但却有不小差别,因为定义是个思维的过程,而形却是瞬时感受,瞬时感受是模糊的,它丢掉了许多多维而深刻的原始意义,因此,我们记单词时如果不注重对单词后面标注的汉字进行空间形思考的话,我们对单词的意义的把握就不会太清晰。准确地说,真正学好单词离不开对实际生活的空间形思维。

    形的形成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所谓形象是指我们接触的事件是客观世界真实的万千景象,而对于感受来说,它虽然也是实实在在的,但却是从客观物质事件中抽象出来的特殊性或规律性。当我们接触具体事件时,会对这一事件的抽象部分(而不是形象的全部)产生感受,并可以将这一感受用语言来表示。我们想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就是将事件抽象本质的感受经过传递给对方,也就是说具体事件是万千景象,事件经过只不过是我们将这一景象进行抽象而得到的,不是事件的全部。我们抽象地观察事件的本能决定了形的抽象性和语言词汇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本能使我们抓住了事件的本质,是人与客观物质事件长期接触中产生的十分高级的东西,这种内在本质与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性思考。

    当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女孩时,我们认为它是“漂亮”的,当我们看到一盆鲜花时,我们照样认为它是“漂亮”的,当看到雨后彩虹时同样认为它是“漂亮”的,我们认为它们“漂亮”的原因是因为在小女孩、鲜花和雨后彩虹三样事物中都具有共同的本质,这一本质给了我们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美好的视觉感受。这里面,小女孩、鲜花和雨后彩虹三件事物就是产生“漂亮”的原因,亦即有了三件事物的共同本质才产生了大脑中“漂亮”的形。那么这一共同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没有“漂亮”这个词之前我们认为它只是一种美好的视觉感受而已,其它无以表示,它不是小女孩,不是鲜花,也不是雨后彩虹,而是从三者中抽象出来的美好视觉感受,那么这个抽象的感受就是我们所定义的刺激源,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在大脑中以感受性的形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事物给我们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它们三个的漂亮感受如果细细琢磨的话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漂亮的感受与实物的特殊性是直接相关的,它们互不相同,但又有其“美好的视觉感受”这一本质,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将这种感受归为一类,他们同属于一种相似的美好的视觉感受,这就是“漂亮”,为了把大脑中的形表示出来,我们人很聪明,我们用语音“piaoliang”和文字“漂亮”来代替,从而赋予了“漂亮”清晰的内涵,这就是语言的基础。

    形具有捆绑性,我们既可以用语言来表示大脑中的形,也可以用汉字来表示,或是用英语、俄语等表示,同一个形我们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但不同种类语言的产生却有着相同的规律。然而,形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中产生的,客观世界的纷繁多样决定空间形思维的复杂性,客观世界在通过时空性赋予给人类大脑以形的同时,又通过语言对大脑中的形作出确切的表达。因此,语言和客观世界、时空性、形一样具有与生俱来的复杂性,语言是生活实践的缩影,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学习必须在相应的生活背景下进行,这是我们觉得学汉语较易而学英语(或古汉语、古诗词)较难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离开了产生形的源头,并且我们不习惯在语言学习中进行空间形的思维。但事实上,空间形思维却给我们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形的形成原理和语言的形成规律塑造一个模拟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找到一个快捷的语言学习途径。

