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点聚焦】“蚂蚁”邮储双剑合璧意欲何为?

 文野 2015-03-01

【导读】近期传闻中的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联姻”如最终成为事实,其“双剑合璧”产生的威力足以撼动以往农信在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霸主”地位。那么,两强联手,意欲何为?面对巨变,农信如何以自身的巨变进行应对?


  近期,拥有庞大数量物理网点的邮储银行与势头正劲的“金融新贵”蚂蚁金服互抛橄榄枝,双方有意向实施相互持股。


  据称,蚂蚁金服此次首轮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入股,社保基金、邮储银行、国开金融将分别入股约5%、3%、3%。


  又有传闻称,邮储银行正计划就实施IPO与潜在投资人进行会谈,其中最重要的引资对象就是蚂蚁金服。一旦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相互持股,深度联姻,必将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特别是农村金融领域的“大事件”,对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系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双方缘何联姻?


  目前,邮储银行在全国拥有营业网点3.9万多个,ATM4万多台,提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服务触角遍及广袤城乡,本外币存款余额近5万亿元,在传统银行业内可谓实实在在的“巨无霸”。


  而另一方的蚂蚁金服成立尚不足半年。于2014年10月成立的蚂蚁金服,因依托于阿里巴巴构建的商业生态圈,培育了世界最大的第三方在线支付公司和移动支付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开放的信息撮合平台、技术平台和数据平台,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可谓风头正劲。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双方既然相交、相恋再联姻,而且是相互持股式的深度联姻,必是双方已铁心谋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


  (一)“线上+线下”。当前最大的“风口”莫过于各种形式的O2O,也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蚂蚁金服作为风头无两的“线上”金融巨头,也在通过多种途径打通与线下的连通途径。阿里力推“千县万村工程”、广设农村淘宝站也是策应途径之一,但自设渠道见效显然太慢。因此,与拥有4万个实体网点的邮储“嫁接”,充分利用邮储的物理网点与地推能力,无疑可以最快、最广、最有效地实现金融的“天地对接”,可以谋求“天雷勾动地火”之效。


  (二)“城市+农村”。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增速放缓后,阿里与其他互联网巨头一样,也将目标和定位重新放到广阔的农村市场,蚂蚁金服也不例外,同样在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重点布局。但农信和邮储两大传统农村金融机构雄踞农村市场,蚂蚁金服凭一已之力打入农村金融市场谈何容易!而通过与邮储联姻,则形势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了邮储这个拥有传统农村优势的“开路先锋”,蚂蚁金服抢占农村金融之路将快速、顺利许多。


  (三)“单一+多元”。目前,邮储银行虽然拥有庞大的网点体系和资产规模,但受种种条件所限,以及种种历史因素羁绊,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主要还停留在吸储、信贷、结算、汇兑等传统业务上。而蚂蚁金服旗下的品牌资产包括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网商银行、芝麻征信、众安保险等,业务范畴涉及支付结算、贷款、理财、征信等领域,且仍在不断做加法。可以预见,双方深度联姻后必定谋求邮储银行“网点众多”与蚂蚁金融“业务多元”的深度嫁接,完全可能产生“1+1”大于2的功效。


  (四)“传统+新锐”。就目前而言,邮储银行作为脱胎于邮政的百分百纯国资金融机构,应当说无论是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或工作方式走的都是传统保守路线,一些传统国企拥有的风格与弊端难以摒除。而脱胎于阿里的蚂蚁金服则拥有完全不同于传统体制内的全新的理念、方式与套路,充满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和“狼性”文化。一方面,两者联姻将在企业文化的融合上遭遇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双方“冰与火”的风格一旦有效融合,完全可能激发潜在的巨大竞争力。


  双剑合璧,所指何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实施“大动作”,通过互相持股进行“大合作”,所图必定是“大目标”。要看双方联姻后将剑指何方,其实只要厘清双方经营方向的交集即可。


  根据双方各自的特征及战略布局,双方“联姻”后最有可能从三个方面形成交集并聚合发力:


  交集一:剑指农村。马云近期多次专程考察农村电商商务,多次强调要做强农村市场。2014年11月16日,蚂蚁金服在“分享日”上披露,下一步将重点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数据业务和国际市场。阿里投资百亿启动“千县万村工程”等动作频频,这些都揭示着阿里与蚂蚁金服都将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邮储银行的优势恰恰在广大农村,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仅次于农信社,可以说,在农村金融市场除农信社、农行外,邮储再无可匹敌的对手。因此,双方联姻后必然首先联手共同拓展农村这一广阔的蓝海市场。


  交集二:剑指零售。阿里向来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为核心目标方向,而蚂蚁金服的“蚂蚁”一词,更是直接地表示了“小、微、众”的服务导向,说明其将专心致志地拓展个人、小微企业这一群体,而放弃大型企业、批发业务等,其核心产品“支付宝”覆盖用户已近4亿。而邮储银行的负债业务也主要来自小而散的用户,拥有本外币账户逾12亿户,其近年来也十分注重加大对小微贷款的投放,零售业务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预见,双方联姻后将重点在农村金融零售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交集三:剑指社区。就目前而言,依托于阿里的蚂蚁金服的优势更集中于城市,集中于更习惯网购与网络金融的中青年人,也就是说,这些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城市的社区之中。虽然目前邮储银行在城市社区中的优势并不突出,但在蚂蚁金服依托邮储银行之力“下乡”的同时,邮储银行必然依托蚂蚁金服的城市与社区优势“进城”,双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加大社区金融领域的合作也是必然之举。


  对农信影响几何?


