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首《思乡曲》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2-28

两首《思乡曲》


  尤俊意
  非常巧合,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竟有两首不同凡响的《思乡曲》:一首是马思聪的《思乡曲》,一首是夏之秋的《思乡曲》。值得称羡的是,这两首歌曲都产生在抗日救亡时期(分别为1937、1938年),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都在国难当头非常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人心、团结抗日的正能量。新中国成立后,两位作者均先后任职于中央音乐学院(马先生于1950年首任院长,夏先生于1954年调入管弦乐系当教授),都为新中国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殚精竭虑,贡献良多。更有趣的是,它们都是先有曲子、后填歌词。一般来说,歌曲总是先有歌词,后来谱曲,而先有曲谱后来填词的情况据说只占歌曲创作的5%左右。
  马思聪6岁开始学习风琴、口琴和月琴,11岁跟随哥哥赴法国学习小提琴,15岁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该院首位中国留学生。17岁回国探亲演出即被誉为神童,创作了钢琴伴奏独唱曲《古词七首》。18岁二度赴法拜名师学习作曲,19岁学成归国后即创办广州音乐学院并担任院长,创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1936年,24的马思聪到北平采风搜集民间音乐,这成为他音乐创作上从西洋乐派风格转向中国民族风格的重要转折点。他1937年创作了《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包括三个乐章: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后来他又将《思乡曲》和《塞外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此后,《思乡曲》不但成为他的代表作,而且偕同马先生的另一首小提琴独奏曲《第一回旋曲》一起成为外国小提琴家首次演奏的中国小提琴作品。此后《思乡曲》又被后人评为中国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之一。
  那么小提琴《思乡曲》怎么转化为歌曲的呢?据说有一天晚上,马思聪的弟弟马思周在拉《思乡曲》时,那悠扬的乐声被马思聪听到了,他就问弟弟,“你喜欢这首曲子吗?”弟弟说,“在你的所有作品中,《思乡曲》是我最喜欢的,我建议你将这首乐曲配上歌词。”马思聪欣然接受了弟弟的建议。由于小提琴曲子《思乡曲》主题素材原本就来源于绥远(后并入内蒙古自治区)民歌的《城墙上跑马》,于是他驾轻就熟地很快就把歌词填上了: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落日依山雁儿飞散……驼群的影遮列天边……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作帐,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啊咿呀噢”。一首脍炙人口、旋律优美,充满思乡愁绪、家乡情结的歌曲就此流传开来,成为无数背井离乡中国人的心灵颤音。
  夏之秋《思乡曲》的产生更令人动容。他原名夏汉兴,从小喜欢吹号,中学时就先后当了乐队副指挥兼小号手、铜管乐队队长兼教员。大学读的是物理系,却创建并指挥了学校的大型口琴队,创建了校外的四声部合唱歌咏队,还当了武汉最早成立的雅美管弦乐团的指挥。同时,他还学会了各种乐器的吹奏和修理,堪称文武兼修,音乐天赋非同小可。兴趣决定方向。在金融家周苍柏(周小燕的父亲)的资助下,他在1936年与周小燕一起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专。夏之秋在作曲系学习作曲、小号与钢琴,导师是肖友梅和黄自,黄自还聘请工部局交响乐团的首席小号当他的小号辅修老师。志趣、天赋加勤奋,使他很快就成了交响乐团的实习演奏员,不久又成为第一位担任首席小号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第一把小号手”。
  1937年,夏之秋任武汉市文化界抗敌工作团音乐组长,年底同张曙、冼星海、刘学庵等人筹建了全国歌咏协会,重建武汉合唱团,并任团长兼指挥。期间他先是为光未然的《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歌词谱曲,受到《新华日报》称赞,并成为纪录片《郝梦麟》插曲;后为桂涛声的《歌八百壮士》谱曲,在他钢琴伴奏下,由周小燕演唱,轰动全国。由于《大公报》在赞扬此首歌曲“唱出了四万万同胞的心声”的社论中有“祖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之语,他就把自己的原名夏汉兴改为夏之秋了。1938年,他将此歌改编为合唱曲,遂成为当年纪录片《八百壮士》和80年代台湾地区纪录片《八百壮士》的主题曲。为了扩大宣传效果,为抗战筹款,他当年率武汉合唱团自筹资金赴南洋演出,历经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支持与赞助,历时一年半,共募得捐款二千万之巨。但是,全体团员28人(均为大学生与研究生)的生活其实非常艰苦,每人每天只领2角钱生活费。某天晚上路经香港(一说澳门),由于租不到住房而露宿街头,灯熄人静、万籁俱寂,从远处隐隐悠悠传来了街头艺人二胡伴奏的歌声(一说二胡声),他就触景生情、灵感顿生,哼起了游子思乡、家国情怀的思乡之曲。团员戴天道一边听着他哼唱的旋律,一边在构思歌词。于是,先曲后词、两人合作,很快就创作了这首不朽的《思乡曲》:“月儿高挂在天上,光明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记起了我的故乡……”后来,这首歌被电影《吉人天相》采用为插曲。
  此后,夏先生把一生献给了小号演奏以及铜管乐人才培养。因为研制平均律小号(夏氏小号)成功,1990年获得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此事恐为音乐界绝无仅有的事例。1986年,74岁的他光荣退休,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夏之秋教授执教55周年庆祝会”。1991年他应邀赴台湾讲学时,当年的学生们、现今的著名资深音乐人纷纷前来,欢迎人群唱起了《歌八百壮士》和《思乡曲》。1993年5月12日,夏先生安然去世,享年82岁。追思会上大家又以《歌八百壮士》与《思乡曲》为他送行。1997年香港回归时,北京的会场里再次响起了他的《思乡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