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独流通背拳的几点认识

 白猿五行通背拳 2015-02-28

现在网上和报刊杂志上,对发源于独流的太祖门通背拳各支传人争议非常激烈,众说纷纭。我作为一个太祖拳传人对众说云云的一些说法存有异意,从而走访了静海,独流,天津的通背拳前辈,在根据历史资料来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目的一是还原历史原貌,二是希望各支同门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共同把前辈流传下来的通背拳发扬光大。

简单介绍一下传承;

从李登弟、李登善、杨学士讲起,静海县民国县志记载:“李登善以通臂拳著名,任向荣即为弟子,杨学士,独流人,以斩拳著名。”三位师祖同为太祖门一代宗师。

任向荣,字光华,生于1852年卒于1930年,一生主要以攒梢为业。13岁拜李登弟、李登善为师。刘玉春,张景元为其师弟(此二人同岁,为1860年出生),后杨学士又收任向荣为徒,所以有三老传一贤的佳话流传至今。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与友人岳德恩四人就是当时称雄的太祖门四杰。据静海县〈民国县志〉记载:“任向荣,字光华,独流人,以技击驰名津、保间,性和蔼,从游者甚众,皆以敬让相尚焉。”任向荣一生授徒众多,现在静海、独流、天津一带有很多任向荣这一支的传人。

刘树年,字静萱,1890年生于静海镇,卒于1950年。拜任向荣为师,深得其真传,因开有“桂馨斋”糕点铺,故人称大掌柜。1925年秋刘树年的师兄佟忠义大师(时任上海国术馆馆长)专程来静海,劝说师弟刘树年在静海开办武馆,在师兄的启发下,1926年自筹资金创办了静海国术馆,自任馆长兼总教练,广泛传授武艺。不仅静海,独流,天津人拜师学艺,就是外地人也前来求艺拜师。刘树年的一生恪守武德,为弘扬中华武术开办国术馆不惜典当了糕点铺和八十亩良田。刘树年师祖为静海的武术发展和太祖门的继承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敬顺,生于1905年卒于1971年,17岁拜刘树年为师,人称孙四,或称孙四爷。因练功刻苦深得师父喜爱,后来又成了亲家(刘树年侄女为孙敬顺侄媳妇),关系更进一层。故更加毫无保留的得到传授。期间也得到了师爷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的言传身教,为刘树年的衣钵传人,响誉天津、济南、蚌埠一带。孙敬顺与师弟刘文元(独流人)1953年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即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孙敬顺荣获男子拳术第二名。现在静海一带的太祖门传人多出自他的传授,在天津也有少数传人,到现在任向荣这一支已传到第六代,这些传人在静海和天津市的多次武术比赛中众多弟子都取得了好成绩,孙敬顺师爷的一生最大贡献就是把太祖门一个基本完整的体系留给了后人。

武术拳种的名称:

