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肝脾肺肾,中西医各有所指

 zhangshengli86 2015-03-01

在看中医时,我们常常会听到医生说一些名词术语,如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有些人将中医概念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从西医“器官”的角度理解,就会误以为自己的脾胃等器官出了毛病,其实不然。

中医五脏主要指“功能”

中医与西医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西医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更注重实体,体现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而中医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相对抽象,对五脏的概括比西医器官的概念范围更大,且中医中的五脏概念重点不在实物,而在其抽象的功能。因此,中医所说的五脏,和西医说的同一个名称的器官,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甚至完全不沾边。

中医的“脾”主要指消化功能

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每个脏器,在中西医概念中的不同。

1.心,中医讲“心主血脉,藏神”,前者跟西医的心有关,而后者就涉及了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

2.肝,中医讲“肝主疏泄”,这跟现代的肝脏概念有很大的距离,比如肝气郁结,原因可能是在心理或其他方面,用西医来看肝可能并没问题;

3.脾,中医对脾的归纳,主要指其消化功能,而西医的脾脏却主要起造血、滤血等作用;

4.再比如肾,中医讲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而现代肾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泌尿系统,是排泄器官,只属于中医肾全部功能中的“肾为水脏,司开阖”这一小部分;

5.中医说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等,范围所指也比西医大,甚至涵盖并超出了呼吸系统的范围。因此,我们在看中医时,不能望文生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心、肝护理有窍门

五脏中关于肺、肾、脾的调理法我们介绍过一些,下面主要来探讨下心、肝的养护窍门。

1.看舌尖辨心火。中医认为舌开窍于心,舌尖呈红色是心火旺盛的表现。心火旺盛持续时间长了,会造成心气虚,继而导致气血瘀,最终引发心血管疾病。推荐食用穿心莲,可凉拌、清炒。它不仅能除心火,还可治疗各种疮疖痒痛。 

2.生气易致气滞血瘀。五脏中只有肝是多血少气之脏,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生气有可能引起肝功能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因此,劝爱发脾气的人,为了健康一定要控制情绪。

另外,推荐给肝血不足的人群一款“五红汤”:红小豆、红衣花生、红枣、枸杞子各30克,红糖适量,加水500-800毫升,煮半小时左右。还可加水隔水蒸,也适合化疗掉头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