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桃祝寿的民俗意义

 齐鲁一粟 2015-02-27

用桃祝寿的民俗意义

(2012-04-23 16:26:41)

用桃祝寿的民俗意义

 

傅志亭聂建民

 

     桃是日常的水果,其栽培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但是,不知何时开始,桃子从众多的瓜果中脱颖而出,摇身一变成了长寿的象征与代名词,在民间传说中甚至成为可以长生不老的仙果,被推上了神圣的地位。

    为什么用桃祝寿,称为寿桃?这首先得从桃本身来说起,桃子甘甜、鲜美,纤维素含量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果糖有滋补强身的作用,特别是纤维素对老人的常见病如动脉硬化,便秘都有好处。民间早有“桃养人”和“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谚语。《神农本草》上就有“玉桃服之,长生不死”的文字记载,《王贞农书》认为桃为“五木之精”,驱邪必自扶正,用桃祝寿也就有了祝颂的意思了。
    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的“道具”总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桃----“寿桃”。相传孙膑18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去就是十二年,那年的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今天是老母八十岁生日。”于是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望母亲。师傅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你在外学艺未能报效母恩,我送给你一个桃带回去给令堂上寿。” 孙膑回到家里,从怀里捧出师傅送的桃给母亲。没想到老母亲还没吃完桃,容颜就变年轻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人们听说孙膑的母亲吃了桃变年轻了,也想让自己的父母长寿健康,便都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鲜桃祝寿。但是鲜桃的季节性强,于是人们在没有鲜桃的季节里,便用面粉做成寿桃给父母拜寿。寿桃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桃子,就是一种普通的水果,什么时候成为长寿之果的呢?追溯桃子成为长寿之果的历史,可以到战国秦汉时期,长生不老,成为那一时期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难题。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古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种种的方式和方法,其中服食仙药是最为普遍的途径,而桃作为人们最喜爱的水果,也被纳入仙药之属,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这一文化形象被一步步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人间长寿的标志。

桃可以当作仙药,还是来源于汉武帝求仙传说,如《汉武内传》说,“西王母于七月七日降于帝宫,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玉盘盛桃七枚,大如鸡卵,形圆色青,以呈王母。王母以五枚与帝,自食二枚。”同样的故事,在   《汉武故事》中说,汉武帝吃了桃子后把桃核留下,想种。西王母说:“此桃三千年一着子,非下土所植也。”1这个故事后来又被演义为“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才成熟”,和上书《洞溟记》中的“万年枣”一样,也是寿星级别的了。

    可能因为这个典故,此后的神仙传说,都把桃子列入了长生不死的仙药。如《太平御览》引《神仙传》说,“高丘公,服桃胶得仙。”《神异经》说,“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广四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长寿。”《拾遗记》载:“磅磄山,去扶桑五万里,日所不及。其地寒,有桃树千围,其花青黑色,万岁一实。”2这里的磅磄山,和《洞溟记》所说的嵭磄山是一回事,不过,《洞溟记》出产的是枣,而且这种被称为西王母的“握核枣”,也是“山临碧海,万年一实。”可见,只要是仙果,其生长期都很长,至少要一万年。也许那个时期的人们人为,一个水果成熟期需要一万年,人们吃了这样的水果自然也可以万寿无疆了。这是最简单和朴素的认识。

    但是,一种普通的水果为什么会成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仅仅是因为西王母主宰长生的缘故吗?从两汉时期的文献记载看,桃树似乎更和辟邪有关。如《太平御览》引《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人梗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梦书》则说“桃为守御,不详。梦见桃者,守御官。”《神农经》说“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可能因此这个缘故,所以传说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就有用桃汤为死者沐浴的习俗。如王肃《丧服要记》说:“昔者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三桃汤乎?’”鲁哀公认为这个习俗起源于卫国,而且是因为含恨而死的人才使用三桃汤,所以没有接受孔子的建议。由此可见,桃的辟邪一开始可能是用于沐浴,可以除去邪味,后来引申为能够辟邪。典型的辟邪作用是有关度朔山的桃树故事。如《太平御览》引《汉旧仪》曰:“《山海经》称:东海之中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曲蟠三千里。东北间,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乃立桃人于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苇索,以御鬼。”3《论衡》说“上古之人,有神荼、郁垒者,昆弟二人,生而执鬼。居东海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鬼道理妄兴人祸,荼与郁垒缚以芦索,执以食虎。”4《风俗通》的说法和《山海经》大同小异,只是说神荼郁垒是兄弟,而且专门在这里检阅百鬼。“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交画虎于门”。这是家喻户晓的一条有关桃树和辟邪的故事。但故事只是说桃树东北处是鬼魅的集散地,有专门的神人辟邪打鬼以及将恶鬼打死后如何处理,至于桃树在辟邪的活动中有什么作用,没有说。《本草经》说:“枭桃在树,不落杀鬼。”5具体说桃子可以杀鬼。但这种桃子名“枭桃”。什么是枭桃,不得而知。关于度朔山的故事,后来演化成一种生活习俗,那就是在门上挂桃人可以辟邪,这也是后来“桃符”的源头。