    例如,elephant 大象。当我们首次遇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先是把这个词的字母拼写记住,即把单词拼写的形记住,然后与“大象”这个词相联系。那么,我们联系“大象”这个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把elephant的字形直接与“大象”这个词的字形相捆绑,其结果是当elephant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会反应出“大象”这个字形。第二种是将elephant与“大象”这个词相捆绑的同时,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在大象所表达的字面意义(或抽象感受)上。第三种是我们以大象这个词为跳板,集中注意力将elephant与大象在大脑中的真实影像、生活习性进行捆绑。我们认为,就单词而言,第三种记忆方式是最好的。在这里,我们按照形的形成规律,将第三种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我们讲“大象”这个词的“字形”与真实的大象在大脑里形成的形这个“综合感受”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看到大象这个词的时候,反映到我们大脑里的形有两个,一是“大象”这个词的字形,二是对大象的综合抽象感受。在这两个形中,大象的内涵比字形更重要。然而,真实的大象是有明确的时空性的,真实大象的时空性包括很多部分,一是它的体形,二是它的习性,三是它的温顺的脾性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对“大象”这个词的抽象感受与对真实大象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的不是大象这个词,我们要的是对大象的本质感受。我们只有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大象的真正内涵 —— 体形、习性和温顺这个时空性上面,才能把“大象”思考得更深刻,而不仅限于“大象”的字形本身和它抽象的字面意义,才能起到最好的感受效果,因为大象这个词的时空性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将“大象”这个词的时空性转变成大脑空间形思维,塑造真实的多维情境,并捆绑在elephant这个单词上才是最好的途径。而当多次思考后,真实大象在大脑中的多维情境便和elephant这个词牢牢捆绑在一起了。然而,我们不反对记忆与单词相对应的汉字字形和字面意义(即综合感受),相反,我们赞成在对单词的相应汉字和字面意义进行感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形成对单词的多维空间形思维,从而对单词的内在本质形成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真正将大象的形捆绑到elephant上去,就必须将大象的多维空间形挖掘出来,因为我们不仅仅需要“大象”这个文字本身和它的字面意义,我们更需要大象这个词背后真实的多维空间形内涵。如果“大象”的多维空间形找到了,事情就好办了。但是,如果“大象”的形找不到的话,或是只限于一种模糊的字面意义的话(字面意义是对时空性的综合感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们将一个模糊形捆绑在elephant这个词上,这种做法带给我们的是“模糊和浮浅”,在我们阅读英文时,只要有一个词存在模糊认识就会影响到整个句子的理解。因此,我们在记一个单词时,时空性的挖掘思考是重中之重,我们这里举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词,如果我们对“文明”这个词不进行时空性挖掘的话,我们对它的理解只能是模糊的。在时空性挖掘方面,名词比较好说,动词的挖掘也不难,因为它们都是空间的有形的东西,比较容易想象,但在实际阅读中,有很多词汇是很难把握的,字面意义也十分模糊,因此,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多维空间形的思维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造成我们语言认读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满足于对形的模糊认识,认为我们只要知道一个词的字面意思就可以了,而不求准确和深刻。当然,形本身就具有模糊性,这是由形的感受性决定的,我们对语言的认读允许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一味的满足于词汇的模糊认识只能使我们的语言认读没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空间形思维这个感受情境,并对单词的空间形进行唯准的思考和感受,以形成我们对单词的准确感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包括古汉语)都离不开对空间形的思考,也更加领悟了“学而不思则罔”的深刻道理。我们不否认死记硬背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法,因为死记硬背也是一种时空性的思考(但它仅限于字形和声音),然而,一味的死记硬背而不注重空间形思维就脱离了思维领域的客观规律,只能使我们的学习走向呆板和乏味,进展很慢(因为学习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时空性的理解)。因此,只有与客观世界时空性相对应的语言空间形思维才是最重要的,它是形成语言感受的基础。

    形与时空性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形是时空性在大脑中相对应的空间形思维集中感受,是一种模糊而虚拟的感受,与时空性是有区别的。时空性是客观物质世界相对于智能人的固有表现,为人所反映,但没有人的话它照样存在。形与时空性应该是对应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还是物质的性,只要是将时空性传输到大脑,大脑中留下的只有与时空性相对应的一种模糊感受,只是两者的存在方式不同罢了,当时空性反映到大脑的时候,有的以时间感受存在着,有的以空间物质的感受存在着,有的以声音和触觉感受存在着,有的以抽象的空间形思维感受存在着。另一方面,时空性是真实存在的表象,而形是一种虚拟的和抽象的感受。因为客观世界的“时间、空间和性”传入大脑后都会成为感受,因此,我们将大脑中与时空性相对应的感受称为“空间形思维”。

    语言的产生要完成两个过程,一是完成由客观事件时空性向大脑中相对应的空间形思维的转变,二是要完成大脑中相对应的空间形思维与语音的结合。这两个过程完成后,才能够称语音为语言。但在实际生活中“听”与“说”是截然相反的,“听”是由语言向空间形思维转变,而“说”是由空间形思维向语言转变,这里面看似不存在对客观事件的感受这一过程,但事实上,大脑中的空间形思维本身就是从客观事件时空性的感受中转化来的,它具有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特性,我们只需要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将语音或文字与大脑中的空间形结合即可完成对语言的学习。形是最活跃、最具思想性的东西,在脱离客观事件阅读文章时,我们只有结合词汇的形和语言线性空间逻辑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所代表的空间形本质,我们所学的语言才是鲜活的、坚实的。

