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选 | 老外谈中国人的相处之道:“讷于言而敏于行”

 慈溪全媒体 2015-02-27

参考消息网2月27日报道 美国“媒介”网站2月16日刊登题为《中国人的关系》的署名文章,作者为萨姆·马西。现将文章内容摘转如下:


西方人来上海的第一印象通常是:中国人真混蛋。乘客挤在地铁门口抢着上车,汽车在红灯亮时加速穿过人行道,随地小便的现象很普遍。


关于这种粗鲁有许多说法。上海本地人指责农民工,而西方人则指责“中国文化”。但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中国的群体内/群体外效应更强烈。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会为你倾家荡产;如果你是陌生人,我就跟你划清界限。对陌生人粗鲁是对喜爱之人深情的另一面。


我的结论源于我在上海、广州和波士顿遇到的几个朋友。不管他们是否具有代表性,我仍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么作为西方人,尤其是像我这样来自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哪些关于关系的学问呢?


慷慨反射


在中国,慷慨是一种条件反射,如同说“请”或“谢谢”。这包括一些明显的东西,例如在餐馆埋单,但它也包括更微妙的东西,例如在别人的餐巾脏了的时候立刻递上新的餐巾。似乎每个人都在互相观察,以便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出面解决问题。

行动而非空言


当我开始和简约会时,我感到很不自在,因为她不说我想从女朋友口中听到的那些甜言蜜语。有一次,我去印尼一周后回到上海,她没有说“我想你”,也没有说“看到你太好了”。当我告诉她我爱她的时候,她就点了个头,毫无表情。我开始担心她爱不爱我?


但同时,她开始为我做无数细小但贴心的事情。她用老式宝丽来相机给我们俩拍了一张滑稽的照片,买了一个兔耳朵相框把照片框起来送给我。当我办生日会时,她吹了很多气球,到处悬挂,又在一家墨西哥餐厅买了薯条和新鲜的萨尔萨辣酱,甚至安排了轮椅,这样我的一个踝关节扭伤的朋友也能来了。


这种对行动的重视源自孔子。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简就是这样的例子。


内向和真诚


我的中国同事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往往保持沉默。他们的想法是“我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者“我不想说错话”。这使得集体午餐极其无聊。


我们的美国业务经理梅利莎曾经试图迫使员工在办公室联谊,但结果大多数员工只是迅速地拿一瓶啤酒或一份爆米花,然后回到他们自己的桌子旁。这跟美国人的高调和外向几乎截然相反。


友谊更亲密


当我和一个中国人越过“朋友”的障碍之后,他或她通常变得像我认识多年的西方人那样亲密。


在去宜兴出差时加入我们的安杰拉是一名高级人事经理,但她对待新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曾邀请我跟她的儿子一起徒步旅行,而且经常在家里举办晚宴。而我的中文老师苏伟(音)比我父亲更了解我的恋爱经历。



结语



我们来自哪里决定了我们和他人的相处之道。我成长的环境是:朋友分担账单,更妥善地利用时间,羞于显露最强烈的情感,除非遇到真正的危机。


我在中国交的朋友让我怀疑这是不是最好的或者唯一的相处之道。他们往往说得少做得多,通过体贴的行动而不是言语来表达关心。陌生人之间的墙更高,也许吧,但一旦越过这堵墙,一切都可以分享。



老外在中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