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从“解构”开始

 m175 2015-02-28
黛比·奥哈拉是美国阿姆斯特丹国际学校的以为幼儿园老师,多年来她一直采用“解构”的思路教导学生。最近,她沿用这种思路讲解邮政系统,有时候仿佛身临其境出现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黛比组装了一个塞满邮政用具的“黑箱”,并且让每个小组成员轮流从黑箱中取出一样物品,猜测它是什么。等到所有物品都被取出放在托盘之后,她要求每个小组思考各个物品之间的联系。黛比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既能检验每个物品,又能观察物品特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黛比引导小盆友认识邮政系统的方法,很像是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大脑运作过程的慢镜头版本。她在引导学生用“解构”的思路来认识陌生的事物。我们吃一口包子,就知道这是一种由皮和馅儿组成的食物,这是一种“解构”——你把包子分解成了皮和馅儿;我们在人潮拥挤的火车站走了一遭,就知道这个巨大的家伙包含有售票厅、候车厅、月台、人行天桥等等设施,这也是一种“解构”;我们完成一次体验,看着报表上各种各样的化验指标(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等等),这也是一种“解构”。“解构”这种思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除非你能发个大招让自己停止思考。

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中对“解构”这种思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理解事物需要认清它的结构、作用、功能、地位和目标,而“解构”有助于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特征”和“细节”,然后了解它的存在原因。由此而言,这一思路的实质就是解构物体或者由局部到整体分析物体。

当我们灵活运用“解构”的思路时,谈话、行文都会突然感觉许多灵感自然的上门而来——被解构出来的细节,会不断的刺激我们的大脑产生联想。把联想到的事物和当前的主题糅合在一起,看上去就不再是那么停留于表面分析、浅尝辄止,或者泛泛而论、过于概括。设想你现在正在地铁车厢里忍受着上下班人潮的拥挤,事实上把抱怨的力气用来做一点“解构”的心智训练,更有助于让你早早改变命运逃离这拥挤的车厢。观察一下悬挂在空中的扶手厚度是多少?经常在其中放谁家的广告?不同车厢的扶手摆放位置是否有差别?扶手横杆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厘米?车厢里是否有多了一些创意的广告形式?什么样的扶手被使用的频率最高?相信当你一一得出这些问题的结论后,当你我面对面聊起地铁里的上班族时,你一定能说出更多生动的东西来。

如果我们把解构对象从生活场景转换到读取保存的点博,那么他瓜哥(Taguage)点博的这些标签可以写点什么?通过解构的思路,你一定能立刻脑洞打开,甚至抱怨说这么200字的限制不够你思维大爆炸。如果还想要把如何实践“解构”的思路说得更具体一点,书中给出的“定义-分析-解释-替代”法简单实用:

1、【定义】定义你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2、【分析】这是什么物体?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在那儿?
3、【解释】你那么说的原因是什么,你为什么觉得事情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4、【替代】还有什么其他可能?能说明理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