  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刮起龙卷风。对于“蝴蝶效应”的涵义,人们并不陌生,更何况是蚂蚁金服牵手邮储银行这样的“重拳”出击。


  蚂蚁金服牵手邮储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格局的重新形成,特别是对农信的威胁必将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强劲、越来越逼近。


  农信受影响最大。说到金融,如果加入“农村”“中小”“社区”这几个关键词,当然首先绕不开的就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60余年的发展,深耕县域与农村,始终专注“三农”与小微,才奠定了农信当今农村金融的“王者”地位。也可以说,点多面广的邮储银行与意欲进军农村金融的蚂蚁金服正是农信未来最大的两个对手,如果这两者联姻并充分发挥其互补优势,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当然就是农信了。


  影响将是直接而深远的。邮储银行作为特殊政策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金融机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的掣肘与牵制,其一旦IPO并可能成为超级规模的上市企业,必将激发其极大的发展潜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样,蚂蚁金服横空出世不到半年便已估值数千亿,理念的超前性与动作的大手笔让人瞠目。这两个“巨无霸”强强联手,必将出绝招、狠招和大招,对农信造成的影响绝非短暂的、临时的、轻松的,而一定是近身的、渐强的、深远而巨大的。


  影响将倒逼农信加快转型。“商场如战场”,随着金融发展黄金期浪潮的退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更显残酷,竞争的对手将更加多元化,竞争的方式将更具挑战性。而对农信而言,在面临其他诸多竞争的同时,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一旦联姻并合力合作,将使农信面临的压力渐增,一些传统的模式理念可能很难适应这些竞争的“新常态”,势必要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加快转型来积极应对。


  农信启示录——巨变之道


  “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对农信而言,关注邮储银行与蚂蚁金服联姻,不应仅仅关注双方联姻带来的影响,更要研究双方联姻的深层次背景与战略构思,通过表象参透双方特别是蚂蚁金服及阿里深远谋划的实质,以巨变应巨变,寻求农信深层次的长久应对之道。


  重新审视模式创新的极端重要性


  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联姻仅仅是一场平常的强强联合吗?不!这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实质是阿里生态系统战略的又一重要布局,邮储银行将成为阿里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双方联姻正是阿里开放平台引入第三方合作的重要一棋。


  阿里推行的生态系统竞争已成为最高层级、最残酷无情的竞争策略,农信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构建应对全新竞争局面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在外部形势风云突变、颠覆式创新渐成主流、对手挟全新经营模式扑面而来之时,农信既要坚定不移地做透做强普惠金融主业,同时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更要跳出传统思维、传统视野,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经营模式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强化顶层设计理念,突破传统优势,打造面向新常态、新对手、新格局的全新优势,这,才是真正赢取未来的根本之策。


  重新审视资源整合的极端重要性


  一直以来,农信习惯于自力更生来谋求发展,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一策略在过去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然而,随着外部竞争形势的变化,如果仅仅满足并停留于此,将必定跟不上激荡的滚滚潮流。


  笔者觉得,“打群架时代”这个譬喻很有些意思。这里引用一下题为《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来了》的文章中的观点——生态化时代开始对所有的公司提要求——为了更好更安全地生存,有两个选择:要么做出一个“生态”(成为“群架”的组织者),要么加入到某个“生态”中去(成为“群架”的参与者)。生态战略下的竞争,考验的不是企业单打独斗的能力,而是“打群架”的组织能力。从腾讯、百度、中国移动等近年来日益隆重而超高规格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也可以看出有远见的企业越来越注重“打群架”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蚂蚁金服与邮储银行联姻,可以被视为双方将结成与包括农信在内的对手“打群架”的伙伴。


  对农信而言,绝不应再满足于“自力更生”或“单打独斗”。如何整合资源、凝聚战略合作伙伴、增强“打群架”的组织与相互策应能力,已经成为农信当前最重要、最紧要的战略课题之一。


  重新审视加快转型的极端重要性


  上一轮改革以来,顽强拼搏的农信人紧抓十年黄金发展期的历史机遇,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均取得了令其引以为傲的成绩。近两年,虽然遭遇经济转型期,但由于坚持做小做散、立足农村,农信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小,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亦呈现出相对较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一枚硬币总有两面。其另一面是,正因为发展态势相对较好,更易让农信满足于过去取得的成绩,对外界发生的激荡和巨变不够敏感,认识不够深刻,开展重大创新和转型的紧迫性、主动性不足,许多人还是认为农信兵强马壮、“城墙”又高又厚、市场幅员辽阔,即使面对未来的竞争也还有很长的抵御期可供转型调整。殊不知,这个激变时代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就是“快”,包括巨头企业成长快衰落也快,成长快的如阿里、如小米,衰落快的如诺基亚、如摩托罗拉,正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竞争对手加快转型、阿里等跨界对手气势汹汹杀入的形势下,留给农信的战略调整机遇期可能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长,利用现有的优势和机遇狠下决心、狠下力度加快转型已迫在眉睫。农信应当尽快树立三大意识和理念:一是“跳出金融学金融”,树立跨界学习意识;二是“找好伙伴干金融”,树立跨界合作意识;三是“跳出金融干金融”,树立跨界竞争意识。要加快转型创新,将进攻作为最好的防御手段,在坚定不移地、实打实地练好普惠金融诸项“功夫”的同时,勇于通过开放平台、引入第三方的方式进军金融以外的各个细分市场,整合资源、汲取力量,赢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并最终促进农村金融主业的健康发展。(浙江省浦江县联社副主任李九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