源于静海县独流镇的太祖拳武术的名称,应为北少林派太祖门,太祖拳亦称通背拳,此拳种属通背类。羊公1986年在《中华武术》上发表了一篇《通背拳与刘玉春》的文章中提了一个新名词“合一门”。自我读完后这些年走访了无数同门前辈,这此前辈中有任爷的传人,也有刘申爷的传人,他们都说我们练的叫“太祖通背拳”也叫“合一通背拳”也有说“通背合一”,但统称是练太祖的,从祖上到现在从没听说过“合一门”。其实通背拳练到一定境界,在实战中就是封中有打,打中有封,封打合一,但不是什么“合一门”。静海县任爷的传人和申爷的真正传人所练习的拳法都是太祖拳单提腿和双提腿,二十四式通背拳等,招式基本相同,传人们有的说是练太祖的,有的说练通背的罢了,但有些细微之处不同,这也在情理之中。从任、刘二位师祖传至现在已五六代,历代拳师各自有自己的悟性和造诣,都会有所创新和发展,细微之处不同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静海、独流一带自古就是武术之乡,少林、形意、八卦、劈挂、迷踪拳等各优秀拳种并存,太祖拳不可避免得会受其影响,使历代拳师不论是从拳法上还是招式上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就形成了总体相同局部有别的状况。比如刘景云前辈就吸收了西洋拳法的步法融入通背拳的打手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打法。所以说各支传人所习练的招式和风格与自己练的不太一样也没必要妄加评论。本来我们通背拳就博大精深,从古到今就不可能有哪个前辈学全过自己门派的武功,总会有的人学的多点,练的功夫深点,有人学的少点,功夫浅点。也都会有自己没练过的。比如说斩拳就有多种打法,怎样出拳的都有,有阴阳拳的,有直接向下砸的,但发力基本相同。并且有单斩,双斩,短斩,磨斩,抹斩,翻身斩,绕步斩,跳步斩,鸡步斩等等。而羊公所说的通背拳有五步大功和原步二十四式,大小二十四式,笔者就没见过也没听过,希望羊公先生能通过网络展示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笔者只知道太祖门内有单操手的叫单架子,连续击打的叫连蹚架,有一套与歌诀相对应的二十四式通背拳。笔者认为凡是独流通背的传人都应当扩大联系和交流,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学习共同把独流通背拳发扬光大。

所谓的“单传”:

羊公于1986年在《中华武术》上发表的《通背拳与刘玉春》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经过探访和研究,发现刘玉春有通背合一门是有流传的,据说此门功夫向来是单传的形式往下繁衍的。”这句话说明了羊公自己的也不肯定这门功夫历代就是“单传”是羊公自己“探访”、“研究”和“据说”得来的,没有一点历史依据,完全是凭空想象。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有的地方练独流通背拳的说自己是单传和秘授。造成了大家的不团结,对本来就流传不广的独流通背拳传人内部引起了你争我斗,这对此拳种的发展是不利的。事实上源于独流镇的太祖通背拳从祖上到现在根本就没有单传之说,更无单传与普传之分。常言道“师徒如父子”,做师父的如果把徒弟收入门下,那就会尽心尽力传授,除非弟子不好好用功。怎能一样的徒弟两样对待,分出三六九等呢?通常情况下徒弟练的越刻苦,师父越高兴,教得越认真。有哪个师父不希望自己的弟子有出息呢?现在号称是“单传”的人们,你们应该也有很多徒弟吧,是否有了一个“单传”之人?真不知你们如何面对其他的徒弟。也不知你那些“普传”的徒弟是否还有跟你学下去信心。我建议这些“普传”的弟子们快回家卖白薯去吧,别在那瞎耽误工夫了,再练下去也不过是给人家“单传”喂手的。我看任向荣、刘玉春等前辈决不是这样的人,“单传”这种说法是对我们祖师的诬蔑。实际上本门历代传承下来的都是师徒、师兄弟之间相互喂手,共同练习。相传任向荣与刘玉春他们就经常一起练武,从六九头,上短打,班打,梦打及单操手的相互喂手等。这是因为他们俩人功夫相当,能练得到一块,才相互喂手。并不是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功夫高一个人功夫低,功夫低的给功夫高的喂手,而是因为他们实力相当。试想一下,如果两个武功相差很多的人对练,那跟一个人打沙袋子有什么区别?每一个门派,每一代都会出现几个出类拔萃之人,那都是在个人刻苦训练的基础上取得的,不会只因为他是“单传”之人就会成会高手。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七分刻苦练,三分师父点”。再好的拳术教给你,你不用功去练那也不会成为高手。

笔者认为,不管是太祖拳也好,通背拳也好,都是我们中华武术中的瑰宝,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不能在“单传”、“秘授”和某个拳式词语上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争论,应该加倍努力的挖掘整理,多传弟子,不能真的分出单传和普传来,把这一技击性强流传不广的独流通背拳发扬光大,能把这些好东西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