    由于词汇所代表的客观物质事件的多维复杂性,在我们听到一个词汇的时候,我们大脑得到的感受是抽象的空间形,而不是对词汇时空性思维的感受过程。这个空间形思维过程与瞬时感受的矛盾的真实面貌是:瞬时感受具有空间形思维过程的内涵,将空间形思维过程的内涵(包括空间感受)囊括其中,失去了真实时间和空间意义,却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当我们听到“吃西瓜”三个字的时候,关于吃的动作感受(较模糊)、西瓜的甜味(味觉)、西瓜的形状花纹及黑籽红瓤(视觉)、西瓜的水份(口感)等多维的形不会一个一个出现,而是对“吃西瓜”产生综合而模糊的感受,对于“吃西瓜”真实意义上的空间形感受、思维我们的大脑是以瞬时集中感受的形式进行再现的,“吃西瓜”的时间、空间和性等全部感受意义会在这一刻得以全部体现,但却失去了“吃西瓜”的真实的感受过程和真实的空间意义。“吃西瓜”的瞬时模糊感受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庞大、多时而真切的感受,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感受过程作支撑,我们是不会在瞬间产生“吃西瓜”的清晰感受的,那么也就是说,当我们听到或看到“吃西瓜”三个字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大脑得到了一种复杂的多维感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感受,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吃西瓜”三个字的空间形思维内涵。客观事件的时空性是多维的,它的空间形是在客观事件的每一维时空性向大脑逐步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每接受一维时空性,大脑中的空间形就会变化一次,我们对客观事件的时空性认识就会完善一次,当客观事件的多维时空性都累加完的时候,客观事件的空间形就形成了。

    当语言逻辑相当复杂的时候,我们要对句子中多个词汇的形进行认读,同时在大脑中思考这些词汇的线性空间逻辑关系,当词汇逻辑转变成我们大脑的空间形思维后,我们认为这段话就读懂了。然而,语言是一种清晰而复杂的思维感受,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经历“词汇思考”和“词汇逻辑思考”两个重要关口,逻辑的存在会使词汇的意义向组合方向发展,会在词汇的基础上产生词汇组合这个新事物,我们对这一新事物的空间形感受便成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实现词汇认读的跃升,同时提高词汇组合的认读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词汇和词汇组合的思考必须要结合生活实践的思考进行。我们思考空间形的目的是使我们大脑中词汇的形更加清晰、准确,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思考。因此,我们对词汇进行思考时,必须结合生活实践的空间形思维。

    形是具体的、清晰的,又是简约的、模糊的。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有时候觉得似懂非懂,其主要原因,一是文章所表述的空间形思维我们没有接触和感受过,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即便是每个词汇的形我们都清楚,在理解上我们照样有困维。二是词汇和词汇组合的思考出了问题,在我们的大脑中没有找到(或没有找对)与词汇相对应的形。对语言的理解要边阅读边思考每个词汇和词汇组合的空间形,边想象句子所表达的空间情境,才能深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只满足于文章字面意义的逻辑感受,而不进行空间情境思考,将不利于我们获得唯准的情境感受、词汇和词汇组合的感受,这种思考将是模糊的。因此,阅读的时候,我们要养成空间形思维的习惯,在空间情境下去感受词汇和组合的形,去思考和感受词汇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才能达到最佳思考和感受效果。语言的学习是严谨的,语言的空间形是确切的,只有养成唯准、精细的空间形思维习惯,我们的学习才能达到高水平。

    学习古汉语和英语是一样的,照样离不开现实生活空间情境的思考,只有在情境思考中才能深刻领会古文字、词、句的真实意义,通过古文字、词、句与相应空间形思维的对应感受,才能提高古文章认读能力,实现古文学习的突飞猛进。

    在词汇学习方面,形象记忆法是不符合思维规律的,这种方法会引导学生走向歧途,因为单词拼写的记忆必须要经过由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它是一种直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学习词汇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形成词汇的唯准感受,这一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记住单词的拼写和进行空间形思维,以建立单词的唯准感受。第二步是在阅读中进一步结合生活情境建立词汇唯准的形,使单词的形更加完善、熟练和准确。

英语听力的锻炼分两步,一是对单词发音进行细辨,二是在对词汇空间形思考的基础上,将词汇的形捆绑到发音上去。我们这里强调,英语听力离不开文章所表达的空间感受情境,因为语言本来就是在空间情境下产生的,在不具备学习英语听力的空间情境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靠自己的想象去建立一个假想的空间情境,靠我们的空间情境思维来塑造英语听力的感受环境。在对文章的每一个词汇都建立起稳固的形之后,我们可以减弱对空间形思维的依赖,这时候由听力转变成空间形思维就成为一种自然。在听录音时,要边辨别发音边思考发音所表示的空间情境,以完成大脑中发音和形的捆绑。英语听力分为精听(空间形思维+语音的细辨)和泛听(高级阶段),平时我们要以精听为主,因为没有精听,就达不到泛听,只有在无数次精听之后,我们才能够达到泛听这个高级阶段。