    古人辟邪的目的是保证安全,尤其是死者尸体的安全。因为,古人相信,人的死亡仅仅是灵魂的离体出走,灵魂最终还是能够回来的,如果灵魂回来的时候,尸体没有了,就无法起死回生,也就没有办法再次生存。所以,保证了尸体的不被侵害,也就是保证了再生的基础。因此,辟邪是长生的根本,让桃树能够具备打鬼辟邪的作用,也暗示了长生不死的含义。

    长寿是历代的愿望。从青铜器铭文中的“眉寿无疆”到汉武帝时期的上寿,再到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蟠桃会,桃子成为祝寿活动不可或缺的物品。将桃子和祝寿结合在一起的源头可能起源于西汉,如扬雄在《甘泉赋》中写道:“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6让西王母来给汉武帝祝寿,可能是汉武帝的一厢情愿,也是扬雄的拍马之说。但是,很可能因为这一说法,导致了后来的祝寿献桃等等习俗的诞生。因为,按照《汉武故事》或《汉武内传》的传说,西王母主动来到人间会见汉武帝的时候,携带的重要礼品就是仙桃。而且还因为汉武帝身边官员东方朔偷听了有关仙桃的秘密而被西王母稽为“小偷”。但这个不雅的绰号却因为偷看仙人仙桃让东方朔名胜大振,以至于在后来的祝寿画中往往要添加上东方朔的形象,以暗示可以偷来人的天寿。

    可能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发达,人们信仰途径的扩大等原因,白日成仙的说教渐渐淡出了人间,因为佛教一反即时成仙的思想,认为要想超生必须死后转世,活着无法脱离现实社会。如此一来,活着做神仙的成仙之道被轰然冲垮,吃什么东西都无法保证长生不死。曾经被描绘的活灵活现的西王母的仙桃最后在改变了形状之后栽倒了九天云霄之上,成为天上的水果园,并为王母娘娘所垄断,通过明代的传说演义成家喻户晓的《大闹天宫》故事,仙桃也以蟠桃的形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进入了人间社会,成为祝寿的重要食品。

    受《西游记》影响,清朝初年昆山人吕熊创作了一部《女仙外史》,再次把蟠桃宴会描述了一遍。这位晚于吴承恩七八十年的江苏同乡在描述到王母娘娘时,把西王母的传说揉合了进去,说她“居于瑶池,池在东天之西偏,亦明曰西池。王母亦名曰西母。”瑶池之北,“有三座大殿。中间一座名碧桃殿。……其碧桃树在西池之南,高八十寻有咫。俗所云蟠桃,万年结一子者。……所结蟠桃,食一枚寿与天齐,若是三枚能超万劫。西王母于桃熟之日开宴,止请佛菩萨、道祖天尊与上帝及诸大仙真。其余一切仙官仙吏、海岛洞府散仙、斗牛宫二十八宿,总不得入。是以岁星东方朔,每至窃食。”7《女仙外传》完全模仿《西游记》,并把《西游记》中的人物嵌入故事之中,但也增添了东方朔偷桃的情节。这个情节的加入,既和汉武帝的传说有关,也和明清时期的祝寿传说有关。

    正是因为明代以来祝寿活动的频繁和《西游记》的传播,所以,清朝初年社会上弥漫着极为浓郁的仙桃氛围,雍正皇帝亲自设计瓷器的纹样,其中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桃纹瓷器作为祝寿的样品给全社会以重要影响。桃纹样作为吉祥符号遂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种认可让长生不死的仙桃再次回到民间,但人们却不再企图得到真实的桃子,而是将其概念化、符号化,成为祝寿的象征,被制作成雕刻摆件,烧成瓷器,绘作图画,捏成面塑,绣成寿幛等等,走进人间。作为仙药的桃子也从物质的“药材”走进了精神世界,成为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祝寿题材,驰骋在民间美术的世界,张扬在人间家庭生活之中,这可能是秦汉魏晋时期炮制仙桃的神仙方士们所没有料想得到的。

    从千方百计地寻求长生不老的方式方法,到最终确认服食仙药仙桃,最后演化为非物质的文化符号,桃子在人间社会的变化和变异,始终没有脱离开对美好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这也是桃子作为一种水果所最受人们欢迎的原因,因为,在桃子乃至桃树的身上,历史给它们赋予了众多人的信息,人的理想,人的寄托,让他承载了无数美好的文化,美好的记忆,美好的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