    关于记忆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记忆反映的就是客观世界的时空性,记忆的本质是空间形的建立,这种建立需要精力的集中和排除一切内外干扰,特别是没有接触过的时空性领域,我们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去思考、去感受。时空性自然有其浅表的一面,但又在浅表中又呈现出一定的深层次规律,这种规律是潜在的、具有思考性的。客观世界的时空性是多维的,从不同角度都会呈现出特殊的一面,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事物一般都是抽象的,我们看到的不是时空性的全部,而是时空性的一个角度或一条思路,又因为我们的注意力在同一时刻只能关注事物的一个点,所以,我们的感受记忆的过程是:点—思路—时空性。在我们多次接触事物后,在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时空性的记忆,这种记忆就是抽象的集合——时空性,当我们在其它场合遇到相似的抽象感受时,就会产生相关的联想,就会想起以前所见过的东西,这就是记忆产生的原理。因此我们认为,记忆是一种连续的灵动与习惯,记忆产生灵感,它的实体是连贯的形,它的源泉是时空性,它在模糊与唯准之间呈一定分布。

    关于刺激源的问题。当我们看见月亮时,月亮的光线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产生感受并传输到大脑,进而在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视觉感受,我们就看见了月亮,我们称月亮为刺激源。同样,当我们抚摸外界物体时会产生触摸的刺激感受,我们称被抚摸的物体为刺激源。当我们听完一个感人的故事后会情不自禁,这个感人的故事同样是一个刺激源。由此我们得出刺激源的基本内涵,凡能使我们产生刺激感受的源头事件就叫刺激源。形与刺激源有着直接联系,刺激源在大脑中产生的感受我们叫它形。在看到一辆真实的汽车后,汽车在我们大脑中留下抽象感受我们称它是这辆汽车的形,但事实上汽车作为一个概念来讲它的内涵要比这辆真实的汽车大,因为概念上的汽车代表了许多种类,反映了汽车的共性本质,必须以空间形思维的形式将这个本质抽象出来并给予确切的定义,而在下定义前,我们大脑中汽车这个概念是一种模糊感受。同样道理,我们对许多汉语词汇的认知也处于同一种情况,都是一种模糊感受,如,服务、性质、欺骗、精神、政治、技能、效益、振奋等。它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也知道它的大概意思,但这些概念的内涵不太好捕捉,这种感受是我们不太好说清的。要真正说清它是个什么,恐怕还得进行一番抽象的思考。语言学习中象这样的词是很多的,把这个模糊感受从汉字上“分离”出来然后加在英语单词上也是我们英语学习中常有的事,所以,我们的英语学习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记拼写和感受模糊意义,在阅读中再见到这个单词时我们能想起的还是单词的模糊意义。但是,单词的模糊感受很多时候会影响到我们对英文句子的理解,因为这种模糊意义是不具体的,不能够与具体的语言情境产生百分之百的吻合。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要把这些单词的实质搞清楚,将真正的空间形挖掘出来进行感受并捆绑在单词上,尽量使我们对单词的空间形思维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因为单词的意义来源于真实的语言情境。单词意义的辩析——空间形思维是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挖掘词义的过程是一个抽象而艰难的思考过程,是一种空间的抽象的生活感受的捕捉,比如,“欺骗”一词,这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内涵会差异较大,但一般意义是:预先以一定示好为假象,引诱对方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并恶意侵占对方利益。当然对于一个词汇来说,大脑里的感受与文字解释是有区别的,大脑里是一种模糊感受,而文字解释是过程性的思维,必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对词汇意义的挖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要把一个词的感受挖掘得很好,这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在公园里遇到狗时会产生强烈的畏惧感,会立刻躲开它,不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狗的样子,而是因为狗咬人以及疼痛等原因,这个反应是在瞬间产生的,这一反应加深了我们对狗的认识。这一事实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刺激源是外界客体的多维内涵,狗是客体,“狗的模样、狗咬人、疼痛”都是刺激源,人对这些刺激源的综合感受就是形。

    汉字的模糊形在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词汇的本质感受,是实际生活积累的结果。我们进行空间形思维的目的就是将这一模糊感受更加清晰化、更加接近词汇的实际意义,是在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最完美的。当我们对一个词汇进行多次的空间形思维后,再见到这个词汇时会自然地产生与空间形思维相对应的唯准感受。从根本上来讲,文字的字形只是一种形式,在不具有感受意义时,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而当我们将这一感受人为捆绑在文字上的时候,文字既具有字形的感受,又具有时空性内涵的感受,是双重的。因此,我们首先要记住字形,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空间形思维,形成词汇的唯准感受。

    情境思考的重要性。情境思考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情境中挖掘词的真意,给它以鲜活的内涵。因为任何语言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的思考,当真实的事件摆在眼前的时候,形会同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关的语言便灵动而来,可见语言对客观世界的依赖性。所以,生活情境是词汇的鲜活刺激源,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结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去思考、去领悟文字的真意,以在大脑中实现刺激源对文字的真切刺激,通过这一真切刺激形成对词汇的生动感受。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客观世界,当外界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时,视野里的所有物体不都是那么清晰,只有视线的地方才是最清楚的,周围区域是模糊的。我们虽然看不清周围的区域,却可以感受到它模糊的影子,并用余光能够感受到周围物体的存在。而当我们的视线离开这个视野时,视野留给我们的只有我们视线关注的部分,其它地方我们好象没看到一样,因此,我们的感受是有注意点的,这个注意点只与我们关注的部分有关系。然而,我们所关注的部分又是一个多维的时空性,或者说是个多维感受的综合体。而当问起我们看到什么时,我们只能对视线到达区域的颜色、棱角、形状等抽象信息有所回忆,这说明我们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关注的不是事物的全部,而是事物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所呈现的多维而复杂的信息,我们所得到的是事物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给予的多维感受,不是它的亿万景象,而这一规律在我们认知现象中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观察事物时,我们从来都是偏向于对事物的抽象规律的认识,以前我们说的刺激源虽然认为是所接触的事物,但其实是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是从接触的客观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东西,它才是真正的刺激源。因此,在我们看来,一切事物都有它多维的特质而各不相同,而我们所关注的就是它的特质,这种特质是以时空性的形式存在的,有的时、空、性三者同时存在,有的体现在空间和性上,有的只有性的存在,它们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而它们都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刺激源,是我们感受到客观世界五彩绚烂的原因。

    为了保留住和表示出各种有意义的刺激源,我们使用语言和文字来代表它,因此,文字是时空性的标志和备忘,是客观世界多维时空性的宿主,没有时空性的话,文字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将文字以连续的线性逻辑进行感受时,文字的空间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在我们学习时必须将文字感受与逻辑感受结合起来,去完成对生活实际的思考和表达。文字逻辑与时空性是一一对应的,是一致的,文字逻辑源于时空性。因此,当我们对语言文字逻辑的理解出现困难时,借助于生活实践的空间形思维是完全能够提供帮助的

    英语学习的两个重要途径  语言学的重点是掌握语言的本质和内涵,本质和内涵是语言学习的要害。因此,英语的学习必须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要寻找词汇的刺激源,也就是词汇的时空性本质。做到这一点只靠汉字的廖廖注释是不够的,严格上说是因为汉字的字面意义是模糊的,象“dog”一词,我们不但要想到狗的模样,还要想到它咬人的本质,这样的思考和捆绑才是强有力的,在我们再次看到“dog”一词时,狗的模样及咬人等实质感受才能在瞬时集中爆发出来,给大脑以强烈刺激。二是通过情境思考感受词汇。我们能够学好汉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汉语的客观环境里,是通过耳闻目染一点一点积累的结果,即便是这样,我们对汉语的掌握也并不那么精通,原因是我们对客观实践的时空性缺乏唯准的捕捉和感受,我们所接受的只是一些表象的容易接受的东西,比如吃穿住行等,但对于深层次的时空性思考却做的不多,缺乏挖掘。我们学习语言必须在实际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到词汇鲜活的真意,因此情境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以情境思考替代实际情境是绝好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思考的形式,使我们置身于实际环境之中,以身临其境的思维感受给词汇以准确的意义。

    形是人对客观事物时空性本质的感受,有些客观事物的时空性很明显,我们寻找它的刺激源也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刺激源是从客观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东西,所以有相当一些词我们虽然知道它的大概意思,但它的刺激源却很难想象出来,必须进行充分而艰难的挖掘,不然的话,我们的大脑对这个词汇的感受将是模糊的,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刺激源是语言学习的精髓,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刺激源的过程是对词汇进行深度解词的过程,是对词汇的空间形进行深入感受的过程,是追求词的本质的过程。另外,我们还必须将词汇放在语言情境中对照相应的空间形进行再思维和再感受,使我们对词汇的理解更加接近它的本质。虽然词汇的形源于时空性,但很多时候我们对词汇的感受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时空性累积是一种模糊的感受。但是,形确确实实是从时空性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形的内部确确实实蕴藏着它本身特有的时空性,这种蕴藏着空间形的形又与它所在的语言环境的空间形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一句话,形的里里外外无不浸透着空间形思维。但是反过来说,形的感受性又使形的空间形思维得到进化和质变,使形的时空性不明显,形的感受性使得形成为一个十分高级的东西,将空间形思维中最本质的东西保留下来,省去了空间形思维中更加复杂的一面,进化成为抽象的形,也就是瞬间感受,这种本质感受是形的高级化的体现。因此,在我们学习语言的时候,当我们对词汇的本质理解不透彻的时候,就要通过词汇的时空性特点去挖掘真正的刺激源,或是通过语言环境去查找词汇的刺激源,以产生刺激源对词汇的刺激性感受,从而使我们大脑中词汇的形更加清晰。

    学习一门语言,只满足于词汇的清晰感受是不行的,我们还要迈出重要的第二步——阅读,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理解一句话、一段话和一篇文章。阅读最重要的是要使词汇适应逻辑的定位,形成词汇的逻辑思维习惯,实现词汇的刺激源感受、逻辑定位和句子情境思考的结合。思考感受逻辑有两个作用,一是形成词汇相关的多个组合的感受,得到更宽泛、更准确的形,二是细化了词汇的感受,更贴近实际生活。因此,阅读文章要做到“挖掘刺激源感受词汇——思考感受逻辑和词汇组合——结合实际进行情境思考,三者密切结合”。可归纳为“一集中五个思考感受”,即:思考时精力集中,思考感受词汇、思考感受组合、思考感受逻辑、思考感受情境、思考感受实际。具体意义是:思考时精力要全力投入。第一个思考感受指要以空间形思维挖掘、思考、感受词汇;第二个思考感受指要在阅读中思考感受词汇组合,建立宽泛而准确的形群思维,得到词汇更具体更准确的形;第三个思考感受指结合语言情境,感受词汇的线性空间逻辑会深化词汇的理解;第四个思考感受指在情境中思考感受单词,实现单词与实际情境的互动,在实际情境中增强单词、词汇组合和逻辑的理解。第五个思考感受指我们的思维要结合对生活实践的空间情境思维感受,因为词汇意义的发源地就是生活实践和科学实践,离开这个土壤词汇就会失去任何意义。

    关于作文问题。作文通常是要阐明一个主题思想,围绕这一主题用更多的事实进行说明论证,进而更多更深地理解这一主题思想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体会。要阐述一个主题,先要审清题,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找准最核心的感受进行立意。审题中要认真思考题目的情境,挖掘情境内涵,并结合经济社会生活得到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这才是作文的关键。比如,“善于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要求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对于这个题目,我们首先认为它不明朗,要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对它的刺激源进行深入挖掘,找准题目的要害。如果单纯地理解为我们所走的道路,那是没有现实意义的。除此之外,还有人生的道路,社会的道路,科学的发展道路等等,这就有意义得多。“问路”阐明了一个基本道理:当我们不明白一个问题时,必须通过请教别人来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从中找到答案。可以联想,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身边人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人生经历了师从于父母,师从于老师,师从于实践,师从大自然的过程。因此,问路本身是指我们完成的从无知到有知所经历的求索过程。有了这一过程我们就向“问路”的本质近了一步。然而,要找到正确的路绝非易事,因为事物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需要多方问路,需要实践论证和去伪存真,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否则也照样会迷路。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需要经过多方考证,他是在向大自然问路。因此,问路不只在于问,更在于对事物的全面思考和把握,才能在问路中不迷失方向。以上只是审题过程,要把这些思想表述出来,就需要将它条理化,予以必要的事例说明,将我们的思考转变成文字逻辑。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吸取别人的写作方法、素材归我们所用。

    提高作文水平必须经历三个方面的砺练,一是审题,对不同社会领域的题目进行广泛积累,列出提纲。二是阅读积累,针对题目的立意从文章阅读中寻找素材,与所列提纲结合。三是完成题目与素材的结合,深化提纲,细化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